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社:充满生命奥秘的化石 穿越数百万年的相遇

2023-07-17 18:38 作者:岳勇华 姜存辉 本刊记者 雷宁伟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image.png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外貌

化石是地球最远古的记忆,洪荒时代一个个蓬勃而自由的生命永恒地凝固,陪伴地球走过亿万年的时光。它们的价值在于它蕴藏着史前地球上纷繁复杂的生命的信息,在于它是地球历史演变的真实见证者,能够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

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晋中榆社县作为闻名世界的“化石之乡”,是中国最早开始研究化石的地方。榆社化石以其数量大,种类多,层位连续,延续时间长,被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称赞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也以其“世界唯一性”“不可代替性”填补了 500-200 万年间的地质研究空白,榆社因此被誉为“化石之乡”和“世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库”“史前地球的生命信息库”,更是成为记录地质历史的“万卷史书”。

image.png

榆社古生物化石省级地质公园

榆社化石在静静地诉说着自然的奇迹,激荡着生命的信息。

沧海巨变巍巍太行 波澜生命演替转折

在距今约2.5亿年之中三叠世时期,榆社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约700万年至100万年间的远古时代,因为地壳裂变、海水退却、地壳挤压导致太行山脉崛起,海洋成为草原和沼泽,榆社一带成为草木茂盛、河流纵横的盆地,曾是水族和大型脊椎动物、爬行类动物的乐园,曾栖息过各种上古生物,成群的三趾马剑齿象、大唇犀、原大羚等远古动物怡然徜徉于树丛水草之间。

不幸的是,大自然以足够粗暴的方式重创了远古的生态系统,导致了生物大灭绝的恐怖时代来临。一个漫长的演化时期落幕, 并拉开了地球生态系统出现重大转型的宏大未来, 推动了哺乳动物迅速进化和繁衍

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远古生物,开始了漫长的变质最终幻化成记载着远古时代史歌的斑驳化石。

偶启化石惊世封印 百年风云饱经风霜

20世纪初,榆社一位药材商人将认为的龙骨运往上海等地药店,而被瑞典的地质学家当时任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和地质调查所博物馆馆长安德森发现。1918年,他带着助手翻山越岭专程到达榆社,发现了大量被称为龙骨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做专题研究。

1927年,瑞典古生物学家色费记述了榆社三趾马、长颈鹿及其它肉食类动物化石。榆社化石研究,出现在诸多学术刊物上。

500万年前的沧海桑田就此被唤醒,从此揭开了深埋在榆社地下的地球生物 演变密码,震惊了世界古生物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沉睡而醒来的化石等来的也是一场劫难。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多件榆社化石流落到了国外。

1930年开始,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榆社出现了民间史上首次大规模的龙骨挖掘热。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来榆社寻宝,收集、考察化石。时至今日,除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外,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瑞典、俄国等,都收藏有大量的榆社化石。仅在位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 2000多件珍贵的榆社化石。这些化石,大多是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这些国家的。

远古托付九转丹成 不遗余力守护新生

image.png

云竹犀下颌骨化石 

image.png

榆社原大羚羊头骨化石

image.png

梅氏犀上颌骨化石

image.png

三趾马头骨化石

image.png

独一无二的“剑齿虎与鬣狗”上颌骨化石

image.png

榆社剑齿象头骨和门齿化石

image.png

乳齿象头骨化石

image.png

桑氏剑齿象上颌骨化石

image.png

镇馆之宝——双头大唇犀骨架化石。由两具大唇犀重叠挤压在一起形成,其身体部分叠压,头则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

古生物化石作为大自然留下的宝贵遗产, 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命运多舛的榆社化石迎来了它们的新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榆社化石的研究和保护更加系 统、全面。进一步让世人了解了榆社化石,推动了世界古生物研究。1931年,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技工刘师固对榆社化石做出报道,第一次以中国人的身份,发表了关于榆社古哺乳动物化石的论文。

1934年开始,法国传教士、昆虫专家桑志华(首任北疆博物院院长)一行人也来到榆社,他们在银郊村、白海村等周边村庄发掘、收购化石并对地层进行划分, 绘制地质略图,首次提出榆社Ⅰ Ⅱ Ⅱ Ⅲ的概念,榆社化石逐步显现出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1956 年,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亲赴榆社考察化石。

