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观察 > 正文

王一川评王新新散文系列---在烟火亲情中彰显“家和”厚重(1)

2025-10-21 14:55

作家王一川简介

王一川,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编辑、记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法治文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等。曾为人民日报通讯员、河南日报专职通讯员。发表作品2000多篇共800余万字,出版综合文集《风筝》两部,通讯纪实文学《精神●支点》一部,短篇小说集《世俗●凡人》一部。获国家、省、市、县各项荣誉证书、奖牌与奖杯共计179个。

在烟火亲情中彰显“家和”厚重

——评王新新散文《家和万事兴》的得与失

王一川

散文《家和万事兴》以作者王新新的亲身经历为脉络,将家庭日常的细碎温暖与“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相融合,既是一篇饱含真情的亲情纪实,也是一面映照当代家庭关系的镜子。文章以母亲生病为切入点,串联起二哥二嫂二十余年照料母亲、维系家庭和睦的点滴,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感恩与对“家”的珍视。从评论视角看,这篇散文既有“以小见大、情真意切”的显著亮点,也存在“叙事局限、表达平实”的些许缺憾,其得与失值得深入探讨。

一、亮点------以烟火气织就亲情画卷,让“家和”落地生根

散文的核心魅力在于“真实”,《家和万事兴》最打动人的地方,便是将“家和万事兴” 这一抽象主题,化作可触可感的日常细节,让读者在烟火气中读懂亲情的重量。

1. 主题具体化:用“小事”撑起重构,拒绝空洞说教

“家和”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母亲的灰趾甲”“调温的泡脚水”“海南的拖鞋与油盐酱醋”里。作者没有刻意拔高“家庭和睦”的意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具象场景展开:二哥蹲在小板凳上用小锉刀修母亲厚如壳的灰趾甲,这份连作者自己都 “干不了” 的细致;二嫂拒绝“辛苦钱”时一句“提钱就生分”的朴实;大哥家小侄儿提前打扫海南的房子,连三人拖鞋都备齐的贴心。这些不掺修饰的“小事”,恰恰是“家和”最生动的注脚。相较于许多同类文章对“亲情”的泛泛而谈,本文让“家和万事兴”有了落地的根基,读者能从这些细节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引发强烈共鸣。

2. 人物温度化:跳出“完美人设”,塑造可信的“家庭脊梁”

文中的核心人物二哥二嫂,并非“毫无脾气、不求回报”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作者如实写下二嫂的“委屈”。母亲糊涂时说话带刺,二嫂会向作者诉苦;也写下二哥的“清醒”:醉酒后坦言“一个家要过得好,总得有人多付出”,还会“关起门安抚老娘,再开导二嫂”。这种“不回避缺憾”的写法,让人物摆脱了扁平的“道德符号”:二哥的“孝顺” 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有“哄母亲开心”“调和矛盾”的智慧;二嫂的“付出”不是被动承受,而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与“偶尔需要倾诉”的真实。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二哥二嫂成为读者眼中“可信的榜样”,而非遥不可及的“模范标本”。

3. 情感真挚化:以“克制”传情,避免刻意煽情

散文的情感表达最忌“用力过猛”,而本文的情感传递始终保持着“克制的温暖”。比如描写母亲生病的场景:“眼窝深陷,氧气管细弱地贴在鼻翼,药液一滴滴往下坠”“看见我,竟半天没叫出名字”,作者没有堆砌 “悲痛” 的形容词,只通过母亲的神态与动作,便让 “我” 的“泪如雨下”显得顺理成章;再如母亲第一次坐飞机看云彩:“笑成一朵花”,简单五个字,既写出了老人的天真,也暗含了子女让母亲享福的欣慰。这种“以景传情、以事载情”的方式,比直白的抒情更有穿透力,让“亲情”的温度自然流淌,而非刻意催泪。

4. 现实超强化:直面家庭痛点,提供正向范本

当下社会,“赡养纠纷”“兄弟姐妹反目”“亲情被金钱裹挟” 等问题并不少见,而《家和万事兴》恰恰提供了一个反向的“家庭样本”:二十年无“轮流赡养的计较”,无“赡养费的争执”;二哥二嫂主动承担照料母亲的责任,其他兄妹心怀感恩、各尽所能;小辈们传承 “孝” 的家风,主动为老人付出。文中二哥的话“亲情处理不好,无非是因为钱或付出多少”,直击家庭矛盾的核心,而他“多付出、少计较”的选择,以及“你对人家父母好,人家才会对你父母好”的朴素道理,不仅是对自家经验的总结,更对读者有现实启示。“家和”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有人“牺牲”、有人“包容”、有人“感恩”共同维系的。这种对现实痛点的回应,让文章超越了个人化的亲情记录,具备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二、缺憾-----在叙事与表达的边界处,仍有可精进的空间

