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寿其:情系排灌三十载 躬耕教坛谱春秋

2021-01-05 14:11 作者:尹志国 图:霍建伟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寥寥几笔可以写出的“农”字看似简单,但践行起来却需要付出薪火相传的艰辛,难为外人道也。

早春四月,记者一行踏着春光下江南,走进“校在山中,山在校内,显山露水见长江”的江苏大学,一睹“老江大人”的风神俊采。

“老江大人”何许人也?

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是也。他自称是由江苏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成长起来的“土著校长”,三十六载寒暑,始终在排灌机械领域上下求索,不曾离开,醉心科研,热爱教育,从一名优秀的青年学生成长为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杰青”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

624055
袁寿其校长指导博士生开展实验

和煦的阳光下,袁寿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十而知天命,作为一名农机人,我的天命就是做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在排灌机械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道路上不断破冰前行。”

子承父业  命中注定了的农机情缘

袁寿其与农机的情缘似乎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年过五十而知天命的袁寿其在回顾大半人生历程时,称之为“十足的农机人生”。

1963年3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正式成立。随后不到一个月,袁寿其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小村庄,成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同龄人,与我国的农业机械学会共同成长。

儿时,懵懂的袁寿其便对农机有了最初的印象。他回忆说,父亲曾是生产队的引水员,农忙时,父亲每天都要去开水泵抽水灌溉,袁寿其就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父亲的身后,模仿着父亲的一举一动,“运气好的时候,父亲还会带被水泵叶片打坏的大鱼回家烧着吃”。

烧鱼的香味早已随着时光散去,但炎炎烈日下水泵抽水灌溉农田的画面却深深印在了袁寿其的脑海中。

1980年,17岁的农家少年袁寿其,信心满满地报考了当时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水力机械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昔日一心求学的少年,不曾想到,三十六载寒暑匆匆而过,他至今仍扎根于这片热土,学习、工作、生活,继续追寻着农机梦。

水力机械专业虽然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的王牌专业,但天天与水泵、抽水机等冷冰冰的排灌机械打交道,在一般少年眼中自然是枯燥与乏味的,少了鲜活的气息。不过,对于袁寿其来说,进入水力机械专业的第一感觉是子承父业,在排灌机械的轰鸣声中,似乎看到了昔日父亲开水泵灌溉的忙碌身影,闻到了被水泵叶片打坏的鱼香味,说不出的熟悉感扑面而来。

挥手告别四年的大学时光,走上工作岗位的袁寿其留在了学校的灌溉机械研究所工作,开始涉足小型潜水电泵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在工作过程中,袁寿其深深感受到读本科所学知识的不足,埋藏在内心的火种再次迸发,遂下苦功夫一路攻读了硕士、博士,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前进。

在江苏大学的校园里,至今流传着袁寿其刻苦学习的“江湖传言”,激励着一代代江大学子奋勇拼搏。

据江苏大学的师生讲述,袁寿其的硕士生论文是关于无过载离心泵的研究,但由于当时国内外可供查阅的相关资料比较匮乏,袁寿其就搬着几件简单的家当住进了杭州水泵厂,一呆就是两个月,起早贪黑,自己动手摸索,先后设计了10余个模型,与工人一起加工、组装、测试,通过一次次的数学推导、尝试实践,最终成功创建了无过载离心泵理论和设计方法,解决了离心泵在大流量区运行易产生过载现象的工程技术难题。该方法被专家评价为“填补了行业空白,丰富和发展了水泵设计理论,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励志故事并未就此打住,后来,袁寿其针对低比速泵长期存在的效率低、扬程曲线易出现驼峰和轴功率易过载等问题,详细研究了加大流量设计法、无过载设计法、面积比原理和短叶片偏置设计法的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低比速离心泵理论与设计方法方面的学术专著。相关研究成果“离心泵水力设计进展及其内部流动三维湍流场数值模拟”获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袁寿其的刻苦求学精神,也给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的研究生导师曹武陵研究员评价袁寿其是“最有韧劲儿的学生”。

袁寿其的韧劲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他与记者分享回忆说,“1980年我上大学,从10月1日开始跑步,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冬天下雪了,操场雪地上第一个脚印永远是我的。”

醉心科研  于泥土的芬芳中妙笔生花

对于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不解之缘的袁寿其来说,万物生长的泥土是芬芳的,是带给他无数灵感的存在,是他科研生命力的根本。

据袁寿其回忆,他与学报结下不解之缘始于1993年在第4期《农业机械学报》上发表“面积比原理和泵的性能”一文,自此,他的学术写作便一发不可收拾。

据不完全统计,20余年来,袁寿其及其学生共在《农业机械学报》上发表了67篇论文,在《农业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和美国ASME学术讨论会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300余篇。

醉心于科研的袁寿其,虽谈不上著作等身,但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截至目前,出版著作8部,申请发明专利112件,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

