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水民:做好 黄三角 生态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2022-11-07 18:27 作者:邓丽君 吕月华 图:延 智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编者按】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东东营在黄河入海口进行实地考察。在专题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当前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工作重点应由以前的改良土壤适应作物向改良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在这一明确方向的指引下,在中国向世界做出“双碳”承诺,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现实面前,立足农林领域的中国企业,将如何践行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以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均衡发展?究竟能否接过这千秋伟业的重担,扛起历史担当?苟水民,一个在黄河入海口土生土长的企业家,立足家乡,认准林业,用坚实的十年追梦路和对未来的积极构想,给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答卷。


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苟水民

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
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地样本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

盐碱地,历史上也叫“斥卤之地”,长期以来,既考验着人类探索自然、改造环境的智慧,也见证着人类于困境中寻出路的毅力与热忱。在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下,对于盐碱地的治理及利用,有没有可能找到不同以往的全新路径和方法?在兑现“双碳”承诺的实践中,如何才能激发包括可利用盐碱地在内的每一寸土地,使其产生可以预期的生态价值?这是摆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梦想从这里启航

润松农业,一家坐落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的农林企业,自今年7月底至9月8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先后接待了来自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四大部委的考察团。在这般强吸引力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探索与创新?其建立在盐碱地上的产业以及发展模式,究竟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和推广意义?

苟水民,润松农业的当家人,曾于2020年10月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作为英才人物,讲述了他用8年的艰苦奋斗创出“龙头企业”的追梦故事。时隔两年,我们再次将视角对准他和他所经营的16000亩林场,倾听他的心声和畅想,这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或许是一种巧合,润松农业的10年创业历程完全同步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进程。这似乎意味着,透过一家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真切地谛听到时代弦音;透过一个企业家持续的认知转变和思想升华,或可管窥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的担当与决心。

自然资源部等各级考察团莅临润松农业开展调研工作

十年磨一“鉴”

2012年,“中国梦”一词横空出世,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胸膛。此时,继毫不留恋地挥别从事近20年的石油行业之后,苟水民刚刚踏上农林领域的新起点。作为追梦人,他是幸福的,因为赶上了这样一个既鼓励追梦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时代;同时他也是任重道远的,林业虽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却同时也深受“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属性的制约。好在,他心中有一盏指路明灯——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海水侵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三角洲80%以上都是盐碱地,盐分含量从1‰—10‰自西向东梯次分布。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有苟家人世代耕作的记忆,有祖辈顽强抗日的印记,更有他作为改革开放弄潮儿的奋斗足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于一份朴素的反哺家乡的情愫,苟水民决心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做些有长远利益的事儿——让荒芜干涸的湿地恢复昔日容貌,唤回远去已久的候鸟,让销声匿迹的物种“回归”昔日家园,让周围的群众,闲暇有去处,放眼皆风景。

苟水民在林场

但是,这追梦的第一步从哪儿开始呢?种树!这是苟水民最初对绿色的直观理解,也确是他实现产业梦、生态梦的第一块基石。他先是在垦利区西宋万亩桃园黄河沿岸的一块不通电水、周围没有公路的荒地上开发建设600亩,愣是带着一群大学生从开挖水渠干起,一举发展起草木茂盛的红旗滩林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中间走过弯路,吃过错误战略布局和观念误区的亏,以白榆、白蜡、国槐为代表的耐盐碱树种总算扎根了,向阳而生,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该林场已扩建到1500余亩。在此基础上,苟水民又陆续扩大规模,最终形成了义和林场、胜利林场、红旗滩林场、胜坨林场四大林场、总面积达16000亩、耐盐碱树种多达30多种的林业格局。

同两年前一样,苟水民坚持“种树不卖树”的经营理念。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盐碱地上种树太难了,每一棵树的生长都凝结着这群追梦人十年的心血和反复探索的艰辛;另一方面,卖树就意味着从根上断了良性循环的可能,那么,栖息于此的生灵将何以为家?但不卖树,企业又将何以为继?

