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双高”: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校

2021-08-13 11:28 作者:邓丽君 王颖卿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办学成果斐然

【 编者按 】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张掖市时强调,要解决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今年4月初,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俯瞰美丽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关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同时也是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的王振洪,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具有深刻的认识与构想,也正是在他及学院领导班子专业开明且具创新精神的领导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取得了斐然的办学成果,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院校等荣誉纷纷花落学院。

溯源百年 兼容并蓄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设的首批28所高职院校之一,整合了金华师范学校、义乌师范学校、金华卫生学校、金华农业学校、金华供销学校、浙江农机化学校等6所国家省部级重点中专的传统和资源,最早办学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具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立足职业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先后被列为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校、浙江省重点校和国家“双高”校A档建设单位(全国仅10所)等优秀典型。学院是入围全国高职“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教学资源、育人成效、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全部七个“50强”的院校。2015-2019年,学院连续五年在浙江省高职高专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不仅是高端产教融合平台,还是“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 王颖卿摄

“兼容并蓄、经世致用”是学院精神和价值追求。为此,学院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核心,与时俱进,特色办学,全力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学院紧密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金华五大千亿产业,形成有效对接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以及现代农业、文教卫生的10大专业群,招生专业55个,其中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2个、本科教学点专业1个、专升本联合办学专业4个,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学院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每年向社会输送8000名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平均创业率5.23%,涌现了全国师德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斌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开荣等一批杰出校友。

教学楼和宿舍楼功能齐备、设施先进、设计现代,为学生及教职员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工作环境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人才60余人。近年来,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7项,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300余项;获授权专利1590件,软件著作权294件;年科技服务到款超千万元;并且,学院与浙江省教科院联合成立“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全省唯一一个依托高职院校设立的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多次承担教育部委托课题,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前沿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参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8次。学院在2016-2020全国普通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高职)中位居第一名。

产教融合 内援外助

学院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创立“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实施“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建设“校企利益共同体”,近年来积极打造实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产教共同体”,以“明德、厚能、笃行”为导向,通过政校行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和评价共促,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有效突破了“一头热、一头冷”难题。重点建设5个产教综合体、3个职教集团(联盟)和2个产业学院,推动建立健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对接、双促进”机制,立项首批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1个,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1个。在实践中,学院持续创新形成了“三引领、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四方参与、四类评价”教学质量评价、“4+X”教师考核评价、“五纵五横”学生管理服务等“金职范式”。校企合作打造了一批高质量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成果,国家精品课程(全国第3)、精品资源共享课(全国第2)、专业教学资源库(全国第1)、“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第3)均位居全国前茅。学院通过五大学院(退役军人职业学院、企业学院、农民学院、社区学院、家长学院)建设,聚焦转型发展、主动对外衔接,进一步深化“培训+”模式,年社会培训28万余人·天。

在对口支援与国际合作方面,学院先后与甘肃卫生职院、宝鸡职院、川北幼儿师范高专、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专等14所院校开展对口交流合作;先后承接湖南省高职教学副院长和教务处长研修班等培训项目23项;每年接待来校考察交流兄弟院校200余所。学院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招收6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成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怀卡托国际学院(招生专业6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学院主动承担卢旺达政府委托学历留学生培养85人,2017年成立海外分校“金职院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推动金职模式走进非洲。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

创业就业 文化育人

学院不断深化就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了具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1314”生涯成长与就业教育育人体系和“三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覆盖学生“双创教育100%、项目实践15%、成果孵化5%”工作目标。学院现在担任8个全国及省双创教育联盟组织的理事单位,建有“三航嵌入式”双创课程80门(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4门),省培创业导师120人,具有“培育-陪跑-孵化-加速”功能的双创实践平台15000平方米。近年来,学院优秀学子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网络信息经济专项赛(实践类)金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2名毕业生入选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事迹典型人物。目前,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

