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展示 > 正文

健康中国 | 吴中学教授:神经介入领域的拓荒者与领航人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2025-02-14 14:46

 

吴中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人物介绍

吴中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荣誉主任;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席,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Chin Med Sci J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曾参加或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7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成果奖。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敢为人先,在中国最早开展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神经血管介入科。

他,坚守信念,在神经血管介入领域一路攻关夺隘,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复杂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熠熠生辉。

他,知识渊博,带领团队研制的各种栓塞材料填补了国产化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他,严谨治学,春风化雨,为我国神经介入放射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医生。

他,睿智幽默,妙语连珠,深受医患爱戴。

他就是我国神经介入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天坛老顽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

吴中学教授是中国神经外科泰斗王忠诚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在王忠诚院士亲自支持下,吴中学于1996年建立国内第一家神经血管介入科,完成介入治疗脑血管病20000余例,其例数和疗效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发明了8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其中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

 

 

早期的创业艰苦而辛劳,当时国内神经介入材料一片空白,为了制作弹簧丝,吴中学教授跑到北京灯泡厂找到钨丝,亲手研究与制作。第一批200例手术的所有材料,几乎都是吴中学教授“手动生产”而制作完成的。

从1985年开始,吴中学教授至今从事神经介入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已33年。由于早期的防辐射条件差,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吴中学长期暴露在X射线照射下,严重的伤害了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吴中学教授认为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不可限量,在颅内肿瘤治疗等新领域,神经介入都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关于神经介入的发展前景与面临挑战——有谜才有梦想

作为中国神经介入的开拓者之一,吴中学教授介绍,介入是在影像学、材料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神经介入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它的发展历史只有30年左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迅速。有别于其它介入,神经介入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涉及范围广泛,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则表现为“拖泥带水”,甚至可以出现不死不活的状态(植物人或严重残疾),需要他人护理,所以说它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而它的发展前景是一个谜,像梦一样,有着许多未解开的谜团,诸多谜团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对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与出血性疾病相比,缺血性疾病出现得比较隐蔽,前者如动脉瘤等疾病一旦发生出血,立马就会出现临床的明显症状,而后者是个缓慢的过程,人们无法得知其始于何时。吴中学教授指出,对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将是未来十年的一个大课题。缺血性疾病治疗的最关键问题是当患者出现缺血的时候,能否第一时间到达医院。未来十年,如果有一种检查手段能够确定患者何时开始缺血,那么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它仍然是一个谜。

吴中学教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他眼中的神经介入:“正因为它是个谜,所以它吸引人。我们要解开这个谜团,有谜才有梦想,梦想就是‘远方’,而‘诗’就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

 

关于支架——理念、技术、材料,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谈到颅内缺血性病变介入手术治疗需要用到的支架,吴中学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热点领域,发展非常快速,各公司都在不断改善材料,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东西出现。理念指导技术,技术促进材料发展,反过来讲材料也会改变技术,技术又改变理念,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督促互相促进的。

支架是放入颅内的东西,不管它的形态如何,临床效果最重要。不论使用何种手段,把急性的病症变成慢性的,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慢性的有可能修复,那就更好。所以对于缺血性疾病治疗的关键是时间窗,时间就是生命,要想方设法给大脑争取代偿时间。大脑是非常娇气的器官,完全缺血5秒钟可导致功能丧失,缺血五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的坏死。

吴中学教授总结:“现有的支架估计有5~6种,但是支架就像万花筒一样,肯定会一代更比一代好,药物涂层可吸收的支架是我们下一个五年到十年中瞄准的方向,但是不论何种支架,总的目标就是把急性的病症变成慢性的。”

 

关于如何做好介入——神经介入医生要有三头六臂

吴中学教授表示,神经介入医生要像哪吒一样,拥有三头六臂。三头指的是交流、诊断、治疗。六臂呢,第一要有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是不愿意在X线下伤害着自己给患者治疗的;第二要有强健体魄,只有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了,才能担负起患者生命的重托;第三要有神经外科知识;第四要有神经内科知识;第五要有影像学知识;第六要有材料学知识。

在采访中,吴老用充满智慧的语言教导年轻的神经介入医生:“医生这个职业是天使。技术是站起来,智慧是走起来,道德是飞起来。道德怎么表现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舌头就像一把刀子,所以说要学会讲话。”“心态是承重墙,其他是门面房。人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包括我们自身和我们的患者。抑郁的眼泪和兴奋的眼泪成分不一样,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力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嗨起来。”“科学是长度,哲学是宽度和高度,人的生命是个立方体,它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我们要让我们神经介入既有长度,又有宽度和高度,让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同时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妆于成。中国的神经介入用40年的时间,补了西方170~250年的课,其中艰辛可以想象。如今国内神经介入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因为有了像吴中学教授这样的开拓者的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才有了中国神经介入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才有了我国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诊疗单位,才有了如今越来越多从事神经介入的年轻医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尽管已经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作卓越贡献奖”、“中国介入大师”等荣誉,幽默而智慧的吴老仍然活跃在神经介入的舞台上,虽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他的精气神让我们见之敬佩,正如他自己所说:“六十八九正当年,走路高呼一二三,敢向未来挥个手,东西南北都等咱。”纵使芳华流淌,归来仍是少年。无影灯下,柳叶刀上,为了生命,为了希望,为了信仰,为了爱,大医精诚,魂魄永在。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中学供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许昆仑参与组稿)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