所幸,苟水民不仅选对了方向,也等来了政策的照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依托这一政策优势,结合自身对土壤改良的深入研究,苟水民瞅准了林下这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空间,最终明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走三产融合的发展路线和产业布局。

当前,在润松农业的四大林场,共有六条产业链齐头并进:一是猪、羊生态养殖产业,并推出“小欢猪”“小欢羊”等品牌及跟踪认养模式;二是禽类养殖产业,推出以珍珠鸡为主打禽类的“小欢鸡”品牌;三是发展板蓝根、蒲公英、百合等中药材种植及其配方饲料产业;四是推出优质玉米、大豆、小麦等部分作物种植产业;五是推广赤松茸等林下菌类种植;六是开展林地生态文旅服务和食品加工产业。

苟水民和技术人员沟通赤松茸种植

林场以生态养殖润松林下种植百合基地业为主链,把林地分割成为不同生产单元,畜禽养殖按照林地生态承载量、经济管理规模、基础设施合理配套的原则,设置“家庭牧场”单元,穿插分布于广阔林地之间,开展生态养殖。这里按照自然节律散养的畜禽,食用的是随处可见的作物和中草药配方饲料,具有较高的自然抵抗力。而畜禽的粪便等废弃物,则作为有机肥料在这个生态体系内自行消纳。树木枝条、作物秸秆等林地废弃物,粉碎后即作为基质用以种植菌类,既能创入,又能增加盐碱地的有机质、土壤菌群,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改良后的土壤可以继续种植中草药和作物,富含营养物质,风味极佳。

在林粮、林禽、林药等共生的立体结构生态农业模式的驱动下,林场不仅实现了规模化运作,每年创造逾5000万元的产值,也为广大市民和消费者打造了一方可供体验、观赏、休闲聚会、举行婚礼家宴的农业旅游胜地以及共建共享的生态建设平台。如今,林场的生态越来越丰富,人气也越来越旺。苟水民当年“留住了树,就留住了生态”的信念得到了有力印证。

苟水民十年前在脑海中勾勒的朦胧蓝图,如今已然幻化成人人向往、赞叹并融入其中的现实生活,并以其产业的丰富性、生态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向世界初步呈现一份生态修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润松农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用牧草撬动盐碱地综合利用

带着两年前对“小欢猪”一骑绝尘的深刻印象,我们再次来到位于垦利区的胜利林场。郁郁葱葱的草木间,除了淳朴又热情的格桑花之外,连片的硫华菊也格外醒目。空气中清新的牧草香味儿混杂着若隐若现的堆肥发酵的酸味儿,这气味来自一排白色工房,而两年前它们还是蓝色的,升级改造和生态链不断完善的痕迹比比皆是。除了抱团奔跑的珍珠鸡和一如既往尽职尽责的大白鹅,我们还看到了新引进的家兔和巴马香猪。

林下经济品牌“小欢猪”线下体验店

对比两年前,除了这些一目了然的外在变化,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在苟水民的思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的主动表达少了,更多的是沉思,在不多的互动中,鲜有提及经济或产业的时候,却言必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一年前,针对黄三角生态修护和高质量发展,习总书记在考察现场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再结合今年局部冲突、贸易战激化等严峻的国际形势,苟水民越发认识到这一战略部署的前瞻性和紧迫性。由于过去牧草主要依赖进口,今年国内乳业整体上受到了影响和冲击。这个危机却让苟水民看到了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可能性——种植牧草,用牧草代替粮食,为粮食安全作贡献。

“没有牧草,那么牲畜就要从人的口中争粮,盐碱地虽然不适合种粮食,但是可以种植抗盐牧草,为牛羊节约粮食,既能够起到固碳作用,为‘双碳’作出贡献,也能够曲线贯彻国家战略部署。”苟水民为找到进一步紧跟国家内需而感到振奋不已。

润松农业与明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胜利林场是一个能够让人呆得住并且还想再来的地方。”这是我们二次实地考察后的真实感受。跟随苟水民的脚步穿行期间,时而驻足循着地上的脚印辨别何种生物频繁出没,时而极目眺望已经被蓄养了几年的湿地。在这里,掩映在草丛里的野生瓜果、被脚步声惊得落荒而逃的小昆虫、搁浅许久的报废机械、略显萧瑟的芦苇荡……都令人莫名感动。当力量用对了方向,时间自然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习习秋风吹过,眼前这一片幽静,待到来年春天,又何尝不会还世人一派生机?

