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英才系列 | 苏谢伟

2022-03-11 17:00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大字号

苏谢伟,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法国贝克城堡庄园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

参展记录:

个展:

· 2008年《文化再发现中国基因》苏谢伟抽象艺术展(深圳22艺术区)

· 2009年11月14日“观想混沌世界之本原苏谢伟抽象作品展”(深圳画院)

· 2010年9月10日“东方意图”苏谢伟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

· 2012年10月20日“苏谢伟意象艺术展”(深圳长城艺术馆)

· 2015年11月1日“觉有情——苏谢伟个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 2016年9月10日“觉有情‖——苏谢伟个展”(北京艺术国际美术馆)

群展:

· 1984年作品“潮州八封门”参加广东省岭南风情展(广州)

· 1991年作品“革命烈士李春涛”参加广东省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广州)

· 2004年作品“04”参加潮州市庆祝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潮州)

· 2008年作品“中国基因”系列06参加“寒风暖流”群展(深圳22艺术区)

· 2008年作品“中国基因”系列08参加“非视觉视觉艺术”群展(深圳22艺术区)

· 2009年作品“中国基因”系列12参加“造影当代艺术展”群展(深圳518时尚创意园)

· 2009年作品“本原系列,观想系列”参加深圳22艺术区艺术节(深圳22艺术区)

· 2010年5月作品“观想系列”参加“深圳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宝安画院)

· 2011年作品“道化系列”参加“中国当代潮绣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展” (深圳长城美术馆)

· 2011年12月作品“道化系列”参加“仰望乌托邦深圳创库五周年展” (深圳创库)

· 2012年12月作品“道化系列”参加“收藏家提名展” (广州美林美术馆)

· 2012年作品“心道”系列参加“深圳动力当代艺术展”(深圳)

· 2012年12月作品“心道”系列参加深圳创库10周年展(深圳)

· 2013年12月日作品“玄通”“恍”系列参加“独行者”抽象艺术三人联展(深圳)

· 2014年9月日作品“悟境”系列参加《当代艺术百人邀请展》(四川文轩美术馆)

· 2015年5月日作品“悟境”系列参加《当代艺术文献展》(深圳观澜美术馆)

· 2016年4月4日作品“悟境”系列参加《破冰时代--当代油画邀请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 2016年9月6日作品“浑”系列9参加《际会与误读——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开题展(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美术馆)

· 2016年9月30日作品“浑”系列12参加“海纳百川,壁立千仞——作为一种价值共同体的宋庄艺术精神溯源” (宋庄东区艺术中心)

· 2016年11月11日作品“实相”系列5参加《际会与误读--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展(中山市博览中心)

· 2016年11月16日“浑”系列14,15作品参加《展相绘湛》 中日韩三国联展(韩国青州工艺美术馆)

· 2016年12月24日“浑”系列10作品参加耶稣今年2017岁——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新年特展(北京当代艺术文献馆)

· 2017年9月27日作品“2017NO.25号”参加宋庄艺术节“水墨何为”展览(宋庄东区艺术中心)

· 2017年9月27日作品“天上的光、青鸟”参加“百年诗歌绘画展”(宋庄巡洋艇美术馆)

· 2018年8月18日作品“天上的光、青鸟”参加“棱镜——中国百年新诗艺术展”(安徽合肥大地美术馆)

· 2018年11月15日作品“缘起NO05”参加由韩国文化院主办“共同分母——交感”韩中交流展(韩国文化院)

· 2019年9月23日作品“无题03,04”参加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维也纳国际城)

· 2020年作品“觉行”系列09,12,参加由广州艺博会主办的“艺启•对话”艺术巡展(广州高剑父纪念馆)

· 2021年作品瓷板画“漫山红遍”,参加“新阶层•心向党”百件作品贺百年——献礼建党100周年巡展

· 2021年“自性”系列、“顿•恒”系列,部分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家海外媒体展播工程”

· 2021年“自性”系列03号作品,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当代油画主办的“游:当代中国绘画展”(意大利米兰国际艺术中心)

出版:

· 1984年作品“潮州八卦门”刊登潮州市“韩江”杂志

· 1991年作品“革命烈士李春涛”刊登在潮州市“韩江”杂志封面

· 2004年作品“04”入选潮州市美协编印《国庆55周年礼赞》专刊

· 2007年“中国基因系列”作品二幅入选《中国当代艺术》

· 2008年“中国基因系列”作品入选川音美期《大艺术》

· 2008年11月1日香港大公报《中国画坛》作专题采访并发表《中国基因系列》作品

· 2008年“中国基因系列”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 2009年5月“中国基因系列”作品入选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的“崛起的深圳文化产业”