若以更严格的散文创作标准审视,《家和万事兴》在叙事视角、人物群像、矛盾处理与语言表达上,仍存在一些可提升的地方,这些“不足”虽不影响文章的核心感染力,却也让其未能达到更精妙的艺术高度。

1. 叙事视角局限:“我”的视角下,其他人物形象略显单薄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这种视角的优势是“代入感强”,但也带来了“视野局限”—— 除二哥二嫂与母亲外,其他家庭成员的形象多停留在“侧面提及”,缺乏足够的细节支撑。比如大哥,文中只写他“常年在外打工,总惦记着让妈去家住几天”,却没有具体场景展现他的 “惦记”:是经常打电话?还是寄钱寄物?抑或曾为母亲做过某件具体的事?这些空白让“大哥的感恩”显得笼统;再如妹妹,仅提到“私下商量给二嫂辛苦钱”,之后便鲜有戏份,作为“兄妹四个”中的一员,她对家庭的付出、与二哥二嫂的互动几乎没有体现。这种“核心人物突出、次要人物模糊”的写法,让“兄妹和睦”的整体氛围少了一些支撑,也让“大家庭”的群像感有所削弱。

2. 情节存在重复:同类场景叠加,削弱叙事节奏

为了突出二哥二嫂的“付出”,文中多次出现类似场景:“外出旅游,推着轮椅的永远是他”“清晨,推着轮椅陪母亲散步的是哥嫂;傍晚,大汗淋漓的也是我哥”“这次生病前,他们本已订好去杭州的高铁票,想带母亲住几天”“借朋友的房子让母亲去海南过冬”。这些场景的初衷是强化“二哥二嫂对母亲的好”,但重复出现且未添加新的情感层次(如不同场景下母亲的反应、家人的不同感受),反而让叙事节奏略显拖沓。比如“推轮椅”的场景,第一次写能体现二哥的孝顺,后续多次提及却无新信息,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带母亲旅行”的计划(杭州、海南),若能侧重描写“计划背后的用心”(如二哥提前查母亲适合的景点、二嫂准备常用药),或许比单纯重复“计划因母亲生病耽搁”更有感染力。

3. 矛盾处理浅化:冲突的“轻化解构”,削弱了“家和”的厚重感

“家和”的珍贵,恰恰在于它能在“矛盾中维系”,但文中对家庭潜在冲突的处理略显简单。比如母亲“说话难免霸道”,二嫂“偶尔心里不舒服”,作者仅用“二哥总在暗地里做工作”“我握着二嫂的手劝她” 一笔带过,没有描写“矛盾发生时的具体场景”:母亲的“霸道”是针对某件事?二嫂的“不舒服”是怎样的情绪?二哥“做工作”时具体说了什么?这些细节的缺失,让“矛盾”显得轻飘飘,也让“二哥调和矛盾的智慧”少了说服力。再如“兄妹四个无赡养计较”,这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作者若能简要提及“是否曾有过细微的分歧”“二哥如何化解”,或许能让“家和”的来之不易更突出。毕竟,“没有矛盾的家庭”是理想状态,“能化解矛盾的家庭”才更贴近现实,也更能体现“家和”的珍贵。

4. 语言表达平实:部分描写缺乏质感,结尾升华略显直白

文章的语言风格以“朴实”为主,这与“家庭日常”的题材适配,但部分场景的描写若能更细腻,或许能增强文字的感染力。比如描写母亲第一次坐飞机看云彩:“起飞后看见窗外的云彩美得像棉花,竟笑成一朵花”,“棉花”的比喻虽贴切,但略显普通;若能补充母亲的神态(如“眼睛眯成一条缝,手指轻轻指着窗外”)或动作(如“转头跟二嫂说‘你看那云,跟咱家晒的棉絮一样软’”),会让画面更生动。此外,文章结尾的升华,“愿世上所有老人都如她,愿世上所有子女对父母都如我哥嫂一样…… 愿所有人都懂得:家和,则万事兴”!虽传递了美好愿景,但表达方式过于直白,缺少散文应有的“余韵”。若能以“母亲坐在轮椅上,二哥推着她看夕阳,一家人说说笑笑”的场景收尾,让“家和”的意境自然溢出,或许比直接抒情更有回味空间。

三、结语-----一份有温度的“家庭答卷”,虽有缺憾却仍具价值

总体而言,《家和万事兴》是一篇“优点突出、缺憾明显”的纪实散文。它的“得”,在于以真实的细节、可信的人物、真挚的情感,让“家和万事兴”从传统俗语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图景,为当代家庭提供了一份温暖的“相处范本”;它的“失”,则更多是散文创作中“叙事取舍”与“艺术表达”的常见问题,这些不足虽让文章在艺术高度上有所欠缺,却并未削弱其核心的情感力量。

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这样一篇充满烟火气的亲情散文,恰如一剂“心灵良药”。它提醒我们,“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场所;“家和”不是“天生如此”,而是需要有人“多走一步”“多让一分”“多爱一点”。从这个角度看,《家和万事兴》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篇散文”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有温度的“家庭答卷”,告诉我们:所谓“万事兴”,不过是“有人为你撑起屋檐,有人与你共守温暖”罢了!