在小路边,我们注意到有很多肆意生长的狗尾草,并提出“是否争抢作物的养分、应该清除”的疑虑。苟水民却一本正经地说,这在城里是杂草,在林场可都是宝贝。为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草的价值,苟水民随手拨开一个干草堆,只见下面的地皮是湿润的,而暴露在外的地皮则明显干裂,夹杂着清晰可辨的盐份。原来,收割完就地堆放这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也大有用意。

相较于荒草,眼下苟水民心心念念考虑的是种植大量牧草,以缓解粮食安全的燃眉之急以及护航“双碳”承诺的兑现。“林草本身就是一家,林下如果不利用就会长荒草,若荒草改为牧草,那就更有价值,一方面是能够固碳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价值。林下牧草可以提升牛羊品质,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而草蓄的循环还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苟水民告诉我们,结合黄三角重度盐碱地的现实基础,林场主要种植的是燕麦草和苜蓿草。

航拍下的胜利林场总貌

在胜利林场的入口处竖有两块崭新的牌子,一块图解林场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探索,一块印着四大林场全生态布局的示意图。不论面对的媒体还是各级考察团,苟水民都会站在这里,犹如宣誓一般,庄重而详细地介绍林区当前的全新定位和“全新打法”。他坦言,过去主要从产业角度出发去规划林场,而现在,格局变了,打法也变了,是从生态永续发展的角度着眼当下。就这样,润松农业形成了以大生态观、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产业发展观,并对林场进行重新定位,基于“生态优先,以种适盐,种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打造“没有屋顶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车间”。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资源丰富,含盐量0.3%以上土地较多,特别是林下和部分撂荒地块,种植粮食经济效益较低,种植耐盐碱饲草不仅可创造经济价值,同时也能改善自然环境。”作为东营市政协委员,苟水民一向积极参政议政。今年,他从生态修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在题为《发展牧草收储加工产业 架通牧草生产利用桥梁》的提案中言辞恳切地写道,“通过发展林下盐碱地牧草饲用,实现草畜配套,提高人们‘菜篮子’中肉蛋奶的比例,可代替部分粮食,减少人们对主粮的食用,既节约了粮食,还提高了生活品质;就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讲,发展以林下饲草饲料作物种植、加工利用和畜牧养殖加工为主要链条的盐碱地草牧业,就是一条比较理想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路子,既解决了盐碱地生态修复、林下空间综合利用问题,又解决现阶段人畜争粮的问题。”

为了打造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的示范样本,苟水民紧跟国家方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于林场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精准的布局以及越来越突出的实践成效,苟水民表示,这都离不开科技的赋能。近年来,润松农业除了打造内部团队外,也逐步加强了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地理资源所,山东省农科院、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

润松农业四大林场总体规划

以“大生态观”护航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以森林面积增长7.1%、森林碳汇增长7.3%的成绩,向全世界表达了决心与诚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快车道,迎来了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伴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企业作为经济型组织,其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用苟水民朴素的话来说,“企业,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下对人民,上对政府。”正是基于这种为国家和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苟水民在他的一万多亩林场上,对接了许多项目,实现了一系列创新。而赢得了民心,就意味着确立了行业口碑及社会美誉度。

润松农业被确立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十年来,润松农业先后斩获“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实验基地”等一系列荣誉。去年,在山东省评选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评比活动中,润松农业“实施盐碱地生态修复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案例,作为22个典型案例之一,荣登榜单。

时代的发展既然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企业就应该及时调整,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制定更全面的发展规划,做更深入的服务。在农林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年,甘苦自知。苟水民深知,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绝非单凭一时之功、一部分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建设风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先构建共建共享的“大生态观”。

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就拿盐碱地的改良来说,苟水民感触颇深。过去的主流做法是对抗思维,重在“治理”,让盐碱地适应作物,迎合人的需求,如今更像是中医的辨证思维,强调“综合利用”,让作物适应盐碱地,让生态在自造血机制下有序循环。

苟水民认为,企业既然是大生态观的探索者、实践者,就有义务和责任做大生态观的科普教育工作。“人人都要贯彻执行‘低碳’理念,决不能用钱去衡量,因为我们都需要生活在健康、环保、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里,就好比我们都需要身体健康,但钱买不到健康,同理,钱也不能买到干净的空气、安全的粮食。”