在思想文化方面,学院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探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基层党建“对标双高、整校建强”工程,推行“党建+公寓”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党务干部“领雁计划”,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医学院护理党支部入选高校党建工作全国样板支部、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师范学院党委入选全省标杆院系,基层团组织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活力团支部”、浙江省“高校十佳团支部”,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党员教师先后获评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浙江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浙江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两名教授入选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两名思政教师分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和一等奖。4门课程入选全国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总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学院还涌现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全国“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最美90后”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学子。

记录学院逾百年历史的校史馆

学院承袭婺学文脉和百年职教传统,推崇德技融合的职业教育文化,全力构建以“婺学今华”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持续十余年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其中《激情放歌三十五 爱国和美“一二九”歌咏比赛》《青春飞扬书香两岸——浙台大学生文化交流》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阿郎卫士”文化品牌获评全国“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科技文化节”“诵读经典 传承文化”等标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目前,学院已获批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浙江省高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展望未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以稳步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本科层次办学为方向,以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高”建设、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重点实施“四大攻坚”、聚力推动“四大攀升”、协同强化“四大支撑”为核心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院师生志在同心携手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高职教育的“金职品牌”,奠定在国内高职教育界的领跑地位,率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引领中国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将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相融的校园景观


王振洪:职业教育评价改革重在彰显类型教育特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设计。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融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发挥教育评价“一子落而全盘活”的功用,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专业评价四个体系上彰显类型教育的特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聚焦增值赋能,立足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构建学校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需要由教育质量来保障,构建卓越质量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端正”的评价理念,将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出发点,破除“五唯”痼疾,以正确的评价观引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期盼和质量期待形成同频共振。创立“真正”的评价指标,以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度作为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尤其是把握好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生关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将科技创新全面纳入职业院校评价范畴,畅通职业院校对接区域重大科创平台、融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办学机制,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教融合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建立“归正”的评价机制,运用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手段,督、评、诊、改相结合,以刚性的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产教全面融合、校企全力协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治理新格局。 

聚焦师资特质,立足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是立教之本、育人之源,要紧扣人民教师的行为规则和职业教育的师资特质,从师德师风、专业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服务能力等维度切入,划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职业技能型等不同类型和新进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等不同层级,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要素的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严把育人“第一关”,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强化师德考评,积极选树师德楷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选聘、考核、晋升、评优的首要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守住教学“主阵地”,把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将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从督导评价、管理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生业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业绩的教师给予考核激励。突出服务“贡献度”,本着注重能力、突出业绩的科技评价导向,重点评价教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和推广、社会培训、科学普及、试验技能等技术服务贡献,建立有利于各类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 

聚焦育人为本,立足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价值本质。职业院校要精准锚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评价“全维度”,坚持全面发展,实施五育并举,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测评,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反思阶段性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如德育素质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评价学生在爱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职业发展评价“全周期”,本着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从就业相关度、薪酬水平、创新创业业绩、职业岗位变迁等多重维度,强化对毕业生职后发展的跟踪评价,以此为依据,一方面加大对毕业生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把评价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持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良性机制。 

聚焦跨界协同,立足产教融合的专业治理,构建专业评价体系

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的基本载体,通过专业评价来优化产教融合的专业治理是职业院校治理的重要基础。专业设置实行“红线评价”,本着适应需求,从适应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学习者需求等方面评价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科学性;本着条件充分,从师资、实训条件、校企合作、质量保证等方面评价专业办学所需条件,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本着体现差异,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普通本科专业等之间形成鲜明的差异性。专业发展探索“增值评价”,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角度扩大评价面、延长评价线、深化评价点,以产业视角的增值评价来推动专业发展。既要立足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实施分层分类的专业发展评价,培育建设优势与品牌专业、推动建设一般专业;也要立足专业发展的改革力,通过评价社会生源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试点等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成果和成效,激活专业办学的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专业建设不断改革创新。

(整理/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颖卿 )

(2021.07.01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