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邓清明:贵有恒 终有成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邓丽君 王爽 2023-02-24 09:44

邓清明 

56岁时,你在干什么?

邓清明的故事之所以让人破防,就是因为在很多人即将退休的年龄,他还在以最好的状态接受备份的选择,即便已“升级”为姥爷,他依然和比他年轻的航天员们一起接受着最艰苦的训练,在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日子里,他始终坚信,自己有一天会飞向太空,看到浩瀚星河。

2022年11月29日20时1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中新社发 汪江波摄

要知道,为了一飞冲天的梦想,他坚持了近25年,在2022年11月28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名单公布之前,他还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

曾有人问邓清明,当了20多年的陪练,为什么还要坚持呢?他讲,“无论是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任务的成功即是我的成功,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正是这样安心做备份、努力为本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国人。

“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终生。”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作为首批航天员的邓清明庄严宣誓。

在践行誓言24年10个月后,他终迎圆梦时刻。他坦言,有过失落,有过泪水,但却从未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可以说,没有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赤胆忠心,没有以大局为重的强烈的团队意识,没有负重前行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便没有其今日的璀璨光华。

“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永不停歇的信念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出征前,他感慨无限,也信心满满,更赤诚无比!

2023年1月21日,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2023年1月21日的大年三十,远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喜庆祥和,这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迎来的首个春节,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邓清明书写的“筑天宫奋楫扬帆”的下联,清瘦飘逸,一个“奋楫”何尝不是对其人生最好的注脚。

中国的航天事业,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热血和努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对于如邓清明一样的航天员而言,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为祖国出征,就是他们最崇高的使命和信念!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挂在邓清明书房的一幅字。在叩问苍穹的飞天梦里,还有无数个“邓清明”,虽未请缨披甲,但已鞠躬尽瘁,他们用昂扬的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点亮着希望!

在此,向他们致敬!也致敬每一个为梦想而坚守的人!

努力前行的姿态

神舟十五号发射当天,地处江西宜黄县南端的东陂镇热闹开了,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只为追寻邓清明的圆梦故事。

1966年,邓清明出生在东陂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作为家中老大,他对4个弟妹极尽照顾,但凡砍柴、打水等重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妹妹(随母姓)李赛英回忆,哥哥读高中时,路上要走13公里,每次两三个小时,但周末回到家里依然干农活,就是为了让她们轻松一些。她清晰记得,一次她和哥哥去十余里外的地方看电影,没走多久她就累了,12岁的哥哥便一直背着自己来回。

弟妹们很依赖这个哥哥,邓清明也给予了他们长兄如父的感觉,特别是入伍后,他不仅时常寄钱回家给弟妹们买文具,还不时写信关注他们成长。

弟弟李清华(随母姓)记得,哥哥入伍后,几乎每周都会写一封家书,仅写给他的便多达百余封,“千万别因爱玩荒废了学业”“下次如回去,我肯定要检查你的学业,但愿到那时,你不会使我失望”……读着这些家书,李清华潸然泪下,这都是他在高考失利期间,哥哥给予的鼓励和教诲,这也使得他最终考入南昌大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哥哥还常在信中对他寄来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这些信,李清华保存至今,每每翻看,都是无尽的感动。

航天员集体亮相时,李清华在电视上看到了哥哥,4年未见了,怕打扰哥哥训练,家里人都极少主动联系邓清明,看到哥哥终圆梦,他感慨之余亦是欣喜欣慰。

高中是寄宿制,吃住都在学校,因兄弟姐妹众多,父母身体也不好,为减轻家里负担,邓清明极少在食堂打菜,很多时候一碗稀饭就着咸菜便了事。罗震是邓清明高中时的班主任,他讲,邓清明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很珍惜上学的机会,学习非常勤奋,也始终名列前茅。那时他的目标就是要努力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高三那年,宜黄县城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空军要来招飞。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招飞可是件新鲜事,但危险性与高要求,让很多人知难而退。