附:王新新亲情散文

王新新近照

王新新,汉族,研究生学历,河南温县人,九三学社社员。高级会计师,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业余时间,喜欢文学创作,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华儿女》《河南经济报》《河南青年时报》《大连文学》《亿点文化》《河南保险》等多家报刊杂志及学习强国、中国作家网、大河文学、顶端新闻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散文《姐开车的一些事》获“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 美丽中国散文类金奖”;散文《父亲》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家和万事兴》获第三届“鲁迅文化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家和万事兴

王新新

前一阵子母亲生病。我接到二哥电话时,正赶着开一个重要的会。二哥在电话里说:“你先开会,家里有我,明天回也行。”散会后,我连夜赶到医院。母亲早已没了先前的精神:眼窝深陷,氧气管细弱地贴在鼻翼,药液一滴滴往下坠。看见我,她竟半天没叫出名字。我蹲在床边,不禁泪如雨下。二哥劝我回去休息,我还是留在了医院。老实说,这个家能平和地过这么多年,二哥二嫂功不可没,他俩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一点我比谁都清楚。

我们兄妹四个:大哥、二哥、我和妹妹。父亲走了二十年,母亲一直跟着二哥一家在小县城生活。早些年,母亲还能系着围裙做饭,后来腿脚不利索,连扫地也免了。二十多年来,家里既无兄弟姐妹轮流赡养的计较,也从没提过一分赡养费;换作别家,早吵得鸡飞狗跳。我和妹妹私下商量给二嫂一点辛苦钱,她却把钱推回来:“都是一家人,提钱就生分了。”

一个家要真正拢在一起,总得有个“领头羊”。二哥偏偏属羊,这头“羊”既孝顺又有心胸,更有智慧。说他孝顺,不是一般人能比:母亲的灰趾甲厚得像层壳,我试过一次,真干不了;只有二哥能蹲在小板凳上,拿小锉刀一点点修。泡脚水凉了、烫了,母亲不依,只有他调了温度,母亲才放心。外出旅游,推着轮椅的永远是他。母亲有心事、生气、想不开,会哄人的是他,能把母亲逗得哈哈大笑的也是他。如今又添了大侄子明明,对奶奶同样百般孝顺,常领着一家老小来看她。母亲见到小辈,高兴得合不拢嘴。

母亲一辈子吃过很多苦:忙完地里忙家里,又拉扯四个孩子,总有干不完的活。支撑一个家,既需要她坚强的臂膀,也需要强势的灵魂;因此说话难免霸道,嫂子偶尔心里不舒服,哥哥总在暗地里做工作,让二嫂心情转好。在这个大家庭里,二哥不仅是领头羊,也是顶梁柱,更是大船上的帆,引着我们躲过暗礁险滩,让家始终风平浪静。

我和妹妹常对小辈说:“姥姥能这么幸福,是舅舅、舅妈的功劳。他们从不跟别人攀比,从心里孝顺又不嫌弃老人,确实难得。这是家风,你们要好好学。”二嫂对母亲的好,发自内心,我们都看在眼里。我常想,若换成我,未必能做得这么好,也不见得能坚持多久。除了日常照料、洗衣做饭,她还要给母亲洗澡、督促按时吃药,亲生女儿做的事,二嫂都做了。母亲年事高,有时难免糊涂,说话带刺,二嫂偶尔会向我诉苦。我特别理解,握着她的手劝她:“老太太老了,怕孤单,你别往心里去。”母亲清醒时,我也常对她说:“看我二嫂给您买的棉袄,比给我买的还厚。您没生她、没养她,老太太,您是修来的福分。”她便咧嘴笑,露出没剩几颗的牙:“知道,她是好孩子。”有时很想接母亲到家里小住,可她上了年纪,怎么也劝不动,只能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说话、喝酒、聊天,真是一种享受。

我们兄妹几个心里都装着对二哥的感激。大哥常年在外打工,未能常守在母亲身边,却总惦记着:“让妈来我家住几天,你们也松口气。”可母亲早已离不开二哥二嫂。这次生病前,他们本已订好去杭州的高铁票,想带母亲住几天,因母亲突然发病而耽搁。