· 2009年5月“中国基因系列”作品刊登在《中国收藏》

· 2009年7月“中国基因系列”作品入选川音美期《大艺术》

· 2009年8月“本原系列”作品刊登在《环球艺术》杂志

· 2010年《库艺术》总第10期发表“本原系列观想系列”

· 2010年《新视觉》总第23期发表作品“悟境”系列“感受肖邦”系列“寻找崇高”系列

· 2011年《库艺术》总第21期发表作品“道空间系列”

· 2011年《画廊》杂志第7期发表作品“道空间系列”

· 2012年《艺术虫》年度特刊对话苏谢伟并发表“道化系列”作品

· 2012年《微艺术》发表“道化系列”、“心道系列”作品

· 2014年入选《艺术视觉》选出“年度艺术人物”

· 2014年《中国邮政》纪念建国65周年出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苏谢伟作品珍藏纪念邮册

· 2015年3月日作品“悟境”系列刊登《中国人民政协报》

· 2015年8月日作品“心道”系列“感受肖邦”系列刊登《新中国美术编年史》(1949——2014)

· 2015年《艺术虫》年度特刊对话苏谢伟并发表“悟境系列”,“心念系列”作品

· 2016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百年经典》发表“悟境系列12”,“悟境系列31”作品

· 2017年《中国邮政》纪念“中国梦——盛世年华丝路同行”出版“当代著名艺术家——苏谢伟”珍藏邮册

· 2018年中国百家权威媒体、华艺书韵文化研究院出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四十家”苏谢伟专刊

· 2018年6月作品“缘起系列16”刊登《艺术印象》封底

· 2018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发展新思路编委会出版“广东发展新思路”推介为“广东突出贡献人物”

· 2020年作品“浑”系列05,08,刊登《收藏鉴赏》杂志

·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作品“浑”系列05,08,刊登《中国拍卖》杂志总第171期

· 2021年“浑”系列及“缘起”系列部分作品,刊登“艺术印象——影响力艺术家推荐专刊”

项目:

· 2011年4月22日广东南方电视台《一方水土》栏目拍摄苏谢伟艺术专题片并播出

收藏:

深圳画院、深圳长城美术馆、艺术国际美术馆、华为集团公司、比利时住澳洲总领事先生、香港毅福行有限公司、深圳1001画廊、潮州市金阳建筑实业有限公司、香港基阳集团有限公司、私人收藏 。

苏谢伟的抽象艺术:生命的觉行与自性的实现

夏可君

绘画是绝对的激情,艺术家以其纯然的生命激情点燃绘画的材质,无论是颜料还是色彩,使之接近于物质的元素性,激发水与火、大气与大地这些元素的活力,转化这些元素的内在能量,使之在画布上灼热地燃烧。绘画不过是收集精神之天火燃烧后落下的灰烬,那是不死的灰烬,在画布上依然保持燃烧,而且不是单一元素,而是“水火”与“阴阳”两重天的同时喷发,以此点燃我们凝视的眼睛。绘画也就需要艺术家持久地积蓄自己的激情,需要他进入生命的内部,把生命的火焰投射在绘画的内部,绘画才获得个体化的绝对存在感。

苏谢伟先生自2013年以来的抽象绘画就是生命灵魂灼灼光华的纯粹表达,画面上凝固着燃烧的颗粒与流溢的水线,绘画的平面仿佛是时间尘埃的聚集,仿佛是大海星辰与荒漠大地两种悖论感知的张力结合,看起来单色的绘画中却隐含着丰富的色彩,进入了艺术家所追求的蓬勃强劲的“悟境”,生命顿悟与绘画灵境的合一,这是中国当代绘画中罕见的激情与强度,也是抽象绘画东方美学的纯粹表达,是生命自性的艺术实现。

达到如此的强度与艺术的自觉,艺术家一定走过一段漫长又曲折的寻找道路,这是苏谢伟先生自觉命名的“觉行”,我们必须还原艺术家这个绘画语言的探索过程。

苏谢伟抽象艺术的展开过程,构成了中国当代抽象绘画探索的成熟提纯与高峰。

首先,我们要从赵无极出发,因为赵无极是中国式抽象的一个起点或者坐标,一方面他是先行者,对于中国式抽象做出了探索,另一方面1980年代在中国的展览与影响力不能抹杀,否则就是不尊重艺术史。赵无极1950年代末期结合克利的文字与中国青铜器的甲骨文,随后1960年代则以水墨山水画的气势与笔法来改造西方抽象表现,1980年代以后则走向了色域大块面的简约绘画。这三个方面,对于中国抽象艺术家都有影响。

