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上的笔墨精神——论谭健的书法艺术

2020-12-29 10:02
大字号

648078
在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就如何推动新媒体建设与其他代表讨论交流

作为解放军报社曾经的总编辑,作为新闻人的谭健随着致仕赋闲,开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作为书法家的谭健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浮出水面,并引起书界的注意。评论者赞美有加,非我过誉。读者若能对照其作品,自能看到其书法的美感所在。总括多家评论,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他的书法具有一定的传统继承,又有属于他自己的“这一个”;浓郁的书卷气中蕴涵了质朴,特别是草书,既有“拈花一笑”的潇洒不羁,又有“卧剥莲蓬”的童真稚趣。对其作品的专业评论非关本文主旨,这里只想探讨一个话题:谭健书法何以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达到如此不俗的水准。

书法不能单靠笔墨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依赖的媒介,中国书法依靠的就是笔墨。一个人要想写出一笔好字,非懂笔墨不可。这主要靠继承,临摹古人佳作并从中琢磨出笔墨的道理和美感,渐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方面无捷径可走。从谭健书法中可以发现二王,看到书谱,想到米黄,也能寻觅到汉隶和魏碑的痕迹,当然绝对少不了张旭和怀素的影子。显然,在继承笔墨传统上,他是下过功夫的。

648082

但是,仅有笔墨还不行,书法还需具备形而上的成分。书法之难,则难在用线条组织美感,或苍劲,或绮丽,或枯拙,或丰润,都在上下左右横竖撇捺之间,既不能直言,也无法解释,那难以言说的就是气韵,就是精神,就是风姿和才情。文学创作也很难,但到底可以用语言说出形象来;绘画也不易,但到底还有形体和色彩的辅弼;舞蹈也是高超艺术,但舞蹈还能通过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书法呢,要写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味道,则只能单凭笔墨线条,横亘在它面前的难度系数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展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而上”的风姿,除了精到的笔墨技巧之外,还要有心性的培养、文学的扶持和对风格的理性见识。

笔墨之外,谭健书法良好地展现了其特有心性和才情。首先,在技法上,点画和使转的处理已经趋于圆熟。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这方面,谭健书法已经有了相当自觉的追求。其次,他在书写节奏上把握得也比较得当,正如《书谱》中所说的:“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这里说的心闲和手敏,谭健做到了。他的心闲,我见识得较早。大学同窗四年,总见他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在宿舍通往图书馆的路上,如果见到前面有一个人不好好走路,晃晃荡荡,优哉游哉,不用问是谁,此君无疑是谭某人。其手敏可用一例释之,他入伍后在空军高炮部队服役,任远方标图员,在全师举办的标图员比武上一举夺魁。按规定标图员要在一分钟内站在同一个位置,按正倒左右四个方向写出150个正规的阿拉伯数字(指挥员站在地图上任何一个位置看阿拉伯数字都必须是正的),他一分钟写出200个以上,把其他选手甩得老远。我想说的是,这种高强度的军事技能练凭的就是手上功夫,歪打正着对他的书法手感不无裨益。其三,谭健书法具有一种优雅天然的气质,笔墨流利但不放肆,造型奇崛却不故意。观其草书,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好不容易脱离俗世而表达的自由畅快,还有片刻间可以置万事于不顾的闲适心情。笔墨和法度,这些都可以继承,若是用心苦练,中等才干的人就可以做到。但是,人生的况味是各人独有的,而且历练和认知的程度多有不同。一定程度上说,历练越多,认知程度越高,其形成的人生况味对书法的影响就越大。

648080
2012年11月乘直升机降落在辽宁舰航母甲板上,首次独家报道舰载机着舰

不能说谭健的经历有多么曲折复杂,但人生况味的表达,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多少还是存在的。谭健生长于张家界的奇山异峰,成长于军旅,先在基层带兵,后来一步步走上高级领导机关。半个世纪的风雨,多少大事发生,多少吊诡的悲与喜,都能沧桑看云,守住淡定。能官拜正军职少将,又曾经主持主流媒体的业务工作,其养成的宏观上思考问题,总体上把握格局等方面的能力,你能说无形中对书法的笔法、字法和墨法特别是章法没有影响?能在高寒处久留,已属不易,又能于百忙中拨冗眷顾书法,不忘艺术,便是要从五味陈酿中品出一点后甘。艺术异于生存,同是筚路蓝缕,但途径大为不同。谭健于此时走向墨池,全不同于童子的描红,笔墨起落,有意无意中就有了高端取舍、心性好恶、拥抱经典,鄙夷浅薄和装腔作势。这就不是简单的笔墨功夫,而是依靠了对生命的品味,以及灵性的自由发散。于是,就有了出手不凡一说。

