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震山,字昭阳,中国当代美术家、国画山水名家,号海上漫仕,别署八极堂。1963年生于江苏兴化,后定居南京,1995年移居上海至今。早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后先后进修于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当代国画青绿山水代表性人物,其泼墨泼彩、青绿山水系列画风尤其是绢本青绿山水为当今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旁涉花鸟、人物、水彩、重彩、岩彩,擅诗文、书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彩云之南》 绢本 224×138cm
兴化古称昭阳,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自宋范仲淹在此建学宫施教化后,兴化的文风自此走向昌盛,涌出了文、武状元。明清之际,兴化出现了诸多文艺大家,如宗臣、禹之鼎、郑板桥、李鱓、刘熙载、莲溪、真然等等。又因兴化为千岛之乡,“”自古昭阳好避兵”,故为隐居避世之选,如施耐庵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水浒传》。可见兴化具有深厚的儒、释、道文化底蕴,这对兴化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利于后人决定人生高度以及增强文化选择中的果敢、自信。卲震山先生就是从这底蕴中走出来的一心追求艺道的当代画隐。
《春天的旋律》之二 纸本 96×90cm
邵震山,字昭阳、伯岳,一九六三年生。从其名、字及出生年份中,可以看出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文化坚守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他后来之所以能潜心于书画,是带有家庭文化基因的。
邵震山先生清楚地知道:国画艺术是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代名贤遗留下了许多不朽名迹,他们在不同时代,用了毕生精力,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艺学到手,再经过自身的艺术实践中运用加以发展丰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下去。这是我辈的责任,也是一生的事,必须潜心努力,不下苦功夫不行。”为此,一九九三年,三十岁的他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书法、篆刻,兼修国画,并定居南京。一九九五年,他移居上海,进入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专研山水、花鸟画。二〇〇五年,他隐居金陵紫金山麓“八极堂”潜心研究历代山水、花鸟名作。二〇一二年,他北上先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主研北派、近代山水画。
《春天的旋律》之三 纸本 96×90cm
显然,邵震山先生走的是与古为徒、与古为新的路径,这需要有极强的文化定力和“血战”精神。他自己便言:“画家当以古人为师,而后亦当以天地为师。以古人为师,专研画艺,穷研古贤之长,应广涉王维、杨升、王洽、董源、巨然、惠崇、‘二米’、范宽、郭熙、李唐、‘元四家’、沈周、文徴明、董宗伯、‘清四僧’、‘四王’、龚贤等,此所谓与古之诸家血战也。而后遍游名山大川,须去领略惊心动目之观,一味困坐斗室安能与古人抗衡。真能涉此而悟道,变通而得道,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邵震山先生所提之人皆为几百年一遇之大家,他愿与之血战,可见他的心之坚,他的立愿之高远,他想借此“直入如来地”。
《春天的旋律》之一 纸本 96×90cm
事实上,在早期以及紫金山麓“八极堂”隐居期间,卲震山先生通过与古贤对话交流的方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山水作品。如《青山隐隐水迢迢》《仙山幽居图》《秋山寻幽》《仿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作品入古又出新,而诸如《江山雪霁图》以及这几年的新作《心灵秘境》《瑞香拂云》《仙山翠谷》《寂静之声》《心源》无不显示邵震山先生在延续传统文脉,重视自然造化的同时,更走向了因心造境,顺势运心之地,可谓是境界曲折,神气充融。
《密林仙踪》 纸本 103×132cm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中国画中,色与墨是有矛盾的:重色会轻墨,重墨会轻色。早在唐朝,中国绘画中的色彩达到一个鼎盛后便逐渐趋于平淡,同时水墨的运用得以提升。如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也不讲色彩。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但这不意味着色彩的退出画坛。事实上,中国画一直重视色彩。清方熏言:“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活用则神彩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沈宗骞曾说:“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之气韵。”此中“泼”即是以饱含墨汁或色彩的笔墨来皴刷。到近现代,关于色彩更是发展出泼彩这一类别。张大千认为泼彩和泼墨同出一脉,是传统中国画的创新。
《仙居》 绢本 220×137cm
深谙此传统的邵震山先生将创作重心放在了泼彩上。在他看来,泼彩更容易表达出当下中国人的心境,更容易表达他所追求的道。他说“老子有句话说得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画好一幅山水画很不容易,应摒弃一切杂念,把心静下来,通过沉思和积淀,使每个线条,每次追染设色都在行云流水地运行,带着气感,随着灵感;与天地、与山河对话,与今人、与古人对话,与宇宙融为一体,把一切灵气都发端于笔墨用绘画语言表达画家心中的博爱与狂喜,抒发自己的情感。”为此,他尽可能在绢上创作,他宁愿在画面中隐藏他的书法篆刻功夫,尽可能少甚至不题跋,只以画面来传达其画境。殊不知,他书法以米芾为根基,走的“二王”帖学一路,笔法灵动且劲健。而他对于篆刻的理解和表现,被其师黄惇先生叹为“天才”
《云中漫步》之一 绢本 42×30cm
邵震山先生的泼彩画品格高逸,现代感强,画面文气,具有含蓄、抽象、意象之美,可谓是“真、淡、静”。所谓“真”,即是以身相许,以诚相待;所谓“淡”,即是游离于空间之外,超脱时间之际;所谓“静”,即是心安神宁,清净无物。如他的“问道黄山”系列作品既是对前贤的致敬,也是对自然的超脱,更是对自己道心的叩问。他的《空谷传声》《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寂静幽谷》《高卧太蒙云》《宇宙洪荒》,以及“空纳万境”系列作品是对宇宙、对太虚之道的追寻。而他的《梦回丝路》《丝路传说》《密林仙踪》《云水禅心》等作品中对于敦煌壁画元素的大胆运用,让人有梦回前朝的时空之感。但不管何种题材,在他的画中,常会有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感受,观者只能感叹“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自号青龙道人、海上漫士、紫金山樵的邵震山先生不为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所动,以画自隐,不求仕进,甘坐画坛冷板凳,坚守寂寞之道,但要知道,道隐无名,隐者有道。
(本文作者:李向阳 系《荣宝斋》期刊主编)
《瑞香山居》 绢本 208×126cm
《丝路传说》 纸本 170×219cm
仿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轴》之二 绢本 224×138cm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