对于苏谢伟而言,他自己的导师庄华岳就是赵无极的同窗,苏先生2008年左右的抽象作品也是从书写性出发,非常类似于赵无极早期的文字抽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赵无极后来放弃了这个方向,而苏谢伟则一直保留了画面上的文字痕迹,并且增加了更多古代的饕餮纹图像,即苏谢伟更为彻底回到了古代的“神纹化”痕迹与器物的立体质感,文字与图像的重叠回旋,使画面充满了更为复杂的肌理与内部的张力,无论是文字的造型,还是器物倾斜的形态,色彩的苍茫与笔触的力量,打开了画面内部的想象空间,非常类似于斑驳陆离的古老壁画,但其撕裂感与断裂感更为强烈,并且逐渐把文字书写向着几何空间转化。

而且,苏谢伟并没有放弃文字,无论是随后的2011年《道化》系列,还是2016年的《浑》系列,画面基底上隐约的肌理痕迹中带有文字的结构,仿佛是神明在大地上以脚步行走时自行书写的生命痕迹,这也是苏谢伟先生所大彻大悟到生命觉行的自我见证吧!

也就是说,把西方的表现涂写与中国文化远古的文字痕迹,加以肌理材质的时间性与生命觉行的结合,成为苏谢伟的绘画“底色”,而且可以传达出历史时间与文化记忆的深度,这个底色,乃是把绘画材料与画面基底融合后,所赋予的生命底色。中国抽象绘画的自觉,就是要为自身确立起“材质——基底——形象”三元关系最为重要的“底层”,或者“基层”。

如同格林伯格在批判康定斯基式抽象时的洞见: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抽象缺乏与基底层面的内在关系,即,形象与基底没有关系,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则必须把形象与基底内在融合,不是外在的两层皮,这就出现了波洛克的滴洒与罗斯科的色块,波洛克的滴洒乃是把画布当做仿佛要开发的西部大地一般,自己的滴洒动作就是大地上的撒种,而罗斯科的色块则似乎是从画布基底内部的底色向前涌动出来,并且建构着画面前景的色块。而苏谢伟的绘画一直保留这层历史与文明记忆的底色或基层,并且又接纳大地与天空,就会不断扩展绘画的平面性与内部空间的张力。

对于苏谢伟先生而言,绘画乃是更为彻底回到绘画的平面性,赋予这个抽象的平面以世界的强度与宇宙的厚度,这个平面性仿佛是大地平面性的再植,把绘画的“平面性”与世界的“大地性”对应,让抽象平面获得了感知的深度。

首先是我们前面所言的大地风景,画面的色带,仿佛大地上的树影,水中的倒影,万物在拢集中相互触发,其中的色彩变化,有着季节的对应,有着景色的变化,也有着个体生命的投射。

我们甚至看到画面乃是整个世界的延伸,或者就如同一幅世界地图,而历史就是一条条的船,在大海上游走,连接不同的岛屿与大陆,体现出艺术家博大的想象力与文明的关怀。

2011年的《道化》系列上,苍茫的大地平面有着大笔书写的文字痕迹,确立起画面的基本结构,而更为单纯的《觉行》系列,画面基本上以单色主宰,或者褐色,或者蓝色,如同一道幕帘,遮住了世界,但又隐约透显出世界丰富的历史。而在《浑》系列中,恍惚大地上神明的痕迹,或者神秘古老的文字,被艺术家第一次发现。

其次,则是以赵无极和朱德群为代表的中国式抽象,体现为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在抽象色块中的结合,尤其是纯粹色块之间的强有力撞击,在画面上形成“笔势”的活力,在艺术史的定位中,则是吴大羽先生后来自觉命名的“势象”,不是西方的几何式抽象,而是转化中国文化的形态“造势”与书法“笔势”,使之抽象简化与纯粹化为色彩与笔触的势态走向,虚实与开合的张力。这是赵无极1960-70年代代表作的精华,1980年代的吴冠中先生也体现出这种书写性的线条情韵,抽象的自然化与自然的抽象化,这种双重转化,乃是中国式抽象的精髓。

