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

向阳,出发

2025-08-06 11:10

作为此次“三下乡”摄制组的负责人赵芳敏,当我看着团队最后一箱设备装车返程时,心中满是感慨。14天的汗水与欢笑、挑战与收获,都凝结在镜头里——我们用镜头聚焦清远乌鬃鹅,创作系列推广视频,以“假如我是一只‘鹅’”等创新内容,打破时空限制,将乌鬃鹅的鲜美口感、传统养殖技艺及地域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视频累计播放量达6.8万+,这份成果不仅是我们团队的答卷,更是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见证。

一、最初的期待:从“使命”到“责任”

出发前,我深知这次三下乡的任务不简单:用影像为乌鬃鹅“代言”,为源潭镇的产业振兴助力。作为负责人,既要统筹全局,又要确保每个镜头都有温度。我曾担心团队经验不足,但动员会上队员们的热情让我坚定——这不是一次“走过场”的实践,而是用专业能力为乡村做点实事的机会,这份对家国的责任感,让我更迫切想用镜头讲好乡土故事。

二、十四天的足迹:在泥土中淬炼团队

(一)统筹与执行:镜头背后的“战场”

作为负责人,每一天都像一场“战斗”。每前一天晚上分配拍摄任务:一组去鹅场记录养殖实况,一组采访老党员及退伍军人;中午协调设备调度,处理突发故障;傍晚整理并复盘当天素材,调整次日计划。十四天的社会实践期间,酷热的天气并没有让我们退却,反而更有毅力去坚持。队员们的衣服湿了又干,但没人抱怨。正是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劲儿,让我们高效完成了11个自然村的调研及拍摄,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

(二)创意与突破:让乌鬃鹅“开口说话”

为让视频更生动,团队大胆策划“假如我是一只‘鹅’”系列。我们设计鹅的拟人视角,生动展示从孵化到成鹅的过程;在鹅场拍摄时,让养殖户本色出演,讲述养殖秘诀。让这些创意让视频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三)融入乡土:从“外来者”到“自家人”

拍摄不仅是按快门,更是与村民建立信任。我们帮农户赶鹅、挂村委会的树牌;与退伍军人促膝长谈,听他们讲述红色故事。支教时,孩子们用画笔传承非遗文化,我们将其融入视频结尾。村民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动:村委食堂阿姨塞给我们每日辛苦做的饭,一位大爷主动当“模特”演示传统饲养手法。这些互动让我明白,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镜头才能有灵魂。

三、收获与反思:影像的力量与成长的印记

(一)数据背后的价值

6.8万+的播放量,不仅是数字,更是改变的开始。视频让更多人认识了乌鬃鹅,意识到清远不仅有鸡还有鹅。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找我们直播带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用专业技能就能撬动乡村产业的一角。

(二)个人的蜕变

作为负责人,我学会了在压力下快速决策:比如临时调整任务,协调不同专业背景的队员高效合作。同时,我理解了“担当”的更多层次——它是扛起设备进村的责任,更是将乡村需求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四、前路展望:继续做乡村故事的“追光者”

归程中,鞋底的泥土已洗净,但心中播下的种子正在发芽。接下来,我们计划:

1. 深化传播: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出乌鬃鹅文化专题片,扩大影响力;

2.培养团队:培养我们团队以更专业的能力和角度去挖掘清远鹅的特别之处,持续关注更多特色产业;

3.推动落地:建议源潭镇开发“鹅文化体验游”,结合非遗、绿色资源打造文旅品牌。

这次三下乡让我坚信:青年的镜头可以照亮乡村的未来。作为摄制组负责人,我会带着这份从泥土中汲取的力量,继续用影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因为青春的意义,从来都在“实干”里,在“担当”中,在与土地深深的联结里。

【责编 李鹏】


耕耘军地题材 淬炼时代风骨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摸秋记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0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