去年,我与二哥商量北方天冷,借了朋友的房子让母亲去海南过冬。母亲这辈子没坐过飞机,起飞后看见窗外的云彩美得像棉花,竟笑成一朵花。大哥家的小侄儿正好去办事,提前几天过去,不仅请专业保洁把房子彻底打扫,还买了所有日常用品,细到三人的拖鞋、厨房的油盐酱醋,都摆得整整齐齐;后来又到机场接机,安排落地用餐,一切井井有条。二嫂跟邻居唠起这事,眼角都亮了:“这孩子心细,随他二叔。”一个家就该这样:让你从内心里喜欢,从骨子里依恋;它既是你出发的地方,也是你永远的归宿。

因为母亲,我们有了牵挂;因为二哥二嫂,我们有了“没事也想回家”的念头。高兴的事唠唠,烦心的事也说说,让大家出主意;夫妻闹意见,偶尔在娘家也吵几句,经大家调和,从来没人放在心上。这种感觉一直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说,家也是一个人最好的疗愈之所,是医治心灵的良药。

清晨,推着轮椅陪母亲散步的是哥嫂;傍晚,在人群中推着轮椅、大汗淋漓的也是我哥。母亲得有多大的福分!我常想,倘若哥嫂如世间许多人那样算计、自私,我们家会怎样?我们身边,有几个家庭能够如此?我觉得是我们太幸运,此生能做家人、做兄妹,足矣!哥嫂的行为得到亲戚朋友赞扬,也得到邻居、街道领导的认可,我们家被评为“焦作市模范家庭”,值得很多人学习。但我知道,即使有人学,也未必做得到。我的二哥二嫂,他们当之无愧。

有一次,二哥多喝了几杯,说了许多心里话:“哥不是傻子,心里跟明镜似的。一个家要过得顺、过得好,总得有人多付出点,否则这个家就散了。‘家和万事兴’,兄弟姐妹越多,家务事越难处理,计较就越多。亲情处理不好,无非是因为钱或付出多少。一旦陷进去,家就再也不平静,亲情可能永远消失,兄弟姐妹也可能变成仇人。哥决不让家里出现这种情况。你们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哥就不操心了。至于老娘,跟着你们她不习惯;没有你们,我也得养。你们常回家看看,老娘高兴,大家都开心。你嫂子辛苦不?家务她干得多,我都看在眼里。她娘家有事,我必须安排好,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你对人家父母好,人家才会对你父母好,人要将心比心。咱老娘有没有气人的时候?肯定有!我都是关起门先安抚老娘,再回来开导你二嫂,该哄哄,该夸夸。过日子,图的就是顺心。天大的事,少些计较,都不是事儿。对父母尽心就好。老娘已经八十多了,还能陪咱们几年?二十年够吗?你们有心就常回来看看,大家热热闹闹,老娘一高兴,也精神了,吃饭也香了。人生不能留遗憾,对父母生前好点,比死后大操大办强。事儿都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这番话,我记了很久。原来“家和”从来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人心甘情愿牺牲,有人揣着真心包容,有人把计较换成体谅。母亲生病时,我们围着病床轮流守;母亲高兴时,我们围在餐桌旁听她讲过去的事;连我跟爱人拌了嘴,回娘家叹口气,二哥二嫂也会劝几句,转眼大家又能笑着举杯。家是什么?是你累了可以依靠的地方,是你受了委屈能说心里话的地方,是哪怕吵了架,第二天还能端给你一碗热汤的地方。情最浓的是家人,最应感恩的也是家人;他们让你生活有望、快乐有度。家可以托举你,也可以拖垮你。我庆幸有这样的家人,让我有温度地活在这人世间。

人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可我想,即使将来母亲不在了,这份亲情也不会散。大哥会记得二哥替他尽的孝,我和妹妹会记得二嫂给母亲洗的澡,小辈们会记得奶奶坐轮椅时叔叔推着她看云的模样……这些细碎而温暖的事,会像线一样把我们拴在一起,兄弟姐妹也会相互陪伴,直到老去的那一天。这就是浓浓的亲情。

“家和万事兴”短短五个字,写起来简单,却蕴含人生诸多哲理,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慢慢体会。它不是说家里没有矛盾,而是矛盾来时有人愿意退一步;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一样付出,而是付出的人心甘情愿,受惠的人懂得感恩。我何其幸运,能生在这样的家,遇到这样的家人。人生漫漫,并没有来日方长。往后余生,我也要学着他们,把自己的小家拢在一起,把这份“和”传下去。毕竟,家安了,心里才踏实,日子才有底气。

我母亲是幸福的。愿世上所有老人都如她,也愿世上所有子女对父母都如我哥嫂一样尽心尽力,把“孝”藏在日常里;愿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愿世间的人们对亲人少些计较,多些真心;愿所有人都懂得:家和,则万事兴!

(《家和万事兴》获第三届“鲁迅文化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