1961年,榆社全境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中国地质或古生物专家周明镇、孙艾玲、曹家欣、邱占祥等相继发表论文、著作上百篇。2006年,榆社县有关部门在收集、整理化石资料后层层申报,对化石地域进行保护。

2007年,山西省国土厅批准成立榆社新生代地质公园,多个地域被定为省级古生物地质公园。2010年至2011年,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侯素宽等在《地层学杂志》发表有关中国陆相上新统高庄阶”“中国陆相上新统麻则沟阶的论文。

2011年,榆社古生物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当年,榆社县完成了地质公园 十二五科普规划,上报国土资源部。

201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73.34平方公里,同年命名为全国首批重点古生物化 石集中产地。

image.png

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魏栋主持邱占祥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邱占祥院士工作站_极光看图.jpg

中科院邱占祥院士工作站

2015年,榆社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被中国科协确立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01118日,晋中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签署榆社县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与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与邱占祥院士签署院士工作站建站合作协议,邱占祥院士工作站正式落地榆社。

5.榆社县委书记郭建雄,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魏栋调研_极光看图.jpg

榆社县委书记郭建雄调研化石保护工作

2023517日,榆社县委书记郭建雄,县委副书记、县长魏栋会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及其团队,就榆社县化石研究工作进行深入交流,表示榆社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不可多得和再生的自然遗产,对国际考古、学术研究乃至世界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希望专家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化石,盘活化石资源,促进化石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为世界地质学研究作出榆社贡献。 

万卷史书遗世独立 璀璨明珠返璞归真

如今,化石已是榆社的一张响亮名片,是榆社的代名词,是世界古生物和地质科研的桥梁。榆社化石虽是遗世独立,却以返璞归真的智者姿态向世界低调地展示着自己独特文化内涵。

榆社化石成为记录地质历史的万卷史书。榆社的新生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信息,特别是含有非常丰富且极具科学价值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古植物化石、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等,成为中国重要的珍贵地质遗迹分布 区,在生物进化、地球环境演化、地层学、沉积学、古气候、古地理及古人类研究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榆社盆地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新生代 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说,古生物学家们在研究古生物 演进的过程中,研究到这个时间段时,因为没有实物材料做参考,便出现了无法继续研究下去的断代。所以这一发现,注定榆社化石在研究古代环境演变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image.png

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戴福德发现大唇犀化石

美国考古学家德纳斯 埃特勒认为,榆社化石是升起在茫茫古生物研究史上的一颗明珠。目前,在榆社发现的化石有7个目,17个科,100余种,1万余件,其中三分之二收藏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其余的则收藏于榆社化石博物馆。

榆社化石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山西省唯一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依托化石资源设有自然造化——地质遗迹厅和生命信息——古生物化石厅,基本陈列古脊椎动物化石1000余件,爬行类、肉食类、啮齿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化石111/套,包括一级品85件、二、三级品915件,其中珍贵化石 榆社剑齿象”“榆社原大羚”“榆社银郊中国肯氏兽,因首次在榆社发现而得名。如今被确定为地质公园的多处地域,至今还埋藏着古老年代的各类化石,其中不止有500万年到100万年前的,甚至还有两亿年前的肯氏兽。榆社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主任赵佩璜表示。

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是公园最重要的地质遗迹,特别是其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繁多、结构完整,为国内特有,世界罕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这些化石填补了新近纪三趾马动物群发展阶段中一些重要环节的空白,在我国及世界的哺乳动物研究方面占有非常特殊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在谈到进一步宣传和推动榆社化石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时,榆社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瑞芬这样谈道:榆社县将依托化石之乡这张文化名片守正创新,加大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开发,向天津自然博物馆取经,开设榆社化石论坛,进行科普交流;通过博物馆展示、VR数字技术复原、化石文创产品等形式,让古老的化石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打造远古与现代交汇融合的化 石之乡文化新名片。” 

经历了千百万年蜕变的榆社化石在今天终于扬眉吐气,被万众瞩目。榆社县围绕化石资源衍生的化石科研发展不断推进,专业的化石博物馆集万千精华于一身,科研、科普、旅游、研学、传播等业态千帆竞发,沉寂的化石被增添了活化的因子,更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榆社将敞开古生物化石的窗口,与世界对话,与未来交握,让远古的托付更加熠熠生辉。榆社化石将再一次破茧,成为全世界独具魅力的化石文化品牌。

(文章刊登于2023年7月16日 第14期)

【责编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