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暴已成为一个曝光率越来越高的词。
一条短短的不实“爆料”、一幅张冠李戴的照片、一句随口而出的“玩笑”,经过网络“扩音”,就可能在网络上掀起大浪,动辄让人“社死”。
今年1月,一位24岁女研究生因染粉红色头发而遭受网暴,不堪网络压力的她抑郁而终;2月,网红“管管”在遭到长达半年多的网暴后喝农药自杀;不久前,武汉一位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坠楼身亡,生前她也曾遭遇网暴……
网暴的破坏性越来越大、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其现实影响延伸了它的定义——在网络空间,个人或群体对他人发表摧残精神、损毁身心,带有侮蔑攻击性质的言论,都可能引发网暴。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当人们开始谈论一个人是不是小偷或者强奸犯时,不管他是不是,在网上他都已经‘是’了。”
有人说,“不就是一句玩笑话,还当真了?”但在互联网上,“键盘侠”们一键发出的不是文字,而是“子弹”。当无数颗子弹,统统瞄准一个人作为靶点,没有人经得住这样的打击。
在“流量至上”的诱惑下,有时谣言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更能够掀起舆论的漩涡。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群体性,增加了甄别造谣者身份的难度,“法不责众”的心理也给了造谣者肆意开腔的勇气。
对于造谣者而言,互联网是一个发泄场,也是一个生意场。对于被造谣者,从谣言产生那一刻起,恶意就沿着网线滋生。
对网暴这只“怪兽”,治理必须回归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
遏制网暴,要防于未然。平台是网暴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越来越猖獗的“毒流量”“血流量”反复作恶,平台责任的履行不是“封几个号”“谴责几句”就完事了,而是要真正把社会秩序与人民安全感放在流量变现之前。
遏制网暴,也要止于微末。如果说网暴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攻击,那么治理网暴,就必须筑起一群人为一个人的保护墙。我们必须为受害者撑腰,让真相跑赢谣言,避免更大范围的伤害。
反网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期待以实际行动构筑起理性表达的网络空间,多一些正义的回响,少一些戾气的发泄。
【责编 李媛】
人民网2024-11-19
新华社2024-09-23
人民网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