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资讯

当前位置:

 云南资讯 > 人物风采 > 正文

吴志明:让世界倾听哈尼之声

《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4-08-07

三弦、四弦、芦笙、葫芦丝……走进吴志明民族非遗传承工作室,他正在埋头制作各种民族乐器,小小的工作室内,挂着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乐器。在一堆乐器中,吴志明自信地说:“大多数民族乐器我都会做,国内外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吴志明在演奏)


今年66岁的吴志明,是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的哈尼族,原红河县文化体育局退休干部。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让哈尼多声部音乐、哈尼乐作舞、地鼓舞、民族工艺等非遗文化得以“声声不息”流传下去。



(吴志明在制作乐器)


哈尼族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吴志明的爸爸是哈尼族,妈妈是彝族。从小受少数民族文化熏陶,上初中的时候就能把三弦、四炫跳得很“溜”。他逐渐长大后,年轻一代会唱哈尼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的人越来越少,吴志明就有了一个心愿,要把非遗文化得以“声声不息”流传下去。


1977年,吴志明开始学习舞蹈基本功,之后开始自学简谱乐理、旋律创作及民族器乐演奏等,再到后期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吴志明在坚持不懈地摸索中逐渐蜕变成为了哈尼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并一直为哈尼族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志明到云南民族博物馆展示收集制作的部分民族民间乐器)


退休后,为了给这些珍贵的文化找到更多的传承人,吴志明夫妻俩用工资和房屋作抵押向银行前后贷款60余万元,筹建了“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传习馆重点招收困难家庭子女,并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合作招徒。至今共培养了260余名非遗文化艺术人才,其中10余名成为红河县歌舞乐“台柱”,是红河县歌舞乐团的主要力量。



(吴志明为学生们授课)


哈尼族文化根脉的“守护者”


过去哈尼族没有文字,歌舞文化都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但在不断研习传承哈尼族文化的过程中,吴志明有了自己的心得,只有将歌曲通过文字材料留存,舞蹈通过视频的方式留存,才能方便年轻一代人系统地学习。他走乡串寨,深入多个乡镇和县市进行采风,把民间比较有特点歌曲收集整理起来,用“曲谱”记录下来。吴志明还总结了哈尼族歌曲中较为古老、常用、有特点的旋律,将其制作成为最基础的“声乐课本”,用以教授学生学习。



(吴志明在乡间交流哈尼族文化)



(吴志明向弟子传授红河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在吴志明民族非遗传承工作室,他将常用的曲谱打印出来挂在墙上。吴志明说,只要按照他的方法把这些旋律练熟了,大多哈尼族歌曲就都会唱了。他将寻找更多的青少年,教会更多人传唱这些哈尼族歌曲,把这些优美动听的歌声一直传承下去。


据了解,自2004年,他开始筹建红河县民族文化传习馆以来,共收集民族民间歌曲800余首,其中整编20余首;收集民族民间器乐30余种,记录整理20首。收集民族民间舞蹈50段10余样舞种,已整编展示20余个歌舞节目。收集民族民间服饰和工艺10余种等。


哈尼族文化闯出大山的“引路者”


让更多人来传承这门民间艺术,把红河哈尼族文化艺术传播出去是吴志明一直以来的心愿和追求。多年来,他带领着传习馆的演员、民间多声部民歌传承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展演,跨越重洋将歌声带到日本、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国家。多次代表省州县到北京等地参加中国山花奖、中央广播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和云南省第三届歌舞乐展演及云南省第六届本土创作歌曲大赛等文化艺术赛事活动,斩获金银铜奖无数。



(吴志明率红河哈尼民间多声部合唱队前往上海,参加联合国教学文组织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四十二届年会云南多民族原生态歌舞专场展演)


2016年,吴志明作为幕后导演,参与筹备策划了第二届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活动。2018年,他担任了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外聘教师,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2019年,他担任“哈尼族八声部民歌合唱培训班”总导师,随后带学员参加CCTV15频道“中国器乐大赛”的休息时间段展示,参加“中国非遗项目研讨会”展示与交流。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让更多国内外音乐界人士关注到了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让红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唱响世界。


退休后的吴志明致力于当好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让这些“活体遗产”不断发扬光大,不断为保护文化生态环境贡献银发力量。他不止一次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他要努力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哈尼族民族文化。(姚敏 王宗林)


一件白衬衫 一世师生情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9-20

李娜倮:用歌声奏出小康幸福梦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07

云南易门县杨建云:薪火相传守窑人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0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