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引水点选择时,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艰辛令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当年河南安阳林县县委一班人为了寻找最理想的引水点,可以说是不辞辛劳,艰苦卓绝地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他们怀揣着为林县人民彻底解决缺水根本问题的坚定信念,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分析水流,权衡利弊,就像西天取经一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就像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一样,演绎了一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历史壮歌和不朽传奇。那么,你可知道,当年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点是怎么确定的吗?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59年,河南林县遭遇历史罕见大旱,境内河道全部断流,井、池、渠、库干涸,人畜和生产用水再次遭遇严重困难。为彻底摆脱困扰林县的缺水难题,不得不到境外跨省找水。于是组成三个调查组,县委书记杨贵带一个组沿浊漳河赴山西平顺,县长李贵带一个组沿淇河赴山西陵川,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带一个组沿淅河赴山西壶关,逆流而上,寻找可用水源。经调查选比,大家把目标锁定在水源稳定的浊漳河。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研究决定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很快得到了新乡地委的批准,也得到了河南省委的支持。
从地图上看,山西省平顺县无论在地理纬度,还是海拔高度上都比河南省林州市要高出许多。浊漳河在晋冀豫三省交界蓝蓝的曲线,正绕着林州的顶部,在深谷跌宕擦着边流了15公里,便从河北,直奔天津汇入海河而去。这“一高一低”,“一水一旱”, 大自然似乎有意在跟林州人开玩笑。“昔日漳河沿路旁,隆虑大地闹饥荒;神州今朝日月变,定叫漳河来我乡。”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却不跟大自然开玩笑,他以诗言志,运筹帷幄:只有把引水点选在浊漳河的上游,从山西境内找准引水点,从悬崖上劈山导渠,才能让漳河水流过坟头岭,进入林县盆地,从而使几十万亩旱地能够得到有效灌溉。于是他用红铅笔在地图上在几个地方重重圈住,作为引水点,决定“引漳入林”,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经过多次勘测,林县人初选了四个引水点:侯壁断、赤壁断、耽车、辛安。经过反复研究和比较,最初觉得辛安是最佳的引水点选择。辛安这个地方,据水文资料显示,年均径流量约为 5 亿立方米,水流相对稳定,且地势相对平缓,有利于引水工程的初步开展。这里的水源丰富且稳定,能够为红旗渠提供充足的水量保障。地势上也相对有利,有利于引水工程的布局和建设。
确定哪个引水点作为引漳入林工程的渠首,需要与山西省各级政府充分协商。1960年1月24日,杨贵致信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请求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给山西省委、省人委去函,帮助协商从山西境内引漳入林问题。1月27日,河南省委、省人委分别致函山西省委、省人委,协商林县从山西引水问题。史向生、戴苏理还以个人名义联名致信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函件阐述了林县人民长期干旱缺水的困苦和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迫切愿望,请山西省委、省人委研究,支持林县从平顺辛安引水。2月1日陶鲁笳召集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专题研究林县从山西引水问题,并及时作出了答复。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封信的时间节点。1960年1月27日是乙亥年的腊月二十九,那年没有三十儿,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1960年2月1日是正月初五,大家可以算一下,从1月27日到2月1日,不到一周的时间,一个跨农户、跨村落、跨县域、跨省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就能协调得如此顺利和成功。我们可以去思考下这是为什么?我想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协调工作没有推诿扯皮,没有议而不决,而是讲政治顾大局,全国一盘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越性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月5日,正在郑州参加省四级干部会议的杨贵,看到了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转交来的山西的复信:“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并按此设计”。这个结果对林县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山西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可失,错过机遇,林县人民可能永远吃缺水之苦。”忧的是选的最佳引水点辛安没有通过,同意的是最差的引水点侯壁断。那里海拔很低,渠水勉强可以越过林县的坟头岭。究其原因,原来要是从辛安或耽车引水,就会把漳河上刚进入长治境内的几个断头废了,山西平顺县及沿线地区就不能修建水电站了。这样对平顺县是不利的也是行不通的。
