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一词是对推责诿过行为的形象比喻。当前,个别干部身处一定领导岗位,深谙权、责与风险共生之道,精研出一套“甩锅术”以规避责任。“甩锅术”的精要在于:在决策拍板、协调矛盾、处置危机等需要担当尽责的关键时刻,推脱责任、回避风险、转嫁危机,将请示汇报、沟通协调与工作布置异化为转移责任的工具。
一、卸责三法:“甩锅术”的行为特征
总的来看,“甩锅术”的基本操作依情境而变,大略可分为三类:
首先,决策时推卸责任甩锅。集体决策时紧盯“一把手”,时刻“随大流”,对潜在风险、矛盾选择性回避,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异化为揣摩上意的工具。需表态时只建言不献策:转述专家建议、群众意见、基层实情滴水不漏,利害分析精巧细微,但绝不提供清晰明确的个人意见。其次,协商时回避风险甩锅。跨部门协调时先设“隔离带”“缓冲区”,派下属充当“传话筒”探其他部门虚实,意见一致再出底牌。稍遇摩擦便“冷静搁置”,宁肯工作搁浅,绝不直面矛盾、承担协调之责。台前与兄弟部门一团和气,幕后隔空唱对台戏,出现问题则归咎于下属“传话失真”“表述失准”。第三,执行时转嫁危机甩锅。部署工作时“打哑谜”,涉及宏观层面时纠缠细枝末节,绝口不提方向,诱导下属“自治”;遇具体事项拍板时空谈原则、方向却不指路径,驱策下属“自致”;工作推进不畅或出现分歧时,用“怎么都行”“你们先看着办”等不置可否、模棱两可的话术,逼迫下属“自省”而“接锅”。
二、三重异化:“甩锅术”的本质与危害
“甩锅术”本质为何?首先,“甩锅”是典型的机会主义。风险预判与责任推脱的敏感度,伴随的是利益捕捉的精准度,在避险与询利之间,不仅是简单的随风俯仰,更是复杂的观风辨色。其次,“甩锅”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一切以仕途安全为最高信条,无论工作轻重缓急先切割责任,卸责避险转危机,为自己画好安全底线。第三,“甩锅”是顽固的形式主义。精密“甩锅术”的背后必然是工作作风的严重异化,担当尽责仅限于工作顺利开展之时,需要创新时作壁上观,遇到分歧或出现矛盾时隔岸观火。
放任“甩锅术”盛行的危害绝非“不失误”压倒“做成事”,其深层危机在于:一“甩”了之的背后是谋事不顶锅、干事不接锅、出事不背锅的精密计算,自保官职、仕途为工作之要,彻底碾压干事创业责任担当精神。如任由“甩锅术”盛行,将造成决策基础动摇、协同机制空转、组织效能低下的后果,最终侵蚀的是事业发展根基和公权威信。
三、双管齐下:“甩锅术”的根治路径
不难看出,钻研、精通“甩锅术”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和精力,如果将此用在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上,成就可想。根治“甩锅”痼疾,绝非易事,必须抓早抓小,双管齐下:一方面扎紧制度笼子,在工作规划与设计中消除模糊地带,在决策、协商、执行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归属,严防“只划道不指路”“只摘果不担责”的模糊表态、推诿塞责行为,让“甩锅”伎俩无处遁形。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地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教育,引导“甩锅干部”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拓宽政治格局,着力摒弃“三心二意”“半心半意”等各种“小九九”,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事业发展担当尽责,将请示汇报、沟通协调、工作布置与担当尽责紧密结合起来,早日从精于算计的“甩锅者”蜕变为勇于负责的“担当者”。(刘超)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2025-08-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