苏谢伟也继承了这个方向:一方面是纯粹色块的画面建构,比如《感受肖邦》系列上富有色调丰富变化的色块,不同方向的转化与相互的呼应,宛若音乐的变奏,宛若优美的音符在画面上慢慢落下,永无穷尽。而在随后的《悟境》系列上色块更为绚烂,并且色彩之间有着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则是抽象的自然化,苏谢伟的抽象更为简洁,并不一定走向山水风景的造型,而是保持草书大笔触的书写性,大开大合,比如《道化》系列,而在《自性》系列上则更为苍茫浑然,似乎是被大雾弥漫的原始世界,或者是苍茫大地的痕迹,或者是光影投射留下的苔藓一样的感知厚度。

对于我而言,2013年以来的《悟境》系列,则体现出苏谢伟彻底转化了赵无极的抽象风景,而形成了自己个体化的独特面貌,看似山峦的构图,有着白色的流水线条往下流淌,画面构图明确,色调的细微对比,在凝固与流淌之间,光影的丰富变化,蓝色与褐色,光影的丰富变化表现得迷人而高级,这确实是人间不可能具有的顿悟之境,它具备中国古典的诗意,但又具有迷幻的幻象,还具有西方油彩的表现力。

这组系列,有着对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再造,有着主峰巍然屹立的形态,山峰似乎还在上升,形成蓬勃向上的势态,凸凹的笔触拟似山石的肌理,董其昌所言的“下笔如有凸凹之形”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以此带来画面的空间变化与起伏的节奏。同时,则是无数道水线在往下自然地流淌,体现出自然元素性的偶发性与鲜活性。如此形成厚重与细腻的对比,让画面的张力被打开。而颜色上的独特色调,看似单色的绿色,粉色,褐色,等等,却让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种“氤氲化生”的气氛之中,看似山水,其实乃是两种元素与两种力量的对比,是水与火的宇宙元素,大道如水的自然下行流淌——火焰灼热升腾的上升,这两种力量的纯粹构成。

其中还集蕴着绘画内部火焰的燃烧,火焰建构的山峦,仿佛被日光点燃,弥漫着神圣的气氛,这是对于赵无极以来中国抽象绘画更为彻底地自然转化,在气氛的朦胧诗意中,却又有着勃勃生机与灼热光焰的燃烧,这又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未传达的张力。

为什么这些作品会如此的强有力与迷人?这一方面是油画的质感与光感所带来,但又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气势,即氤氲化生与气韵生动,让色彩的笔触在焕发强烈光感的同时,又有着被水气与气感冲合的流动性,而不仅仅是凝固;同时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艺术家对于大道的顿悟,或者是来自于佛教的火焰山,或者是大自然的岩浆火山,或者是道教的炼丹灵山,或者是个体生命心象的投射,还有禅宗的明镜显影的互发之道。

这就形成了艺术家的“悟境”:这是艺术家心念的纯粹投入,让画面的色彩与形势打开画面内在的精神空间,一个博大蓬勃,具有内在呼吸强度,但又一直保持生长的内在空间,自此确立起来。

赵无极那一代人的抽象画后来走向仅仅是视觉“色域”的纯粹构成,而失去了精神的强度与内在支撑,而苏谢伟这一代艺术家,就是要在内在精神强度上更为强悍,更为深入,既要重建文明历史的记忆深度,又要在画面元素上强化光感与气化的张力与融合,这才可能推进绘画。

最新的《自性》系列,则更为明确,画面色块的交叉与重叠,仿佛是文字的间架结构,再次丰富了画面的基底,而且打开了画面内部的张力空间,色彩的多次覆盖与交织,仿佛塞尚晚期的抽象地毯式风景,粗壮的形体如同铁柱,而斑驳的颗粒又迷离闪烁,厚重的颜料仿佛大地的种子,还在汇聚,还在蔓延,还在生长。蓝色与绿色的基调,仿佛永恒的种子再次复灵,这是大地的歌谣。聚集的强光与气氛的柔和,颗粒的闪耀与色块的变相,既激发出绘画内部的火焰,如同内部的丹田,画面中心大面积的色块,天空大海的蔚蓝色,熔浆涌动的红色,等等,又散发出迷人而轻盈的气氛。

强有力的内在书写性间架结构,如同大地上的灵魂支撑起自然的殿堂,那是生命仅仅在顿悟的瞬间才可能看到的永恒,现代性的美学就认同波德莱尔所言,就是要建构此历史中的诗意与瞬间的永恒,这也是为什么苏谢伟先生有时会把这些强大的新作品命名为《顿·恒》系列(2021年),而这是人性面对病毒全球化的侵袭时所激发出的生命渴念,还有什么比如此强悍饱满的灵魂空间中涌动的光焰,可以抵御疾病的伤害?而想象另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中国当代抽象绘画获得了她内在精神的强度与纯粹的表达,这是一个文明及其人字的伟大自觉。

【责编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