引漳入林工程的渠首引水点就这样定在了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600米处浊漳河右岸。总干渠从山西的渠首到林县的坟头岭全长70635米,渠道纵坡1/8000,这70多公里的总干渠,渠底高程只有8.824米的落差。也就是说,渠道长度每延伸8公里,渠底高程只能下降1米。这对渠线的勘测、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侯壁断,地理特征独特而复杂,水流湍急,如同脱缰的野马。侯壁断在向林县人咆哮着,浊漳河在对林县人嘲笑着,一切困难都在考验着林县人。想得大,看得远,干得苦的林县人最终经得起了各种考验,交上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为漳河文化书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渠源到分水岭落差只有14米,渠修成了如果水流不过来,杨贵是做好了要从太行山上跳下来的准备的。他的老家汲县早年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故事。大家参观红旗渠看到总干渠里的水基本不流动,很平缓,纵坡比是八千分之一,就是每8000米渠道下降一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奇迹,要知道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先进的测量仪器,就是用一个洗脸盆盛上水,放一个小板凳,当水平仪,那时候有个说法就叫“土法上马”。可就是这“土法上马”的红旗渠,硬是创造性地发明了适合工程的独特工具,摸索出了烧石灰、制水泥,配制炸药以及各种爆破的办法,悬崖绝壁凿渠的神勇,不仅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甚至2013年9月还摘取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
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红旗渠建设者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红旗渠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旗渠,成为了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担当和使命。
二十多年后,陶鲁笳在北京与杨贵见面,感慨地说:“战争年代,太行五地委驻林县,我在地委工作,深知林县缺水之苦。我以为引漳入林不过是修条小渠解决吃水问题,没想到你们修了那么大一条人工天河,还被周总理称赞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为林县人民办了件大好事!” 1973年12月29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中央读书班的学员时,关切地向杨贵同志询问了红旗渠的水源和林县地方病的情况。周总理专门把杨贵叫到身边,摇着他的手,关切地问杨贵红旗渠引的是浊漳水还是清漳水。听说是浊漳水,总理高兴地说,那红旗渠的水源就有保障了,浊漳河水水源充足嘛!1974年4月,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安排邓小平出席并第一部放映了代表新中国奇迹的红旗渠电影纪录片,使红旗渠在国际上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此后不久,林县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吸引了大量外国参观者。到1980年,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士达11300多人,遍及五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回国后向本国人民介绍了红旗渠,使红旗渠的影响力传遍了全世界。
后来,平顺县虽然在浊漳河侯壁断、赤壁断相继修建了两座水电站,沿河又开发了好多乡办村办小水电站。但晋豫两省的平顺县和林县因引漳入林红旗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侯壁断侯壁村这个宁静的小村,原本就拥有夏禹神祠和双龙寺这两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随着红旗渠源的选定和建成,这里如今已拥有了三个国宝级的文化瑰宝。双龙行天,大道在水;渠水长流,夏禹功俟。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侯壁断引水点,虽然不是当初最佳选择,但成为历史的最后注脚。这是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的结果,所以也就是最好的安排和选择。整体工程规划的合理性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侯壁断的位置能够与红旗渠的整体布局完美契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效益。利用自然地势实现自流引水的可行性,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运行成本和后期维护难度。同时,选择侯壁断也充分考虑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最小化,尽量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峡谷藏深潭,赤壁若朝霞;河水忽奔泻,大禹侯壁断。红旗渠引水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启示。它为水利工程建设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告诉我们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社会影响和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同时,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合作和共赢。总之,红旗渠引水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它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价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漳入林工程是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选择了浊漳河,红旗渠选择了侯壁断;红旗渠有源而流长,侯壁断因渠而天下名扬。
奥治与夏禹神祠、西门豹治邺与十二渠、红旗渠与侯壁断及其它引水点等一切漳河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它们宛如漳河之畔的明珠,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照亮着未来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让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文化源泉。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1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5-24
新华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