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是经过长期探索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协商民主是中华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厘清协商民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我们增强政治文明自信,对于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性思想---协商民主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化十分强调整体性,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世界上的人类是一个整体。在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天地人之道被称为“三才”之道。天人是一个整体,《淮南子·精神训》云:“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同类,天人同象,天人同数。北宋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其思想体现出天地间万物一体,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内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是处于整体系统中的人。在整体系统中的人,一方面是顺从、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天道,而不是相反,否则不得其终。人遵循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天气,行为要遵循自然之道。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形成了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在整体中,在集体中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知命、知天”,强调人能弘道,人在弘道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勇敢性等。
为了人类整体的发展,从整体思维出发,人在社会的决策、行为除了寄希望于圣人的带领之外,通过朝议、集议、咨议等形式,集众人之智慧。汉代,集议已经称为一种制度,成为一种例行的征询决策建议的制度。在中华文化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议”,这些议既存在于庙堂之上,也见于乡野之中。从一定意义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议”成为现代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发展思维而产生的协商,而不只是利益冲突时候的协商,协商是处于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协商民主整体性文化的本质内涵。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协商民主是经济主导的民主,是对立冲突思维的缓冲剂,调节阀,而建立在整体性思维基础上的协商民主是立足人类,立足社会的长远发展的民主。
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为公思想---协商民主的价值追求
中华文化是以民本传统为基础的文化。早在《尚书·泰誓》中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记载。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按照民众的“视”“听”,按照民众的喜好办事成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历代王朝的兴衰,得出一个基本经验:“得民则昌,失民则亡”。在传统农业社会的治理中,以民为本体现在以农为本,改善民生,富民强国。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为公追求。最为典型的是《礼记·礼云》,开篇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东汉郑玄把这里的“公”解释为“共”,也就是说“天下为公”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共的天下。天下不只是君主的天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为追求公共性,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心受辱,甚至献出生命,他们追求的恰恰是中华文化中的公共精神,而不是为了某个王朝,某个君王的愚忠。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为公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除治理者个人、利益集团的利益,不仅如此,民本、为公的价值追求在长期的治理中还表现为,用上天的权威等限制君权,在治理中防治治理中为私情所左右的狭隘决策,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建立在为民基础上,是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至上的地位。协商民主是为公的协商,破除个人、集团的利益、情感禁锢,这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底蕴。
三、中华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求同存异思想---协商民主的方法论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天下之道。“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节制,是符合礼制规则的一种境界。“和”是不同元素的协调,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国语·郑语》记载西周太史史伯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处事的基本准则。《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的作用是“同”,是凝聚人心,是团结人,礼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人区分开。因此,乐之同让人产生亲近,而礼之异让人产生的是崇敬、敬畏之情。求同存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称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方针。
以和为贵、求同存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方法论。协商民主是人民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问题,有节制,合规合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是以和为贵方法的新时代体现。协商民主势必面临诉求的多元化,面临矛盾、冲突,因此求同存异,既需要团结又需要充分地表达体现各自的意志和理念,这就需要求同存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因为其文化根基和西方协商民主不同,因而形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协商民主样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式协商民主以整体性哲学为基础,协商注重系统的协调,注重协商要素的整体性,注重协商和他要素的协同性,不仅仅是为了协商而协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民本、为公价值追求形成了协商民主超越个人、利益集团的私利、私情的藩篱,奠定了中华政治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更加关注文明发展中民众的利益,关注公共价值的情怀;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方法论使得中国式协商民主不是以论争的方式呈现民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有礼有节地体现意志。文化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特色之根,是中国式民主政治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和优点之所在。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协商民主的文化根基研究---以关学为例”,项目号25FZ52。
作者简介:
张亲霞,女,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
王慧蓉,女,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李媛】
人民网2025-07-31
人民网2025-07-29
人民网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