袁寿其不仅仅把研究理论写在了一篇篇论文中,更是专注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派,他曾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江苏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4项。由其创建的无过载离心泵理论与设计方法,通过全国泵行业举办的多期技术推广培训班与讲座,为全国几十家泵厂研制出无过载泵产品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产品应用到三峡船闸等工程。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研制开发的系列轴流泵和斜流泵水力模型,已有4个模型正式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万年闸、台儿庄、刘山等泵站。

服务“三农”  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搞创新

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农业更是如此,在老百姓田间地头的创新往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农”。袁寿其认为,高校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养在“深闺”,要真正地服务农业,走向农村,造福农民。

看起来“傻大粗”的潜水泵是农业排灌的主要机械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水利、环保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624056
袁寿其校长获评2015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

带着“着魔”般的兴趣,袁寿其带领团队大做泵文章,埋首于泥土中,在对潜水泵理论、水力设计、关键技术、标准、产品开发、推广应用等进行长期、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四大类400余种规格的潜水泵系列产品,获国家专利13项,制定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研究成果均被行业和国内主要潜水泵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产量达到全国潜水泵总产量的60%以上,使全国潜水泵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余家企业、年产不足10万台发展到目前近1000家企业、年产1000余万台潜水泵,发展形成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潜水泵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潜水泵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以“中国水泵之乡”——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为例,全镇有600余家潜水泵生产企业,其中200余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实现了“农民靠水泵致富”。

由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加之农业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十五”规划以来,袁寿其将眼光投注到了农村的节水灌溉技术,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先后主持完成了三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新型喷滴灌系统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变量喷洒低能耗轻小型喷灌机组”和“精准喷灌技术与产品”,以及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型射流式节水灌溉设备的完善与中试”,并开发了隙控式全射流喷头、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变量喷洒喷头和低能耗轻小型喷灌机组等。科研成果“系列低能耗轻小型喷灌机组”在2009年至2011年初的抗旱减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系列的实践证明,服务“三农”,农机先行。

近年来,袁寿其作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副理事长和江苏大学的校长,持续关注国家的农机政策,思考和实践如何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大幅度缩小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我国农业装备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在袁寿其的主导下,江苏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研究与开发应用工作,先后成立了农业工程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院、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专职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江苏大学已开发出5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被国内40家以上厂家转让采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

传道授业  兼具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

三十六年的光阴悄然流逝,带走了昔日那意气风发的少年,留下了如今这温润如玉的专家学者。在江苏大学师生的眼中,如沐春风的袁寿其不仅是排灌机械领域的领头人,更是兼具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来自于农村的学生,自幼奔跑在田间地头,呼吸着泥土的气息长大,能够成长为江苏大学的校长和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带头人,袁寿其认为完全得益于江苏大学的领导和老师的辛勤栽培。

怀抱着感恩之心,袁寿其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先后培养和指导了博士后19名、博士生39名、硕士生82名,学生仇宝云的论文《南水北调工程泵装置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获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生朱兴业的论文《全射流喷头理论及精准喷灌技术研究》获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另有7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1人被评为“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

此外,袁寿其的教育科研课题“以4C能力为核心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帮助每位学生升起心中的太阳,发出其本有的光芒”是袁寿其奉为圭臬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只有投入了爱心、付出了爱心,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才会有爱心,对社会才会有更多的帮助。

袁寿其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认真真“教书”了、“育人”了,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多年来,兢兢业业的袁寿其每年坚持给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理想与成才”、“英语学习漫谈”、“4C能力培养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学术讲座,营造氛围,激发潜力,指导、鼓励和帮助了一大批学生成人成才,他的很多人才培养理念在学校成为共识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

如今桃李满天下的袁寿其感慨地说:“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

在任职江苏大学校长的第10个年头,袁寿其当选“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袁寿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他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袁寿其看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所特有的功能,也是大学与其他学术机构的本质区别。面对当前中国高校过分突出学科建设和重视科研的现状,作为大学校长,首要的职责就是要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营造教师潜心教学、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做回归大学之道的守护人。

近年来,江苏大学在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政策,通过全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力开展“卓越计划”试点和专业认证,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项目等,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卓越人才、精英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了喜人成绩。

初心不改  以一颗“农心”传承“三江”文脉

江苏大学文脉百年,自然底蕴深厚。

追溯到1902年,晚清名臣刘坤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模仿当时的日本教育体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据了解,这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在那战火纷纷、动荡不安的年代,三江师范学堂迭经兴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江”的文脉分别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9所高校薪尽火传。

1960年,国务院以南京工学院的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和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及研究室等全部师资、设备为基础,在南京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并迁址镇江。

624054
袁寿其校长与学生一起跑迷你马拉松

因为“为农服务”特色鲜明,1978年镇江农业机械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2年和1994年,学校先后更名为江苏工学院和江苏理工大学。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的高校,自诞生之日起,江苏大学的研究项目便与农挂钩、研究成果为农服务,担负起“泽被黎庶、厚生丰民”的历史使命。