文学是书法艺术的本土

汉字产生之初,书法就是和文学共存的,文学则是中国书法的土壤。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书法很难登顶为峰。中国历代杰出的书法家,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的人物。古代的钟张二王,唐宋的欧柳颜赵,明清的董其昌、何绍基,近代的吴昌硕、于右任、启功,个顶个都是优秀学者。没听说哪个只粗通文墨者而成为优秀书家的。当代书坛没有大家产生,不是笔墨功夫不到,而是技术操练多,文化沉浸少,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这个角度观谭健书法可以发现:要想写好书法,还得多读书。胸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修养深厚了,就会形成高雅的审美追求,书法自会远离低俗。至少,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靠近经典的。

648079
2017年春,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五雷山为新农村建设题词

记得我们刚入校时,一位古典文学老先生授课时,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复旦中文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可以在其他方面不如其他院校的毕业生,但在古典文学方面丢不起这个人!”老先生的童真憨态当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据我观察,这话谭健当时是听进去了,大学期间他在古典文学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我见他读《论语》、《道德经》等,把那些古今异同字和文言虚词、古汉语难句例释、包括一些经典名篇名句摘抄在卡片上,像背英语单词一样早晚背记。他喜欢李白杜甫,喜欢唐宋八大家,对魏晋玄学尤其偏爱,曾一度想以魏晋玄学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特别是对于嵇康这个人物,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至今我还记得他谈《声无哀乐论》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放弃了。无论如何,我想竹林七贤、魏晋风度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占据了独特位置。在他后来写的不少文学评论和散文、杂文里面,特别是在一些文言小品文当中,总能在不经意处依稀看到这种影子。长时间的古典文学积累,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文化审美取向。品味谭健书法作品,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不管是条幅还是扇面,都始终呈现出十分相近的精神气象,而这种精神气象又与他的文章风格有着很明显的一致性。所以,谭健的书风,其实是他积淀多年的文化审美取向的一种自然流露,是文风孕育了书风。

风格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任何创作,都会存在缺陷,能够及时发现弱点,就会找到创新起点。《庄子·骈拇》:“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当艺术家发现自己的缺陷时,完全不必气馁,因为风格也许就在这里产生。梵高不善形体,却在色彩上展现了激情,快速落笔所形成精彩的色相,一扫前期印象派的虚弱苍白而成大家。颜真卿晚年手臂颤抖,时人讥其书为“颜疙瘩”,未成想增强了颜体的肌腱浑实的特色。谭健书法总体气象磅礴,已有高格,但在笔墨的细部还显粗放,需要在微观上下细功夫,建议以后临临晋唐小楷。

648081

我特别看好谭健书法未来还在于,他是“子入太庙每事问”,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逢庙即叩,遇师便拜”。而且专“逼”人家说不足。只听说有讨彩的,没听说有讨“不自在”的。这就是他异于常人之处。大海不嫌浊流,高山不怕冰雪,披挂起来就是风景,这才叫大智若愚呀!谭健已经在书法道路上确立自己的文化高地,再假以临池时光,加之在技术上攒劲精研,其书法前景是大有想象空间的。

人物简介

谭健,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人。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原总编辑兼高级编辑,少将军衔。第八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硕士。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首批入选中央“四个一批”人才库,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工作卷编纂人,军队新闻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文艺评论集《观剑识器》、杂文集《观风察俗》、散文集《观象抒怀》和理论文集《观云识雨》和大量新闻作品,其撰写的新闻评论和通讯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篇理论文章获全国或全军优秀理论文章奖;电视政论片《国防大学》(总撰稿)获第八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人合译出版《西蒙·波娃回忆录》。

谭健书法初学二王,后临欧颜,继摹书谱,再参米黄,后落脚于张旭和怀素,草书特别是大草,破空杀纸,恣肆汪洋,奇崛苍劲,灵动飘逸,颇得书界好评。

(2017.06.16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