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为上海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保驾护航

2021-01-07 13:28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上海高院2
2019年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在上海三中院挂牌成立,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陈寅,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出席活动并为上海破产法庭揭牌 仇银根摄

2019年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6.63万件,审结86.55万件,同比分别上升8.5%和9%;92.8%的案件经一审即息诉,经二审后的息诉率为98.9%;入选最高法院公报案例7件,位居全国第一。

2019年,上海法院交出新答卷。

“今年,上海法院审判质效走在全国法院前列,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初见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上海高院院长刘晓云说。

法治化营商环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营商环境是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上海法院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稳步提高上海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为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全球卓越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在“执行合同”方面,依法审结涉买卖合同、股权转让、投资贸易等各类合同纠纷38.7万件,维护合同效力和诚信交易;通过提升送达效率、推动缩短司法鉴定周期、加强“数字法庭”建设等举措,降低当事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时间、成本。

在“办理破产”方面,设立上海破产法庭,推动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大力推进“执行转破产”工作。2019年全年共审理破产案件750件,同比上升83.4%,一批“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途径依法有序退出市场。

在“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方面,妥善审理涉及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各类纠纷,与市工商联、市企联分别会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共同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的备忘录,发布“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吴微微被判无罪案”入选全国法院“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国内外肯定之声纷至沓来——

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31位,其中“执行合同”指标排名全球第五,“办理破产”指标大幅提升10位次;上海“司法程序质量指数”在满分18分中得16.5分,全球城市排名第一。上海法院四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向全国推广。

这只是上海法院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侧面。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引发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请问这些创新和变革将给法院工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在服务保障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面,有哪些举措?”“新片区的设立,对于上海法院的案件审判会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上海高院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媒体记者们抛出这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已经一年有余,落地落实的过程中,上海法院如何作为,正是他们的关切之处。

——聚焦自贸新片区“境内关外”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位,制定《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接国际通行商事规则,加快建立与新片区政策相适应的司法管辖、专家咨询、域外法查明等审判体制机制,充分尊重当事人法律适用和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助力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

——围绕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制定《关于服务保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上海金融法院对涉科创板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的优势,开通涉科创板案件“快立、精审、速执”绿色通道,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提供司法保障。

——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司法需求,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行动计划》,与苏浙皖高院签署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在审判执行联动、跨域诉讼服务、环境资源司法协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律适用统一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长三角地区司法服务水平。

2019年,上海法院坚持与“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同频共振,全力服务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赔偿,300万!”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被告永康一恋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曾因涉嫌侵害原告平衡身体公司商标及专利权而被原告警告,后与原告签署和解协议承诺不再侵权。但此后被告继续仿冒原告的商标和产品。9月6日,上海浦东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且符合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件,故根据原告诉请,以被告侵权获利的三倍数额,判令被告赔偿300万元。

该案系上海首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案件,它的出现意味着上海法院强化司法保护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此同时,全国首创证券纠纷示范判决在上海高院二审落槌。

方正科技公司因涉虚假陈述,被中国证监会处以行政处罚,近千名股民起诉方正科技公司,要求赔偿1.7亿元。2019年5月,上海金融法院选定卢某等诉方正科技公司案作为示范案件,部分支持了四名投资者的索赔请求。8月7日,上海高院二审维持原判。目前,近千名投资者按照示范判决确定的共通事实和法律适用标准,通过调解或撤诉方式化解纠纷,为涉众型金融纠纷的高效化解开辟了新路径。

2019年,上海法院积极发挥金融审判服务实体经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职能作用,审结涉金融借款、融资租赁、证券期货等各类金融案件19.5万件。妥善审理涉“乐视系公司”“华信集团”等重大案件以及涉证券欺诈、P2P网络借款等涉众型金融案件,有效防范了金融市场风险。

用公平正义筑牢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怎会有安居乐业的家园。

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上海法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制定《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涉黑涉恶线索发现和移送等机制,深挖彻查“保护伞”“关系网”,依法、准确、有力惩处黑恶势力犯罪。

战果传来,振奋人心——

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一审审结涉黑恶势力犯罪190件569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223人;惩治“套路贷”犯罪106件347人,向公安机关移送线索100余件,依法保护群众财产安全。坚持“打财断血”,积极运用追缴、罚金、没收财产等手段,累计判处罚金及没收财产1亿余元。

“黄一川,死刑!”

