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歼-20这个特殊“孩子”,杨伟充满了感情,他曾写下一封信“邮寄”给2035年的歼-20。
在信中,他深情说道:“出生时,你是西南一隅的电光石火,喜悦在这头,质疑在那头;长大后,你是珠海航展的惊鸿一瞥,自豪在这头,振奋在那头;后来啊,你是祖国海天的坚强卫士,担当在这头,威慑在那头;而现在,你是战鹰家族的不老传说,引领在这头,希冀在那头。”
杨伟在查看飞机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杨伟:剑指苍穹 不负凌云
如滚雷掠地,似山洪奔流。中国空军八一飞行队6架战机密集箭式编队高速大角度俯冲而来,一道绚烂的彩虹出现在珠海的天空,瞬间引爆金湾机场观礼台,掌声雷鸣。11月8日,万众瞩目的2022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拉开帷幕。歼-20、运油-20、直-20等“20家族”成员悉数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大国重器——歼-20
2022年11月8日,4架歼-20在珠海航展上表演
作为当之无愧的“顶流”——我国第五代战机歼-20在上一次航展还是简单通场,适度展示,这一次,当4架歼-20以低空盘旋、横滚、大仰角穿云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亮相时,掌声雷动。不到1分钟,它们连续在空中横滚,在震撼的“龙吟”中穿云踏雾,尤其那一幕擦身而过的“对冲”,直接将表演推向高潮。
在展示其优异的机动特性后,两架歼-20战机降落在金湾机场的跑道上,进行静态展示。距离观众不超150米,不仅打破以往“空中来,空中去”的“作风”,更让广大军迷大呼过瘾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航空事业及国之重器的强大。
正如杨伟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兴装强军这十年”主题发布会上所讲:“未来歼-20还将不断升级发展,提升融入大作战体系的能力,对军迷而言,大家在期待什么,我们也都知道,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现代战争不是单打独斗,歼-20不仅要和其他陆海空天装备更加紧密融合,还要融入最新的AI技术和认知技术,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歼-20融入大作战体系的能力。
“所谓战略空军,是在进行国土防御之外,还要能‘出得去’,这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憧憬,杨伟信心满满。
2022珠海航展中国空军“20家族”集体亮相。图为进行飞行表演的歼-20(前)降落珠海机场,远处是运油-20
现在,以歼-20、运-20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已阔步进入“20”时代,中国空军战略转型开启“加速跑”模式,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所面临的挑战而发展,杨伟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也将看到30系列、40系列、50系列。
一直在路上的杨伟,就这样和无数航空人与中国空军一道,与时代同行、与使命同行、与理想同行!
“开挂”人生 巧遇伯乐
若用一个词总结杨伟,“传奇”最为贴切。
15岁上大学,22岁研究生毕业,38岁成为最年轻的战斗机总设计师,5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年后正式出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一路“开挂”的人生,处处彰显着“剽悍”二字。
杨伟与父亲
1963年出生于北京,自小就在数学上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中考时,便以距满分仅差1分的成绩,被破格批准参加高考,那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
跳级参加高考,“学霸”不负所望,成绩离北大、清华录取线仅差一两分。要知道,当年的高考人数高达610万,录取40.2万人,录取率仅为7%。好几所大学都想录取他,但万分可惜的是,即便如此“天才”,也终因色弱,错失所希翼的大学。招生办的老师建议他改学其他专业,但杨伟已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打算再参加一次高考。
西北工业大学的招生老师实在不忍这样的绝世好玉因一点瑕疵被埋没,便向系主任罗时钧请示。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罗时钧是“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第一个博士生,当他听完此事后,就说了一句话:招呀,我也是色弱,就招到我的专业。
就这样,15岁的他,戏剧性地被西工大空气动力学本科专业破格录取。人们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杨伟高考当年最大的幸运,或许就是被罗时钧看中。
“拜拜啦,我要去上大学了”,在与同窗一个月的高中同学依依惜别后,他开启了超神人生的新篇章。
