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之声 > 正文

“安”是“1” 没有“安”的博弈就没有零和 因有“1”的存在才有延续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安夫 2025-08-25 12:06

千年古城墙的青砖被岁月磨得温润,垛口间漏下的月光,曾照过戍卒紧握长矛的手,也映过集市上商贩数钱的指。这墙里的月光从未变过,变的是墙内人的日子——当长矛收起,算盘响起,日子便有了烟火气;当烽火燃起,刀剑相击,烟火便成了灰烬。这城墙,其实就是的具象: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是生活能被称为生活的前提,像数字里的“1”,没有它,后面缀满再多“0”,终究是一串虚无。

“安”是一切价值的起点。田间的农夫若时刻担忧兵戈踏碎禾苗,便不会琢磨新的耕作技艺;作坊里的工匠若总怕烈火焚了工房,便难有精巧的造物传世;学堂里的先生若惶惶于典籍被毁,便无从谈起文脉的传习。个人的理想、家庭的期盼、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一个“安”字托底。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再华美的楼宇也会倾颓;“安”若不存,再璀璨的愿景也会消散。

有人说,世界本就是博弈场,竞争与冲突是常态。可博弈有两种:一种是在安定的框架内,用规则划定边界,用智慧争取共赢——就像商人间的公平交易,学者间的理性辩论,国与国的平等协商。这种博弈,即便有输有赢,总和也可能是正的,因为它推动着事物向前。另一种博弈,却在“安”的废墟上展开:为了掠夺资源而燃起战火,为了垄断权力而撕裂社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这种博弈,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只会留下满目疮痍的“负和”——就像历史上那些因战乱而湮灭的文明,因内耗而衰落的王朝,最终连博弈的资格都一并失去。

没有“安”的博弈,本质是在消耗“存在”本身。当草原的牧民为了争夺水源而相互厮杀,他们忘了草场才是共同的依靠;当城市的开发者为了利益而砍伐森林,他们忘了空气和水源才是生存的根基;当人类为了短期发展而透支地球的承载力,其实是在与自己的未来博弈。这种博弈,就像在漏船上争座位,船沉了,再高的位置也毫无意义。

而“安”这个“1”,恰恰是“延续”的密码。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不是因为从未遭遇挑战,而是因为总有力量在守护“安”的底线:大禹治水,是为了让百姓免受洪灾之苦;张骞通西域,是为了在交流中筑牢和平的纽带;抗战军民的浴血奋战,是为了守护民族存续的根基。正是这一次次对“安”的捍卫,让文明的火种得以传递,让代际的智慧得以累积,让“延续”从可能变成现实。

今天的我们,其实正站在“安”的荫蔽里。城市的灯光彻夜明亮,不是因为夜从不黑暗,而是有人在黑夜中守护光明;餐桌上的食物源源不断,不是因为自然从不吝啬,而是有人在用心呵护生态的平衡;国与国的合作日益紧密,不是因为冲突已完全消失,而是人类渐渐懂得,唯有在安定中对话,才能让共同的未来更有希望。

 

“安”从来不是天生的礼物,它需要被看见,被珍惜,被守护。就像那个“1”,看似简单,却支撑着所有的可能。我们或许不必都成为执剑的守护者,但可以做“安”的维护者:在生活中守住善意,让邻里间多一份和睦;在工作中守住规则,让竞争多一份公平;在思考中守住长远,让发展多一份可持续。

月光依旧从古城墙的垛口漏下,照在今天的街道上。墙内的人不再需要长矛,却同样需要守护“安”的自觉。因为我们都明白:“安”是那个最朴素的“1”,有它在,所有的“0”才有意义;有它在,博弈才不会变成毁灭;有它在,过去的故事才能变成未来的序章,让“延续”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安夫, 国家安全文化专家,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主创人;中国“安文化”创始人,安学《经、论、律、学》创立者,世界“安文化”推动者;韶山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毛泽东国际日筹备组秘书长。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