2018年6月,因工作不顺等原因,产生杀害儿童以泄私愤的念头,黄一川携带事先准备的不锈钢斩切刀至浦北路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门口,尾随该校三名小学生和一名学生家长,行至距校南门约130米处时,拿出斩切刀进行砍杀,造成两人死亡、两人轻伤。

此案一出,舆论哗然。

“浦北路杀害小学生这个案件,希望法院能够有相关渠道作通报。”上海高院党组前往各区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时,有代表这样说到。

2019年5月,上海一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黄一川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9年12月,上海高院二审维持原判。

法槌声声,正义昭彰。

同年8月1日,蒋某因家庭矛盾,为发泄不满,将手机、平板电脑、水果刀等物品从14楼高处扔下,部分物品砸落在小区公共道路上,砸坏停放在该道路上的三辆机动车。

上海闵行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蒋某有期徒刑1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该案成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颁布后,上海首例因高空抛物入刑的案件。

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成为了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把利剑。

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法院严惩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630件,审结“快鹿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集资诈骗、网络传销、电信诈骗、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1331件,审结贪污腐败犯罪案件83件119人。

与此同时,人权司法步稳蹄疾。

落实国家主席特赦令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赦决定,依法裁定特赦九类服刑罪犯139人;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13次,依法宣告9名公诉案件被告人无罪;加强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对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203名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各项举措掷地有声。

“我觉得上海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从现在到未来,都会以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去迎接每一位向往美好生活的奋斗者。我们司法机关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公平和正义……”在第二届立案信访故事会上,有嘉宾如此感言。

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这不仅是目标也是使命。

一年来,上海法院积极推动依法治市,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积极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共出庭应诉1251人次,同比上升15.3%;注重解决行政诉讼当事人的实质利益诉求,制定《实质解决行政争议工作指引》,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全市法院行政案件协调和解率为27.8%,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支持城市更新、旧区改造、交通整治,妥善审理拆除违建、征收补偿、交通处罚等案件1402件;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妥善化解涉农纠纷,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9.2万件,调解纠纷2.6万件……用担当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和谐与安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将改革进行到底

作为全国唯一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2019年,上海法院充分发挥改革“领头雁”作用,大胆探索、统筹推进,初步形成6大司法运行基础制度体系、18项综合配套长效机制,最高法院明确要求全国法院推广上海改革经验。

这其中,构建多层次审判监督管理体系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步,改变案件分配模式,推进由指定分案向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分案模式转变,除特定类型案件外,案件受理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分配给办案法官,减少分案环节的人为因素。

第二步,加强对审判权力运行的监督,完善专业法官会议、立审执联席会议、审判委员会制度,积极发挥院庭长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的示范作用,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确保放权与监督相统一。全市法院院庭长办案20.6万件,占全部案件的23.8%;召开专业法官会议4168次,意见采纳率98.5%;评查案件1.5万件。

第三步,完善法律适用统一机制,制定类案办案要件指南,发布参考性案例3批18件,开通全市统一的适法疑难问题专家咨询平台,建立类案及关联案件检索机制,为法官办案提供一体化、智能化的业务支持和规范指引。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上海高院7
2019年4月17日,上海二中院举行审判团队负责人任命仪式 施蕾摄

2019年4月17日,上海二中院首批审判团队负责人正式亮相。在激昂的音乐声中, 30名审判团队负责人身着法袍,依次走上台,郑重接过任命书,一支“在推进改革中体现创新元素、在创新突破中达成司改目的”的新型执法办案生力军就此诞生。

所谓审判团队,就是以法官为中心,配置一定数量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组建相对独立、分工协作的办案和管理单元。5月29日,上海高院制定《关于审判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市法院全面推行审判团队建设工作,推动法官由“单打独斗”向团队化工作模式转变。目前,上海法院已建成以速裁团队、普通办案团队、重大复杂案件机动团队为骨干,集约化辅助团队为补充的新型审判团队配置模式。

与此同时,为完善法官选任制度,推动法官队伍专业化建设,法官逐级遴选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规定,2019年6月,上海高院采取报名、资格审查、业绩考核、面试等环节,率先在全市法院开展了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遴选员额法官工作,从严选拔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司法经验丰富的下级法院法官到上级法院工作。