苟水民给我们讲了一则故事。曾有朋友甩出一笔钱要求买林场自产的土鸡蛋,要“越多越好”。苟水民竟毫不顾忌情面,当场回绝:“我们经营的是生态,走的是订单式服务,讲究的是彼此理念上的认同感,只有认可我林场生态的人才有缘分享受到我们的生态产品。你的行为属于过度消费,不符合我们的低碳理念。所以,我不愿意卖给你,这跟拥有多少钱没有关系。”这一席话,不仅改变了对方对资源消耗不以为然的态度,也唤醒了对方对生态、生态产品以及生态产业从业者的尊重。

在经营中最限制企业的切肤之痛,当属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的错位。“某些部门领导也没有吃透‘两山理论’,没有从大系统、大生态的角度认识生态建设,过去颁布的政策多是阶段性的,不具有连贯性,这本身不符合林业的发展规律。”苟水民心思缜密而性格耿直,他不单是这样对媒体说,就是面对各部委考察团也如实表达需要精准支持的心声。“要实现生态的价值,我们迫切需要靠机制上的支撑,也需要金融方面的支持,比如,适用于一般企业的一年周期、高利息的贷款政策,就不适用于我们长周期的生态企业。我们需要‘量身打造’的扶持政策。”

润松农业林下经济系列生态产品展示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抓“内功”方面,苟水民首先以身作则,带动员工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提倡终身学习,以提高格局与眼界。他常对经营人员说:我们不是卖树的,也不是在卖猪肉,更不是为了搞旅游而搞旅游,我们在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向群众分享美好生活。他对土壤的研究、对生态内涵的理解,赢得了相关专家和各部委领导的赞赏。

对于润松农业今后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命担当,苟水民有多重考量。他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走在前、开新局”牢记于心,自觉扛起“引领同行共同发展”的责任,提出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路,在农林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工程做共同发展。具体到当前对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他有两套清晰的规划思路。从产业布局角度而言,第一,发展设施农业,“要的是底盘,而非土地”;第二,大力种植牧草,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第三,尊重自然,宜林则林,宜农则农,不以抗衡自然为代价。从落实规划的角度而言,第一步,力争未来三年为行业打造出一个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样板,打造出具有可复制性的生态循环模式;第二步,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的合理化收入,让人们相信,搞生态是可以赚钱的,从事生态产业工作,可以享有高收入、健康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让更多企业看到希望,坚定信心;第三步,未来十年内,在林场全生态链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升级,做到精益求精,切实扶持更多的企业共建共享生态红利。

林场为广大市民和消费者打造生态体验平台,举办各种文旅及团建活动


苟水民

汉族,生于1973年,山东东营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营市第八届和九届政协委员、东营市工商联第七届和八届执委会委员、上海市山东商会副会长、上海市东营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垦利商会智慧电商(乡村振兴)产业委员会会长、东营市垦利区工商联(总商会)第八届兼职副会长、东营市垦利区林下农副产品协会会长、东营市垦利永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联合会会长。深耕农林领域十年,通过搞活林下经济,探索出一系列改善生态、造福群众、促进三产融合等先进发展模式。荣获国家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山东省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东营市垦利区乡村之星、胜坨镇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苟水民作为东营市政协委员在常委会议上发言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文/苟水民

10月16日上午,我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一周年之际,结合我公司润松农业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思考的着眼点落在围绕盐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以种养循环农业为基础,践行总书记黄河三角洲生态修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指示和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原来的改良盐碱地适用作物,到培育良种适应盐碱地理念的转变,向盐碱地要粮食,向森林要食物,牢牢地端稳中国饭碗,连农带农,由雇佣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和农户共同致富,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润松农业的领头人,我将继续深耕农林领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润松农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种树不卖树,留住树、留住生态,向生态要效益。践行“两山”理论,把我们的林场比作一个没有屋顶的生态工厂,林药、林粮、林菌、林草、林禽、林畜都是我们的“金山银山”;在黄河口盐碱地上大面积搞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碳汇经济,也是我们“金山银山”。

今后,我们将坚持开展盐碱地“林—草—畜—园”产业模式与示范,以“低投入—碳增汇—增效益”导向的盐碱地生态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2年第21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