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就是追求幸福,过一种尽可能好的生活。但是,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又不能为所欲为,因为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时候,无权损害别人的幸福。人们必须“公正地”追求幸福。 生活的本意就是创造幸福,为生活之外的某种目的去生活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什么是幸福呢?作者的回答是:“幸福只是一种感受,就像冷热感觉一样,明确但不可能分析,关于幸福的问题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即什么生活方式是有意义的,因为有意义的生活必定引起幸福感。”真正的生活是基于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生活。自由意味着生活方式享有某种拒绝权和选择权。而人的创造性使生活成为可能,也使幸福成为可能。创造性的生活不仅在不断地开拓生活的领域,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自由。“构成幸福生活的种种因素只能是一个人所创造的永恒的意义性环境。所有幸福都来自创造性生活,重复性活动只是生存,而生存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无所谓幸福还是不幸。”“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生活简单到等于拥有生活。”生存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却不是为了生存。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没有创造性的自然过程,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可以预知的,而后者却是创造性的,是一种永远具有创造的可能性的生活。 “可能生活”的概念的提出,是因为生活本身是自成目的的,不可能有高于生活的目的,也不可能通过生活去超越生活。一切关于世界的理想,不但不是生活意义的根据,恰恰相反,理想世界正是来自生活本身。 什么是“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就是每个人作为“人”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可能生活当然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世界所允许的生活,但不等于现实生活。可能生活是理想性的。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是完美的,事实上,我们也不应该去追求那种完美无瑕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总是有缺憾的。但也总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加以改进的。我们永远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生活也罢,社会也罢,永远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对个人来说,也总会有某种程度的生活欠缺,无论我们在主观上是否感受到这一欠缺,幸福总是在客观上多多益善的。 幸福既不等于利益的获得,也不等于快乐。幸福对于生活来说,是更持久、更有魅力的生活目的。利益是有条件的、偶然的、不确定的企求。盲目地追求利益,并不能使生活成为有意义的或幸福的。一个财迷如果除了金钱别无所求,那么,他就是彻头彻尾的金钱的奴隶。他的生活无所谓意义,更无所谓幸福。这正是很多人所意识到的——欲望无穷,而满足也罢,不满足也罢,总有痛苦伴随着。而问题恰恰在于,人活着不只是要满足种种欲望,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人的意味去生活。这就是说,如果不追求做人的道德,幸福就无从谈起。 幸福也不等于快乐,快乐是消费性的,是短暂的。幸福是生活的持久的意义的获得,是一生追求的目的,而不是眼前的具体目标。某种具体的目标总是会有一种结局,幸福则是人之为人的追求。因此,幸福并不能理解为某时某处的某种乐趣,而是整个生活的整体效果。 每个人都需要幸福,但幸福这种纯属个体的不言自知的感觉,却又不可能在孤立的个人身上获得。每个人的幸福都需要他人的存在。这是因为幸福的获得方式是给予而不是索取,我们不能从别人那里索取到幸福,而只能在奉献和给予中获得幸福。 正因为幸福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去获得,需要在自由创造中获得,因而公正是生活的必需品。“公正(或称正义)措施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之间的冲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是为了保证每个人有条件创造幸福生活。”假如每个人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为所欲为,那么,社会就将陷入不幸的漩涡,幸福将无从谈起。“可能生活”——也即一个比目前的现实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活也就无从谈起。公正,从其积极的方面来说,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合理分配方式,而从其消极的方面来说,是一种惩罚方式。对具有人格尊严的人来说,相互之间的尊重就足以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生活空间。而对于那些丧失人格尊严、侵害他人生活,违背了生活的公正原则的人来说,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仁慈也许是一种美德但却不是伦理学的一个公理。”仁慈和暴力一样都是一种中性的行为方式,关键在于对什么人仁慈,对什么人使用暴力。夸张的“人道主义”者往往滥用“人权”的说法,殊不知那些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人格的人,已经不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人,而一种具有人的生理现象和生命形态的动物。对他们讲人权,正是对真正的人的污辱。 以上所述,是赵汀阳先生新著《论可能生活》的基本内容。当然,这里的介绍是挂一漏万的、尽量简化了的。赵汀阳先生的《论可能生活》,是一本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著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始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像有些书,好像专以引述别人的著作为己任。尽管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失去语境的对话,但比陷在别人的语境中走不出来要好得多。因为作者是站在现代伦理学研究的前沿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这就使其思想新颖而富有创见,能给人不少启示。作者自信“我将从行动而不是从规范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并且力求符合一般人的直观而不求与伦理学传统一致”。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理论立足点,使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同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赵汀阳先生的名著《论可能生活》出版不久我写的一篇读后感。这本著作已经出版很多年了。) 蔡智敏, 编审,原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