在父母的鼓励下,邓清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顺利通过各项体检和考试,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十里八村,绝对是一件大喜事。报到当日,村里很多人为他送行。当时,他便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干出个样子,决不能让家乡父老失望。

在军校,邓清明接受了严苛的飞行员训练。完成学业后,他被分配到新疆哈密第八飞行学院,进行航空理论学习。

新疆的环境,对于江南水乡长大的邓清明而言陌生而艰苦,但他不惧一切,只为将自己锻炼成真正的军人、合格的飞行员。繁忙之余,他依然会给家里写信,每逢收到他的信,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仿佛和过节一样,李清华还记得,哥哥提过自己是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能吃苦也肯吃苦,不想让家人失望。当年老家招的四名预备飞行员,最后只剩下他一人。

到新疆训练后半年,邓清明便以优异成绩通过所有科目考核,顺利进入初教团开始飞行训练。1985年大裁军背景下,飞行员淘汰率非常高,邓清明训练更加刻苦,10个月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进入高教团,开始歼击机训练。1987年11月,邓清明顺利完成高教机训练,被分配到空军驻延吉某团,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他再一次完成了人生的新跨越。

邓清明的成长故事,凝练了太多的“奉献”和“努力”,“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他终未辜负自己,做到了让青春无悔、让生命有光!

邓清明在进行肺功能检测

筑梦九天的基石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在15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此时他已是有着14年驾驶经验的空军一级飞行员。

天空与太空,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脱胎换骨。航天员要在4至5年内,完成8大类的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标准之高、要求之严、竞争压力之大,超乎想象。

对于邓清明而言,一切都是新的,要面对真空、失重等不确定因素,要面对长期隔离的封闭环境,要面对数月之久的连续工作等一个个生理和心理难关,而残酷的训练更是无时不在挑战极限。比如离心机训练,普通人只要超过一到两个G的荷载,就会产生眩晕,甚至是呕吐,而航天员,通常能承受八到十个G,训练中五官被挤压变形,眼泪会不自觉地外流,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甚至手臂抬不起来,会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不知多少次,邓清明从训练室出来,身体僵硬,手都会不自觉地发抖。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他坚持了整整5年,直到2003年,才真正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

2010年,邓清明第一次进入执行任务梯队,成为神舟九号候选人之一,这是中国第四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他和战友们疯狂训练了整整2年多,最终上级决定由景海鹏、刘旺和刘洋执飞。

这是邓清明第一次成为备份,但落选神舟九号,他没有那么沮丧,因为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进入太空后,他在地面拿着手册,和天上的航天员一起,把所有程序都走了一遍,做到哪一步就打一个勾,“作为备份的任务,不是从基地回来了,任务就结束了。我的战友安全回来了,这才是做备份的结束。”

神舟九号之后,便是神舟十号,遗憾的是,他第二次成为备份,再一次与飞天无缘。

2014年,与他同为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备份”,并同在一个梯队的战友陈全,因年龄原因停航,14名首批航天员中,还有4位也同时被停航停训,他突然意识到,年龄将渐渐成为制约他圆梦的重要因素。此时,他已经47岁,心里的紧迫感油然而生,毕竟未来的一切不得而知。

神舟十号之后,就是神舟十一号,2013年下半年,邓清明终于盼来了神舟十一号备战训练任务,已近知天命的年龄,他没有退路,必须铆足劲儿再一次冲锋!