2002年,为庆贺江苏大学百年办学,江苏省委、省政府向江苏大学赠送铜鼎,并在铜鼎上铸刻了“百年沧桑,名与时迁,校风馥郁,学统端庄,千年弗替,万代永昌”的铭文。

历史悠久的江苏大学,有着很多的“第一”。袁寿其对此如数家珍,这里,曾培养了我国第一届农机本科生、第一批农机研究生和第一位农机博士;曾为34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机管理与技术专家;培养了一大批以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985”高校校长、国家大型企业领导、全国劳模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学校连续5届以全国前10的成绩喜捧“优胜杯”;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女子足球队、女子沙滩排球队均曾获全国冠军,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比赛……

时光悠悠,江苏大学紧跟时代潮流,现已发展为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虽然管理体制和国家政策有了变化,学科专业也不断调整,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工中有农、以工支农,为国家培养人才,为行业服务,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袁寿其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便是江苏大学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学校秉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理念,相继恢复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两个“农”字专业的招生,专门组建了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意欲大力加强农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努力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人才支撑。

积极履职  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结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袁寿其提出《关于凸显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加大研究生资助力度的建议》,其中明确建议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建立研究生资助标准动态调节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奖、助、补、免”等多元资助体系,提高国家奖学金的覆盖比例以及相关部门要建立一套研究生资助配套奖励机制。一时间,引起媒体争相采访报道,袁寿其成了媒体焦点。

袁寿其的这一建议,直接促进了研究生收费改革、改善研究生待遇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改“全面收费迫使寒门学子放弃考研读博,有损教育公平、拉大教育差距”的困局。

言必信,行必果。一直都是“行动派”的袁寿其迅速带领江苏大学有关部门制定了“落地政策”。除国家和江苏省的资助外,自2014年秋季开始,江苏大学将把所收的硕士生每年8000元、博士生每年1万元的学费全部用于改善研究生教育条件、提高研究生待遇,设立校级研究生奖学金,并要求研究生导师在科研经费中根据研究贡献度提 高学生补助额度。

袁寿其的举措,犹如给有志于科研的贫困研究生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研究生们得到的资助足以满足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只要足够努力都有梦想绽放的机会。”

2014年,一如既往,袁寿其的关注点还是在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问题上。这一次,他开始关注博士学位学科授予权下放问题,希望国家能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严谨的袁寿其,在采访过程中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目前全国256家博士授权高校共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495个,其中教育部和部委直属高校87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526个,平均每所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数为17.54个;而其他地方高校只拥有96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均每所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只有5.94个,仅为部属高校的三分之一。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调整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规定“增列授权点数量不得超过撤销授权点数量”。“对大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事业发展较快的地方高校来说,会因这个限制而深受影响。”袁寿其说。

因此,袁寿其递交了《关于增加地方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指标以及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建议》,建议在开展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动态调整以及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增列工作时,对进入ESI前1%的主要贡献学科,且目前已经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非一级学科博士点,给予单列一级学科博士点指标。这类指标可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地方高校申报评审,以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

袁寿其坦言,“应该按学术水平来授权设点,不能按照指标数量限制太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袁寿其又提交了《关于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积极稳健发展博士生教育的建议》,希望把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尤其在当今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

经过长期调研,袁寿其发现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博士生数量供不应求,二是区域不平衡现象严重,三是目前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多、布点较少、规模不大,难以满足国家和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这一次,袁寿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博士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建议,“反复思量后,我建议‘十三五’时期我国博士生教育要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化战略以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要在‘满足需求,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下,按照存量调结构,增量促发展的思路,深化博士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通过进一步扩大总体规模(满足需求),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质量),尤其要把博士生教育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供给,促进我国博士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2015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等称呼与荣誉背后蕴含着沉甸甸的责任,促使袁寿其为推动高层次人才教育而殚精竭虑。

薪尽火传  让农机精神成为坚定信仰

正如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样,一个行业也需要自己的行业精神,综合反映一个群体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体现一个行业公认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624053
学校景致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机物质文化、农机制度正在不断丰富完善,但农机精神文化建设却明显滞后。

那么,究竟何为“农机精神”?袁寿其说,“责任、创新、实干、合作”。他进一步阐释说,责任为先,创新为魂,实干兴业,合作发展。

责任为先是因为农机行业任重道远。当下,随着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和逐渐增多的人口,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正在或即将遇到的难题。因此,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和难点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的率先突破,就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梦想的实现。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国农机行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种责任,需要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来支撑。

如果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述农机行业的特质的话,那“实干”二字再合适不过。农机行业是踏踏实实向土地要产出、向社会供应粮食的行业,不是光靠“空口说白话”就能做到的。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某种产业,越是重要,越是靠近产业链的底层,利润则会越低,同时发展也是越困难,合作就越少。但农机行业例外。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粮食危机的到来,农机行业的合作已经成为新常态。

在袁寿其的言传身教下,江苏大学师生正传承“责任、创新、实干、合作”的“农机精神”,充分发挥“大农业工程”学科群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关于科教兴农、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整合涉农学科资源,将农业工程作为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工程的突破口,积极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工程化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切实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寻求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农业装备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袁寿其的带领下,江苏大学师生正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征程上阔步前行,用自己的汗水与执著将“农机精神”镌刻在广袤的大地上,成为江大人代代相传的坚定信仰。

(2016.06.16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