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将至,故乡的旧俗便浮上心头。在我们苏北乡下,自古有"摸秋"的习俗——立秋当夜,孩童们可趁着夜色"窃取"邻家瓜果。说是风俗,实则与偷盗无异,却因着时令的特殊,被乡人默许为一年一度的童趣。
记得儿时,离立秋还有三五日,我们几个顽童便如侦察兵般在庄子里游窜。张家地里的香瓜圆润,李家门前的梨子饱满,王宅院角的桃枝低垂......这些都被我们暗暗记下,只待秋夜动手。
立秋当日,暮色初临,庄子里的孩童们照例抱着芦席,挟着单被,三三两两聚到生产队的社场上。那是块平整的晒谷场,白日里晒着金黄的麦粒,入夜便成了我们的乐园。大家将芦席拼作大通铺,四周点燃麦瓤子,青烟袅袅中,蒲棒的火星明明灭灭,替我们驱赶蚊虫。上半夜照例是躲猫猫、扑流萤。庄里的草垛、磨坊、牛棚都是绝佳的藏身处,常有孩子蜷在稻草堆里酣然入梦,寻人的伙伴遍寻不着,也就各自散了。
有心摸秋的孩子假意酣睡,待更深夜静,便如地鼠般悄然起身。我们踮脚溜出社场,在月光下比划着白日踩好的路线:先去东头摘张叔家的香瓜,再绕到西边摸李婶门前的梨子。最要提防的是守夜的大人——家家都会卸下门板搭成凉床,悬着夏布蚊帐,像碉堡般镇守在果树下。年长的孩子最是老练,先要装作夜游经过,若闻帐中鼾声如雷,便打个手势;倘使帐内传来咳嗽,立刻扬声喊道:"看你往哪里躲!"农人劳累终日,下半夜多半沉睡,我们的"战果"往往颇丰。
翌日清晨,庄子里必定骂声四起。丢了瓜果的妇人跳着脚,从村头骂到村尾。我们这些"小贼"自然也免不了挨顿训斥,父母抄起扫帚疙瘩作势要打,却总在最后关头收了力道。如今想来,那时的"摸秋",半是风俗,半是饥馋。摸来的瓜果当场就掰开分食,清甜的汁水顺着下巴流淌,是童年最淋漓的滋味。
而今返乡,庄子静得出奇。不是周末,几乎见不到学龄孩童——稍有余力的人家都将孩子送进了城里学堂。即便留在乡镇的孩子,也早没了摸秋的兴致。超市里四季不断的鲜果,早冲淡了时令的诱惑。
摸秋的风俗,终究随着我们这代人的老去,成了记忆里的标本。只有立秋的月光依旧皎洁,照着那些空荡荡的门板床,再也照不见猫腰潜行的身影。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2025-08-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