可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小玩笑,这一年年底体检,医生在他体内发现一块普通人完全不必理会的微小的肾结石,作为航天员而言,不取出小石头,上太空会有危险,石头有可能在失重状态下游离出来。原以为只是个小手术,可复查时发现小石头并未完全取出,医生不得不在他肾脏埋管引流,就带着这根管子,他生活了一个多月,还要随时忍受尿血,痛苦不堪,直到第二次手术,石头才全部取出,他的梦想才又被点燃。

神舟十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要在太空工作33天,这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为突破中期在轨驻留技术难题,他和陈冬作为唯一的二人小组,参加了为期33天的地面组合模拟验证试验。

在不到10平方米的密闭舱内,他们要完成大量的模拟实验,摄像头无处不在,灯要一直开着,机器的震动与噪声环绕不歇,晚上塞上耳塞也是干扰不停,不能洗澡,不能上网,只能吃航天食品……这样的密闭空间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忍耐力和意志力,可他们硬是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并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陈冬曾感慨地讲:“邓学长是个细心的人,他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将这33天里的每一项流程都过了一遍。”那个时候,他们都不会想到,6年后,会在太空“会师”,共同聚首问天实验舱。

备战神舟十一号的那3年,是邓清明付出最多、拼得最厉害、准备最充分的三年,可这一次,他还是错过了登临苍穹的机会。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他讲到,由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飞天任务的结果公布时,整个大厅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领导让他讲话,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五味杂陈的他站起来、转过身紧紧抱住了身边的景海鹏,说了一句:海鹏,祝贺你!接近两分钟的拥抱,整个问天阁大厅非常安静,在场的许多人流下泪水。这是景海鹏第三次飞天,而邓清明则是第三次被列为备份,那样的遗憾不言而喻。

2018年,邓清明的身份首次被公开,他的故事令许多人动容,这一年,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个人的荣誉、个人的得失,在这一刻真不是特别重要。谁完成任务,都是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因为只有航天员把任务完成,哪怕是作为备份,你的付出才是值得的。”

尽管内心有过委屈,有过失落,但他的信念从未改变: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作为一个老兵,他讲,更多的是坚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里面这两句话邓清明特别喜欢,他依然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

 

出征之前,邓清明写下书法作品《骏马胡杨戈壁,英雄披甲出征》

圆梦太空的力量

在航天员这个特殊的队伍中,积淀与等待,何尝不是一门必修课,邓清明用近25年的等待,迎来了飞天一刻,他的坚持终未辜负他的全力以赴。

他常讲,在这条追梦路上,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在很多的场合中,他常会提及这样一幕:

每次作为备份返回北京,妻子都会特意穿上红色衣服,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特别是神舟十一号任务发射后,从机场回到家,当进入房门时,所有灯都亮着,桌上是丰盛的饭菜,妻子和女儿笑着对他说:“欢迎英雄回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借机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在刷刷的水流声中,哭得酣畅淋漓,之后洗把脸,再装作若无其事地坐到饭桌前。

邓清明与妻子满颜红和女儿邓满琪

在家人面前,他表现的永远是那个坚毅的自己。他坦言,“25年追梦路,我不是一个人在奔跑……他们不放弃我,我也没有理由放弃。”神舟十一号任务完成后,他依然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再次“归零”,然后开始以最好的状态,再次迎接新的挑战。

有人问邓清明:“如果你到退休前都没能圆梦,怎么办?”他淡淡一笑:“天空无痕,鸟儿已飞过;水面无波,鱼儿已游过。”

2022年11月28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名单公布,56岁的邓清明名列其中,从32岁进入航天员大队时的风华正茂,到如今圆梦太空时的两鬓斑白,他已宠辱不惊,“当确定我为神舟十五号任务乘组航天员时,我的内心十分平静,想的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不辱使命。”

在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上,他还分享了自己与家人的约定——当他们的眼睛,代他们看一看美丽的宇宙、蓝色的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受父亲影响,邓清明的女儿邓满琪也成为了一名航天人。邓满琪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你是我见过最敬业的人、最无私的人。你把你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不求回报,让我敬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我亲爱的爸爸。”2021年,她还将爸爸的故事写成《爸爸的秘密》并正式出版 。

邓清明坦言,“有时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都被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让我自己的孩子们,甚至外人,能从我的经历里获取点正能量,我觉得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一飞冲天的豪情与壮志,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努力,一心一意的信念与忠贞,都让邓清明的故事充满了时代性与力量感。

在此,期待英雄凯旋而归!

(2023年第03-04期)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