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院名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院名医 > 正文

一定要把患者从死神那里拉回来——记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旭东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王玉君 2021-01-05 16:17

637051

航天中心医院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保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几十万名员工的职业病防治、健康体检工作,肩负着航天试验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公众的医疗保健任务。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家当年的帐篷医院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大学的临床医学院。

在这家医院有这样一个医疗团队,他们就是20多名医师和40多名护士组成的急诊科。无论是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还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这个团队始终能够履行神圣职责,救死扶伤,不辞辛劳。在王旭东主任的带领下,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保障航天 服务患者

“我们医院文化中特别注重航天精神。急诊科在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障任务,是医院的窗口,也是一个重要部门。这个团队特别讲奉献,一切行动听指挥。急诊科不单纯是一个转移重病患者的通道,而是在我们这里,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把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治清楚,稳定病情,尽最大努力把患者的疾病治好。”王旭东主任说。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医学知识面广,心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旭东对于所分管的急诊科工作十分敬业。他爱人在外地工作,所以他经常是吃住都在医院,只要有危重病人,他都立即冲上去,组织抢救。他说:“到了急诊科的危重患者,我们都要想方设法,把他(她)从死神那里拉回来。比如,抢救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到了急诊科,不用马上办理住院手续,而是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介入中心,给患者做介入治疗,整个抢救过程不到1小时。抢救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对于危重患者采用团队式抢救,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有各种预案。对一种疾病,如果需要多种手段干预,那我们就同时做,用最短的时间给予患者尽量多的治疗,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精湛的医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服务航天的坚定理念,使得急诊科这个团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赞誉。

就在几个月前,一位因呼吸极度困难的60多岁的女性患者被120车迅速送进急诊科的抢救室。到达医院时心脏已经停搏6分钟,没有了生命迹象。医护人员抢救了半个多小时后,患者仍没有呼吸和心跳。“按常规,半小时没抢救过来就可以不再抢救了,但医护团队没有放弃。”王旭东说,“又抢救了大约20分钟,发现患者出现了1分钟的心跳,通过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判断可能是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引起的心脏骤停。”于是,王旭东决定采用非常规做法,在心肺复苏下进行静脉溶栓,IABP技术支持,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奇迹出现了,出现了心跳,血氧也上去了,患者生命体征恢复了,处于生死线上的患者被医护人员硬是拉了回来。“第二天患者醒了,一周后拔管,一个月后患者出院。患者脑部没有损害,出院后还能打乒乓球,这简直是奇迹!”这样的成功病例在国际领域都实属罕见,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超的抢救技术,敏锐的诊疗思维,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心的护理工作,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限敬重,最终凝结成医者的大爱。

有一个从内蒙送到急诊科的小伙子,患的是快速性室性心率失常。在其他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心、肝、肾出现衰竭。经急诊科医生精心救治,病情逐步得到控制。“有一天,我看到患者母亲在病床前吃窝头,通过交流了解到患者家里非常贫困,母子相依为命,靠做豆包为生。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暗暗决定让患者花最少的钱一定把他的病治好。一个月后这个小伙子全面康复出院。

医者大爱,总能收获无限的信任与感恩。春节临近,这位小伙子,不远千里,坐了一夜火车,给王旭东送来自己亲手包的一大皮箱豆包,只为表达他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新年祝福与无限感激。还有一位肿瘤病人,多次在急诊科住院,她与科室的医护人员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她说希望将自己人生走完的那最后一程留在急诊科……

“服务永恒,追求卓越。这就是我们急诊科的服务理念。比如,患者就诊,为患者提供挂号、办住院手续、送化验单、陪同检查等全套服务。”王旭东介绍,急诊科分内、外科,还有病房,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像是特种兵,或者先头部队,所以必须武艺高强而全面,还要能吃苦耐劳。医护人员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别人放假我们最忙。可以说他们把航天精神牢记心中,吃苦奉献,攻关战斗,对医学的追求永无止境。

“无暇吃饭,整夜未眠”是急诊科每个成员的家常便饭,他们有家、有孩子、有父母,但真正能陪在亲人身边,尽享“天伦”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每日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每个人身体上都或多或少留下了“痕迹”,“颈椎病、腰椎病、胃病……”时刻折磨着他们的身体,但在遇到危重病人抢救的时候,他们会不顾一切的冲上去,将自己的那些病痛深深地埋在了心里。记得有一次,患者突然心脏骤停,王旭东主任火速赶到现场,亲自为患者做心肺复苏,由于患者体位特殊,他不顾自己多年的腰间盘突出症,跪在地面上做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了,当体味着救死扶伤成就感的那一时刻,王旭东才意识到自己的腰间盘突出症又犯了,剧烈的疼痛已经让他无法活动,豆大的汗珠一滴滴落下来,而他却笑着说:“用我的腰痛换来患者的生命,值了!”