在西北工业大学这个鼎鼎大名的5381班,即5系、3专业、78级、1班,杨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虽然年龄分布相差略大,且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学习。他们之间相互攀比的只有谁的习题做得多,谁懂的理论深。
杨伟所在的5381班在西北工业大学鼎鼎有名
为了利用更多时间学习,有同学清晨就翻墙进入教学区,还有人买个小灯泡,深夜还在床上看书。老师们同样也是言传身教,没有教材就现编现印,甚至就拿着英文原版的书教。
在这个被戏称为“中国航空专业史上最牛班”里,不仅走出了杨伟这个歼-20设计总师,还有运-20总师唐长红,以及歼-15常务副总师赵霞……更为“巧合”的是,杨伟和唐长红还是同宿舍的上下铺。
正是在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的校训和“三实一新”(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校风的熏陶下,杨伟学会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尤其他频繁进入相关研究所,练就一身车床实际操作本领。而逐渐立下的远大志向,也为其今后从事飞机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屈不挠 力克难关
2019年10月1日,建国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一组超燃画面展现在国人面前:160余架各型飞机陆续飞过天安门上空,中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军机蔽日,旋翼遮天的景象终于成为现实!
很多人依稀记得,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只有17架飞机出现在天安门上空。周总理说: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为了凑数,最前面的6架飞机绕过一圈之后又飞了一遍。建国伊始,人民空军算得上一穷二白,当年为保卫上海,特意请来苏联空军进行协防,歼-6战机更是2010年才退出空军编制序列。
70年间,从17到160,在这个近十倍的增长数字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从零起步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跨越,也是几代航空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而这其中自然有杨伟的身影。
研究生毕业前,杨伟有机会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实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中国飞机设计的现状,老旧的木楼里一张张大桌子铺满了图纸,当时国产第三代歼-10正在概念研究阶段,所里称为“新歼”。
艰苦的环境并未打消他从事飞机研制的决心,相反,在毕业时他对导师说:“我要去飞机研究所,今后当飞机总设计师!”当时他的愿望就是参与歼-10的研制。就这样,1985年,年仅22岁的他毅然投身正艰难转型的航空工业,走进了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到所里,杨伟就跑到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办公室,告知想成为这个后来被誉为歼-10之父的助手,宋文骢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具体工作由人事部门安排。虽然并未遂愿,但他的首个任务也确定了——参与研发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2007年1月5日上午,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右)和歼-10战斗机双座型号总设计师杨伟(左)在北京出席歼-10新闻发布会
这个系统被称为战机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用计算机来控制飞机。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这项高端技术时都历经挫折,他们当然不相信落后的中国能够研制出这项技术。有不少外国专家甚至断言:中国研制战机只是小学阶段,不可能突破“电传操纵”的难关。
研究成果一片空白,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理论和实验,即便如此,杨伟并未气馁。他带领团队摸索,先找理论支持,然后一步步实验,有问题了再修改,再研究理论,再实验。最终,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摸索出数字电传技术操作系统,并很快投入运行。
当他第一次坐在地面驾驶舱试运行时,操作着复杂的歼-10系统,他感觉好似在空中一样,仿佛向上苍借了双翅膀,带着中国航空科技一起飞翔。
1998年3月23日,这个日子让杨伟至今难忘:歼-10首飞。尽管在这之后作为总设计师的他,又经历了七次新飞机的首飞,但是歼-10的首飞仍是他最激动的一次。
在地面检测确认无误后,杨伟向着远处的飞行员比出双手的大拇指,这一手势也是在告诉飞行员,绝对没有问题,可以安心试飞。最终,试飞不负所望,完美结束。
歼-10的成功,预示着我国航空技术进入新阶段,也证明了我们完美掌握了电传操纵系统。
