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践中,江西景德镇市坚持“七个一”全面构筑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五级五长”激联动、以网格体系作支撑、以志愿者聚能量的“平时民呼我应,战时一呼百应”基层治理“平战结合呼应”机制,谋变革求突破、强优势补短板、抓基层夯基础,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五长”激活“一盘棋”
坚持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形成市委政法委牵头总抓、县(市、区)委政法委具体抓,片长指挥、社区长主抓、网格长负责、楼栋长(巷道长、街长)联络、楼层长(院落长、门店长)包户的“五级五长”联动治理招式,片长由街道包片领导担任,社区长由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网格长由社区党员干部担任,街长由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担任,楼栋长、楼层长、巷道长、院落长、门店长由各街道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负责、热心的居民和商户担任,完善居民自治机制,一招激发多元参与活力,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个角落。
靠党建整合“一张网”
一是党建统领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搭建全科网格体系,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一网全覆盖”。按照规模适度原则,结合楼宇小区、平房片区、商业街区实际情况,考虑便捷程度、服务半径、辐射范围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址布局,将原有的党建、食药、综合执法、环卫等多张网进行深度融合,形成边界清晰、属地权责明确的全市统一网格底图,并把涉及基层治理的工作纳入“一张网”,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全覆盖管理,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整体框架,实现基础网格无缝对接、全域覆盖,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
二是党组织建在网格。构建街镇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党组织”架构,使社区形成纵向领导有力、横向覆盖全面的治理“网”。街镇(大网格)负责统筹街道范围特别是驻街单位的资源,协调对接市、区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从组织、人员、资金各方面支持社区深化自治;同时组织协调、考核奖惩。全市109个社区(中网格)推行“大党委”制,吸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物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负责人为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话语权”、动员力;社区(中网格)负责问题解决、协调督导。小区及楼院(小网格、微网格)负责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宣传政策;组织动员居民参加活动、看护楼院等工作。
三是力量集聚在网格。大、中、小、微四级网格长均由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兼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在社区的退休党员、企业及社会组织中的党员编入网格党支部,由符合条件的社区党员干部或网格员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巡查走访,落实在职党员亮明身份等工作,积极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网格服务管理工作,为群众做好日常服务。
四是工作融合在网格。聚焦“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稳定为基、发展为要、项目为王”,通过组织进网、人员进网、要素进网、功能进网,将“帮帮团”“快递小哥”“580我帮你”和“五老调解团”“妈妈防火团”“移风易俗服务团”“红马甲义警队”“七色风车服务联盟”“广场舞大妈团”等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融进网格,构建起社区“熟人社会”,聚集起治理“集团军”,推动党建与项目发展、社居振兴、安全、环保、社会稳定、综合执法等“多网合一”,形成“全域统筹、各方联动、高度融合”的工作格局。
赢民意打通“一公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认真实施“百姓说事室”“网格(微信群)听民声”制度,倾听民声、汇集民意,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认真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同时,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服务导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整合辖区居民党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含有“一技之长”的“社会贤达”能人:坚守初心“组织连心”“身份信仰”类(在职或退休共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其他党派、教派、大学生、先进模范、“两代表一委员”等);“点对点”利用“行业能人”类“贴心服务”群众(如修补手艺类:修车补鞋、缝补开锁、水电和电器维修、房屋修善等;高级证书类:陶瓷艺术家、律师、医师、老师、心理咨询师、理发师、蛋糕师、厨师等分类)和“帮扶暖心”需要“重点帮扶”类对象:贫困户、孤寡(空巢)老人、烈军属、英模家属等}地熟、人熟、事熟优势,配齐配强“五级五长”人员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及网格员引导志愿者履行好政策宣传员、民意反馈员、安全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文明创建员、群众服务员的“六员”职责,尽心尽力做网格内群众的“贴心人”和“最美网格员”。坚持“快速摸底、发现问题、精准回应、切实解决”的工作方法,用“爱心、诚心、热心、耐心”为网格内群众“点对点”“牵线搭桥”服务,从群众亟待解决的“暖心小事”做起,让群众熟悉你、信任你、听从你。有效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快响应”,为党和政府在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以服务实效温暖民心、赢得民心,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赢民意,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以“平时民呼回应”换来“战时一呼百应”。
为战时拧成“一股绳”