只有精益求精,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术才能更好地履行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在王旭东的倡导下急诊科完善了通讯指挥系统、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绿色通道、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转运工具、高水平急诊服务、留观治疗、强化治疗(EICU),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对急救工作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无私奉献 收获幸福

“我们急诊科每天接诊200多名患者,基本没有投诉和纠纷,收获的是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赞誉。这与我们周到全面的服务、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质量以及换位思考分不开的。能够站在患者及家属立场思考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团队特别注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有时沟通比治疗还重要。就像前面那个被从死神那拉回来的老年女性患者,就是由于我们通过沟通取得患者家属充分信任,使我们敢于尝试非常规治疗手段,把能用的抢救方式都做了,果断决定进行溶栓。我们团队敢于担当,只要对抢救患者有利,我们思维就不能局限。”王旭东说。

637050
在急诊科,王旭东经常会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

有一个被歹徒扎伤的患者,因为失血过多,生命垂危,虽然在当地医院被抢救过来,但患者一条腿明显肿胀伴疼痛。王旭东对患者的情况仔细的检查,最终发现患肢有假性动脉瘤,通过一种微创新技术,即无痛又省钱,成功解决了问题。“我们不能不负责,让患者耽误了病情。这位患者的家属后来出于感谢给我几次发来了2000元的微信红包,要求我收下,均被我退了回去。”王旭东说。“我们救死扶伤,特别喜欢医生这项工作。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来到我科就不能再把患者推到别处。比如,有个肠瘘合并休克的甘肃患者,辗转于国内多家医院,因种种原因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把他接收下来,经过精心治疗好转出院。其实,这样的治疗,没有难度,靠的是用心,不怕苦,不怕脏的精神。”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流传着一句话:“付出不是为了回报。”2013年至今,他们拒收患者红包达几十万元。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收获了患者的健康,家属的信任和集体的荣誉,收获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幸福。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这个团结奋进的集体曾获得航天二院“共青团青年文明号”、“优秀班组”、“决战四季度”优秀青年突击队、“质量放心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北京海淀区 “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三基三严”知识竞赛一等奖、“践行医院文化理念凝聚青春正能量”情景剧比赛一等奖、宣传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奖、病例讨论一等奖,并被搜狐网站健康自媒体评选为“金牌科室”。

在谈到成绩时,王旭东表示,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既代表了医院的形象,也是保证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科室快速发展当然离不开医院领导及相关科室的重视和支持,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添置医疗设备等方面都给了极大的支持。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科打的是一场事关生死存亡的“保卫战”和“攻坚战”,在这个生与死搏击的战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把患者从死神那里拉回来就是他们急诊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如果把每一名医护人员形容成一个健康卫士,那么急诊科就是一支“能打仗,打硬仗”的部队,用他们的医者仁心,守卫人民的健康生命线!

王旭东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航天中心医院急救部主任、急诊科主任、感染疾病科主任、承德六院急救部主任。心胸外科、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专家,能开展先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手术,心脏微创手术及肺癌根治术等手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加强治疗、综合治疗”四位一体的急救体系,丰富了急危重病及伤救治绿色通道,开展了IABP、心脏起搏植入术、纤维支气管镜、CRRT、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力学监测、腹腔压力监测、感染防控、营养支持、镇静镇痛管理、VTE管理等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荣获2013年、2014年、2015年度航天中心医院“十佳专家”及“星级员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省市级课题六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其他职务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青年科学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金盾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学组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灾难医学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刊》杂志编委。

(2017.01.01 第01期)


研习中医海纳百川 守正创新独树一帜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好牙有约”开启口腔诊疗新模式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11-04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