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资讯

当前位置:

 山西资讯 > 地方文旅 > 正文

光影IP激活千年文脉 三晋风韵借势“破圈”——《浪浪山小妖怪》联动山西文旅,书写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新篇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2025-08-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山西讯(侯变珍 张彩丽) 文艺作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流行IP是激活传统的鲜活纽带。近日,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凭借独特的东方美学与情感共鸣跃居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其背后深藏的“山西基因”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影片导演、编剧於水系山西籍,片中诸多标志性场景均取材于山西古建与人文景观。8月16日,於水回到家乡与山西文旅展开深度联动,解密电影里的“山西风景彩蛋”,让千年三晋文化借由光影热度走向大众视野,成为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战略的生动实践。

  从银幕到实地,“浪浪山”的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山西文化的厚重底蕴。电影中,小妖怪“首战地”、被老鼠精霸占的寺庙,原型是山西永安禅寺——这座承载着元代建筑与壁画艺术的古刹,借由动画场景焕发新的叙事活力;小妖怪在后院烧袈裟时身后的六角砖塔,源自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之一——佛光寺祖师塔,让唐代建筑的规制之美通过剧情被年轻观众感知;电影里标志性的“双圆窗”戏台,其灵感源自晋祠水镜台,将晋祠古建筑中“建筑与戏曲”的融合智慧搬进光影世界;而北张村外的送行画面,则脱胎于碛口古镇的黄土风情与黄河文化,让山西的乡土韵味成为推动剧情的情感符号。

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在数字光影的重构中跳出“文物名录”,以更具亲和力的动画语言走进大众生活。当“浪浪山”的热度与山西文旅的底蕴相遇,不仅让观众在观影后产生“寻迹山西”的文化向往,更让“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山西名片有了更年轻、更鲜活的表达载体——这既是山西文旅立足自身文化禀赋,巧用流行IP实现“文化破圈”的创新探索,也是我国文化领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缩影。

作为拥有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28027处古建筑,且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建筑占全国80%以上的文化大省,山西始终肩负着“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此次《浪浪山小妖怪》与山西文旅的联动,并非简单的“流量嫁接”,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共生”:电影借山西古建的东方美学提升艺术质感,山西文旅则借电影IP让沉睡的古建、非遗“活”起来,形成“文艺创作反哺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随着此次联动的深入,越来越多观众将循着“浪浪山”的线索,走进山西的古刹、古镇、古建,亲身感受三晋大地的文化魅力。这种“IP赋能+文化溯源”的模式,不仅为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潮起来、传下去”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以创新为笔,以流行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让千年文脉持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责编 李媛】

畅游大东沟 复得返自然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05

“云”赋能 文旅产业插上科技智慧翅膀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05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