完善全周期“常态+应急”动态转换管理体系,制定平时、战时两套运行机制,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防范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战时状态建立由市级领导担任片长、县(市、区)领导担任执行片长、“五级五长”执行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研判调度。实现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上下畅通、高效运转,确保“平时民呼我应,战时一呼百应”。疾风知劲草,战“疫”显担当。“把党性写在‘疫’线,让党旗在‘疫’线飘扬。”基层党支部在抗疫情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凸显鲜红本色;党员和志愿者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纷纷表示“若有战、必有我、战必胜”。以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防控体系,拧成“一股绳”,坚守防疫阵地。他们把疫情阻挡在外,做到“报备不疏漏、管控不缺失”。党员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赢得辖区居民的充分肯定与好评。社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员经营户,协同促成“平时相互照应、战时一呼百应”的紧密关系,帮助经营户们应对困难挑战,实现平稳生产经营。
融公平凝聚“一条心”
由街道党工委对“五长”工作监督考核评价,形成以执行力和落实力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框架,实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长推动一长的闭环管理体系。用足用好“双考双评”制度,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要求,建立党员干部“双报到”参与基层治理与服务评价体系,由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并提出建议,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社区联合辖区内商家超市或争取多方支持自建“爱心超市”,建立公益服务积分激励机制,通过参与基层治理挣积分、用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物品,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聚爱心打造“一间店”
多方统筹协调,打造一个集居民服务、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便民中心——“社区爱心生活超市”,隶属社区集体经济项目,为摆脱社区“无钱办事”的尴尬处境,促进社区治理、基础建设、民生保障搭建一个新平台。由社区聘请1名管理人员和2名收银员,售货服务由社区的党员干部、网格员等轮流值班。合理分配“小积分”兑换治理“大能量”。“爱心生活超市郑重承诺:您在超市消费100元,就有5元用于贫困救助(弱势群体帮助);您在超市消费100元,就有5元用于基层治理(社区建设)。”除去成本,超市经营的净利润约占总营业额的15%,年度预计40万元。按“3个5%”进行分配,除以上2个5%以外,还有一个5%则用于集体经济实体的持续发展和社区工作者的兼职绩效,“争取每人每月能领到1800至2000元的工资”。“下楼就可买东西,既方便又实惠”,而且爱心超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区结合实际,按需设置“网格”义务岗,开展卫生保洁、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爱心帮扶、见义勇为等志愿服务工作,发放“爱心年卡”、累计“爱心积分”,就可在社区爱心生活超市兑换米、面、油等“爱心实物”等等,激励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坚定支持者。“爱心超市”花积分“积”起群众精气神,为“战时一呼百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策“百应”练好“一次兵”
昌江区西郊街道汪王庙社区时代奥园小区“发现一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疫情就是命令!“兵贵神速”,市委、市政府及疫情防控总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闻“疫”而动,总指挥部一声令下,医护人员、网格员、党员干部、志愿者闻令而动、平战转换,打响了“一呼百应”的疫情防控“应急战”。随着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第一时间设卡、封控、巡逻……隔离“感染者”、查控“感染源”、封控“感染区”、对“密接者”定点隔离观察;“白大褂”闪进“疫点”“封控区”消毒及保洁,快进便民核酸检测点,开展核酸检测……西郊街道汪王庙社区立即启动“五级五长”“战时”机制,“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激活社区3个网格吹响疫情防控应急响应“集结号”。社区党委(社区长)立即组织封控小区(街长、网格长)内党支部、楼院(楼栋长)党小组(楼层长、巷道长、院落长、门店长)的党员干部,联合驻社区民(辅)警,联络小区内“社会贤达能人”和“志愿团队”与“网格员”一起组成“综合组、疫情防控组(含重点人员排查、卡点管控、封控保卫、消杀保洁)、宣传信息组、社会稳定组、组织(后勤)保障组、督导组”,按照“战时‘一呼百应’防控预案”迅速开展封控小区内的防控工作。“红马甲”网格员带领“快递小哥”走门串户,一边宣传动员居民迅速参加核酸检测、一边做好“封控区”生活物质保障;党(团)员干部响应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共青团市委“双报到”机制,就地“转换角色”换上蓝色隔离衣,快速就近集结下沉社区楼栋院所,成立起临时党支部提供应急支援服务;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平安巡防、乡风文明等“志愿团队”或听从调遣或留守封控区协助防控;更多“黄马甲”志愿者源源不断加入,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帮老人录入资料。“飘党(团)旗、亮党(团)徽”,“双报到”机制建立起封控小区高效、安全、有序的“防控墙”,体现了“一呼百应”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一呼百应”的组织保障和坚实后盾……“一呼百应”战时机制最终打赢“时代奥园疫情防控战”。据统计疫情以来,全市先后有123个基层党组织、977名党员干部深入抗疫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4个,设立党员先锋队19个、党员先锋岗85个、党员志愿服务队110个,组织志愿服务党员1040名。受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有102名志愿者在抗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我是党员我带头”口号成为行动品牌。社区百姓“一呼百应”,主动支持参与全员核酸检测,表明了自愿与自觉和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与信任……
“平战结合”防控体系建立起来,在实战和演练中逐步完善;聚合精兵强将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加速壮大,缓解人手不足的窘况。密织的基层治理网临战考验,一呼百应的多方力量,众志成城,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彰显了强大的战时应对能力,守卫着瓷都健康大门,至今保持全市新冠疫情“零感染”记录“功不可没”。事实更印证了:只有在平时做好了“未呼先应”“民呼我应”和“有呼必应”,才能在“战时”“一呼百应”,这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1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5-24
新华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