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郭庆栋,大学本科,一级教师。阳新县“线上教学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连续六年度被评为阳新三中“教学标兵”;多次被评为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教育工作中,擅长班级管理。“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善尽美”,是从教20余年从未改变的座右铭。
在阳新三中这片育人的沃土上,我深深体会到,教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场与心灵的真诚对话,一次智慧火花的美丽碰撞。
这些年来,我努力用理解代替训斥,用巧思化解尴尬,用赞美点燃希望,也因此在细微处见证了无数成长的奇迹。
今天,我分享几个发生在我课堂上的温暖小故事,它们或许能折射出我们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作为教师的点滴用心。
故事一:四枚硬币的温度——巧妙引导化“捣乱”为“暖心”
那一堂数学课,我们正探讨硬币正反面的概率问题。突然,教室后方传来一声硬币落地的清脆响声。我循声望去,未及细查。然而,仅隔几秒,同一个位置又传来一声脆响,课堂氛围瞬间紧张起来。按常理,揪出“捣蛋者”批评一顿在所难免。但那一刻,我心念一转,停下讲解,带着笑意对全班说:“咱班同学真贴心!知道老师车没油了,又不会用手机支付坐公交,正发愁呢。有你们在,老师真有福!” 话音刚落,后排的程时翰同学立刻起身,把那枚“惹事”的硬币送到了讲台上。我真诚地道了声谢,并引导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一件可能爆发的冲突,就这样有了转机。但我并未就此打住。顺势问孩子们:“坐公交要几块钱?”“两块!”孩子们齐声回答。“噢,那还差一块怎么办?”短暂的沉默后,坐在中间的余艺同学迅速从书包里掏出一枚硬币递给我:“老师,我这有!”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同学们眼中满是赞许。“还有个难题,”我故意面露“难色”,“我同事谈老师每天搭我车,总不能丢下他吧?”学生们面面相觑。这时,第一排的朱梓萱同学从棉袄内袋里掏出一枚带着体温的硬币,走上讲台:“老师,给!”我接过那枚温热的硬币,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枚硬币真有温度!谢谢梓萱,也替我同事谢谢你!”教室里第三次掌声雷动。
看着孩子们眼中涌动的爱心,我想干脆再推一把。“现在有三枚了,只差最后一枚咯。”此时教室陷入静默——因为我平时规定孩子除了车费不得带零花钱。就在尴尬之际,只见朱梓萱同学再次把手伸进内袋,掏出了兜里仅剩的一枚硬币,真诚地说:“老师,给你!我家近,可以走回家。”接过这枚“滚烫”的硬币,我的眼眶顿时湿润了,心中满是感动。第四次,更持久、更热烈的掌声响彻教室。
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为这四枚承载着无比善意的硬币命名:“知我其心”(程时翰)、“爱心接力”(余艺)、“慷慨解囊”(朱梓萱第一枚)、“倾囊相助”(朱梓萱第二枚)。
课后,我悄悄委托班长归还了硬币,并转达了谢意。一场课堂小插曲,在顺势引导与包容下,就这样变成了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心教育课,让孩子们亲历了善良与互助的力量。这让我深刻明白,换个角度看问题,尴尬也能谱写温暖的乐章。
故事二:从“刺头”到“暖男”——赞美的力量重塑迷途少年
单亲家庭的陈飞飞(化名)曾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行为失范——下课拉扯同学、黑板上写黄段子;顶撞师长——被批评时握拳瞪眼、气喘吁吁。一次语文课上,李莉老师讲到《愚公移山》,问大家:“为什么愚公邻居的寡妇会带着孩子来帮忙移山呢?”陈飞飞高声答道:“那肯定是寡妇跟愚公有一腿!”全班哄堂大笑,李老师难堪至极。
听到汇报后,作为班主任,我想,我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罚他。于是,我把他约到学校“乐山亭”,一针见血同时也饱含理解的对他说:“飞飞,老师知道,你是想表现自己,给大家找点乐子,对不对?但这种表达方式不合适。不妨试试用积极的行动来赢得大家的认可,真能这样,我想班上同学和老师都会向你竖起大拇指!” 从那天起,我成了他的“闪光点发现者”:字迹工整?立刻表扬!每天早早到校?当众夸奖!主动帮女生提水?大力赞许!持续而真诚的赞美,如同温暖的阳光,终于穿透了他内心的阴霾。渐渐地,奇迹发生了:陋习消失了,能坦然接受批评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他成了晚自习最专注的那个孩子,总是学习到保安催促才离开。离校前,他必做两件事:一丝不苟地擦净黑板,然后一手拧起一个空水桶,默默放到一楼楼道口。这份担当与坚持,风雨无阻,已持续了一年多。曾经的“刺头”,在我和同学们不吝啬的赞美与坚定信任的浇灌下,蜕变成了温暖坚韧、富有责任感的“暖男”。
故事三:一句妙语解尴尬——“比头发”剃掉长发困扰
一次,课堂上,柯帅帅(化名)同学正小心翼翼地摆弄他那头飘逸的长发,全班目光随着我的停顿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尴尬弥漫。一时我也没想好怎么处理最妥当。
正在纠结之际,突然灵光一闪,顺势脱口:“哦?帅帅,你是在跟老师比头发吗?”,意想不到的幽默,引得全班同学前俯后仰,紧张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柯帅帅同学主动剪掉了那头“引人注目”的飘逸长发。很快,“你是在跟班主任比头发吗?”成了班上最有效、也最轻松的“发型提醒”。一句幽默的调侃,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既巧妙地化解了当事者的窘迫,维护了其自尊,又轻松解决了班级长发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有趣的是,以往几届学生私下对我发型的一些调侃(比如“地中海”),在这一届也悄然消失,师生关系反而更为融洽。
润物无声 静待花开
在阳新三中执教的岁月里,我越来越深谙,教育之妙,存乎一心。那四枚硬币的经历,教会了我顺势引导、化冲突为共情的智慧;陈飞飞同学的蜕变之路,让我见证了点滴赞美可能成为唤醒自尊、点燃向善之心的神奇钥匙;而柯帅帅的头发事件,则让我体会到:一句妙语,可能拥有化解尴尬于无形的巧思魅力。
我和我的同事们,正是怀揣着这份对教育的爱与智慧,努力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我们相信,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常耕耘中,终将书写动人的立德树人诗篇,每一朵生命之花也终将绽放独特的光彩。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1-0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0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