即便人生如此“剽悍”,工作中,杨伟也会遇到挫折,甚至还萌生了去日本留学进修的念头,最后还是宋文骢的一句:“别走了”,才又把这个热血的航空科技“天才”拉了回来。宋文骢破格提拔他为助手,还力排众议,对所里领导直言:杨伟就是我的接班人。
挫折、逆转、机遇、巧合,人生如果没有这些,或许杨伟就不会和歼-10、枭龙战机相遇,更不会成为歼-20的总师。
2001年,38岁的杨伟先后被任命为领头人,开展后续歼-10战机升级版和我国与“巴铁”合资研发的枭龙战机的研发,三款战机的研发在时间节点上出现严重重叠,为将时间发挥到极致,杨伟就带领研发团队实行三班倒。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又名611所,杨伟团队真的变成了611,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等到了攻坚阶段,他们又变成“711”甚至“712”,他们正是用满腔的热爱,激励着自己不断向前。
就这样,杨伟用23个月完成了“枭龙”的设计和制造的全部过程。不仅设计了一架飞机,还是一架全部按照巴基斯坦实地战场要求设计的飞机。在获得“巴铁”“五星好评”的同时,他还荣膺巴基斯坦颁发的国家荣誉奖章——“卓越之星”。
或许,有人会认为杨伟的成绩与成功都归功于天赋异禀,但实际上勤奋努力才是他的代名词。多年来,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曾有人问他是否疲倦,他说:“首先你身体得好,其次还要有一个精神基础,就是你还得有一个追求,是自愿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它没有这个元素——累的元素。”
跻身前列 一往无前
“最近确实忙,一直也没闲着。如果我说得多的话,您是安心的,但是我会worry(担心),我如果不说的话,我们的对手可能更worry(担心),所以我觉得还是让对手worry(担心)一点比较好。”
珠海航展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兴装强军这十年”主题发布会上,歼-20、运-20、直-20三位“20家族”总师齐齐现身。作为歼-20总师杨伟的这一段幽默表达更是快速冲上热搜。
回顾我国70多年的航空发展史,一路走来,我们历经修理、仿制,最后到自主研制,虽异常艰辛,但所取得的成绩属实亮眼。作为我国航空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我们从杨伟“开挂”的人生路上,也看到了新中国军事力量的高速发展。
杨伟:在军事航空上要和对手进行比拼,重点在于创新
正如其所说,现在更需要对决,对决的重点就是创新。“装备本身不断升级发展是一个科学规律,现在的各国第五代战机都还在继续发展,歼-20也一样。”
提及歼-20,杨伟的眼里仿佛有光。作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是我国国防事业上的大国重器,更与美国先进的F22比肩。“如果说‘猛龙’和‘枭龙’是‘必然王国’里的产物,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只需坚韧不拔地快速奔跑,那么研发第五代、六代战机,就已进入‘自由王国’,想要领先就必须要自己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向。”杨伟如是说。
于是,在歼-20战机的研发过程中,他们将关注重点落在隐身、超机动等方面上,在设计和性能上更是实现了跨时代的发展,具备智能化、高机动性的优势。
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曾轻蔑地预言:中国不会在10年之内,最早不会在2020年之前完成隐形战斗机首飞。但杨伟还是依靠强大的信念与坚持不懈的奋斗,带领团队用14年时间让中国进入了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一梯队,消除代差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我国空军作战中攻击和防守能力,助推我国军事实力更上一层楼。
2011年1月,歼-20战机首次升空飞行测试并成功着陆,此举震惊世界,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蓬勃快速发展的力量,也听到了中国隐形战斗机的声音!这要比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预言的时间提早了整整10 年!
从15岁的少年到国之栋梁,杨伟用他的实际行动,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积贫积弱的面貌,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也正是像他这样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航空工业领军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国之重器”,才让中国的航空工业有如此的底气!
“我们的装备一定是会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所面临的挑战而发展。”杨伟说,“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2022年第23期)
【责编 李鹏】
财讯网2024-03-08
人民网2024-09-29
人民网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