做深走实,行稳致远,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还得在诉讼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2019年,上海法院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强化庭审功能,完善出庭作证机制,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145人次;深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和刑事速裁改革,刑事案件认罪认罚适用率58.4%,其中适用速裁程序占28.8%,当庭宣判率为94.3%;深化民商事、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简化庭审方式,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让资深法官集中精力办理疑难案件、精品案件;深化跨区划司法管辖制度改革,推动行政、金融、知产、破产、环境资源、食品药品等案件跨区划集中管辖,有效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认真落实《人民陪审员法》,随机选取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7.6万件,占一审普通程序案件的95.8%,以切实行动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同年1月23日,司法与科技再一次碰撞出火花——

上海二中院7人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抢劫案件,这是全国法院首次运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辅助庭审。

截至目前,“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目前已完成了102个常见罪名的证据标准制定,并运用语音识别、智能抓取、自动关联等技术辅助庭审,上海法院“法宝智查”智能辅助系统荣获“智慧法院十大创新案例”,人工智能技术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插上新的翅膀。

当好新时代司法为民“答卷人”

2019年1月30日,王某前往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携带了部分即食食品,在安检时被告知不得携带食品进入乐园。3月15日,王某将迪士尼乐园诉至上海浦东法院,请求确认《上海迪士尼乐园游客须知》中“不得携带以下物品入园”部分条款内容无效,并赔偿被丢弃的食品损失。

“不得携带以下物品入园”是霸王条款?王某起诉迪士尼是“傍名牌”?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各类舆情汹涌而来。

经法院调解,迪士尼乐园对入园规则中相关条款内容进行了修改,规定除少数特殊食品禁止携带外,游客可携带供本人食用的食品及饮料入园。9月12日,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迪士尼乐园补偿王某相关损失。

服务优化,皆大欢喜。

人民司法为人民。2019年,上海法院坚持需求导向,依法保障民生权益,全年依法审理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养老育幼、消费维权等案件1.9万件。

签发人身保护令,设置离婚冷静期等制度,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儿童权益代表人参与诉讼,建立涉环境资源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依法支持检察机关、社会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一个个创新探索中无不彰显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的努力和决心。

“管辖法院已受理”!

2019年8月2日,律师黄霞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落下了,她在上海徐汇法院立的案子,已经被江苏六合法院跨域立案专员立即审查材料,并当场予以立案。这一天,长三角沪苏两地法院强强联手,实现了“一网通办”和“移动微法院”双通道跨域立案。

“全国首例海事诉讼跨域立案”“上海与苏、浙、皖实现长三角跨域立案全部打通”“北上广跨域立案直通三地”……好消息不断传来,截至目前,全市三级法院均已设立跨域立案服务专窗,与全国中基层法院跨域立案实现初步贯通。

这只是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体系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2019年,上海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从奋斗目标落实为一项项生动实践。

首先是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和律师服务平台全面升级,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

其次有上海法院官网、微信公众号、“随申办市民云”APP等均开通“移动微法院”,为当事人提供自助立案、案件查询、法律咨询、在线缴费等智能化诉讼服务,初步形成“掌上诉讼”新格局。

再者为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平台入驻上海政务“一网通办”,直接面向1000多万注册用户,平台使用率、好评度和影响力排名前列。

“我整整找了你三个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0月14日,上海高院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法治专题节目“执行第一线”正式开播。节目分六个主题,围绕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强化执行惩戒措施等方面内容,全面展示上海法院在“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实现后执行工作的情况和成效,一经播出便取得了良好反响,点击量高达1.1亿次。

这一年,执行攻坚,快马加鞭未下鞍。

为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上海法院进一步落实与市发改委、公安、税务、房产等45个单位签订的协助协议,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9.5万例,限制乘坐飞机、高铁、购买不动产、担任高管等13.7万人次;完善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监管机制,严格认定标准,一旦发现可供执行财产立即恢复执行,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合格率排名全国前列;与上海银行等9家银行实现集中办理冻结、扣划等协助执行业务,完善执行财产查控体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9年上海法院全年共执结案件15.1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61.4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9.4%和11.7%。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结案率、结案平均用时等反映执行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指标位居全国法院第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法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市委、最高法院的部署要求,抓重点、补短板、重协调,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保障。”上海高院院长刘晓云说。

(2020.02.16 第03-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