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名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海名家 > 正文

名校名师 | 李佩红: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戏曲 守正创新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董玲 2024-05-16 22:50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

数字媒介时代,璀璨夺目的京剧艺术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通过技术和媒介的方式,超越时空连接经验和价值共享。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传统艺术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必将出现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守住国粹艺术的“青山绿水”

李佩红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工刀马旦、青衣,京剧程派艺术及关派刀马旦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得主,首批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第二届研究生班,代表剧目《文姬归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红鬃烈马》《春闺梦》《三娘教子》《龙凤呈祥》《玉堂春》等。创新剧目(程派)《穆桂英挂帅》《墙头马上》新概念电影《春闺梦》。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李佩红是一位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戏曲艺术家,她跨界探索数字产业,以“虚拟世界的新质生产力”完成“虚拟世界中的京剧”的重要创新,她主导的“李佩红戏曲科技团队”,开拓京剧艺术的推广手段,与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科技创新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企业展开积极合作,激发艺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能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元宇宙与戏剧“梦幻联动”让观众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数字+京剧”让海内外用户在线上就能轻松观赏和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李佩红戏曲艺术工作室与西顾科技团队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5G、8K、3D、VR京剧电影《穆桂英再挂帅》为全球观众创造了认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新路径。

她说,“京剧被称作‘国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弘扬传统京剧艺术,不仅是京剧人的责任,更是为建设多元文化的世界贡献力量。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京剧的创作和传播将出现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李佩红表示,她要守住国粹艺术的“青山绿水”,创造数字产业的“金山银山”。

李佩红饰演穆桂英

向虚拟世界要舞台、要观众

2023年11月16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向全世界发布的一篇报道引发了业界不小的震动:“李佩红《穆桂英再挂帅》火了”“虚拟世界中的京剧” “依托世界非遗、国粹魅力、虚拟创作、全球共享的创新成果引领新时代中国京剧破圈出海,向虚拟世界要舞台、要观众、要创新力量、要时代价值……”李佩红及其团队研发和转化的“虚拟世界中的京剧”被称为致力于助力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中国大IP”。

京剧《穆桂英挂帅》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根据同名豫剧移植改编的,曾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1959年在北京首演,继而成为梅派京剧表演艺术最经典的保留剧目之一。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李佩红在梅葆玖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以“尊程敬梅”之初心,将这出梅派经典尝试改编为程派《穆桂英挂帅》,并于当年10月在上海大剧院正式首演。

京剧电影《穆桂英再挂帅》开拓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走出去新路径

相隔十余年之后的2022年,这出戏以新编京剧《穆桂英再挂帅》为新的剧名,作为上海市戏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创作剧目、上海戏剧学院重大创作演出剧目,再次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并引发持续关注和好评,与此同时,李佩红戏曲艺术工作室与西顾科技团队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5G、8K、3D、VR京剧电影《穆桂英再挂帅》也录制完成,观众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显设备就能观看这部12K超高清采集的180度沉浸式戏曲影视作品,感受国粹京剧演出现场,零距离观看艺术家生动诠释大宋女将穆桂英霸气出征、大获全胜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令人惊艳的方式走进观众视野,被称为引领中国京剧进入“虚拟世界”的第一剧。

当艺术与科技碰撞,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李佩红说,“以前我的标签是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现在我要以数字为翼,助力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用数字科技拓展文化生产新空间。”李佩红说,从古至今,戏曲都是以舞台艺术的方式存在,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观众通过台上演员的声音和形体感受剧情和人物,演员也能在观众的鼓掌和喝彩中得到互动和激励,这种方式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融合已经到了日趋迫切的时候,有很多观众喜欢去剧场看一场精彩的演出,就像赴一场庄严的约会,这当然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是没有时间和条件的观众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我们都能邀请他们走入剧场吗?显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有人质疑,舞台艺术缺少了舞台岂不是少了参与感和仪式感?李佩红认为,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自己首先打消了这种顾虑和偏见。她说,数字技术的应用只会丰富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强舞台艺术的表现效果。比如创作人员可以利用“大屏幕+AR”技术构建出建模与实物交汇的“虚拟+现实”场景,可以全面地展现舞台艺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舞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观众能够始终紧跟剧中叙事和情境变化,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突破传统舞台边界,带给观众“剧中人”的情感体验,在感受现实和虚拟交织的过程中,领略舞台艺术魅力,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共鸣境界。

李佩红介绍说,以《穆桂英再挂帅》为例,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作用在舞台作品呈现方面,使舞台技术操作更加便捷,使舞台空间的视听表现力更加丰富,还可以激发舞美设计的艺术想象力。主创团队在创作阶段,就可以让数字技术成为创作工作的得力助手。以舞美布景设计为例,计算机设计软件可以很好模拟舞台空间情况,主创团队即使不在现场,也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模拟手段为舞台创作提供解决方案。

“有位外国友人对我说,京剧是她看到的最华丽、最精湛的舞台艺术,她对脸谱和演员的服装特别感兴趣,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每次走进戏院,只能远观,许多微妙的表情和演员的身段还没看清楚就已经过去了,真恨不得手里有一个遥控器和放大镜,这样就不会遗漏每一处的精彩了。现在她的这些遗憾都在我这部戏剧电影中得到弥补了。”在这部戏里,哪怕观众和演员远隔重洋,也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全景声效、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技术观看“穆桂英”精彩的演出,使舞台演出不再受限于传统舞台的物理空间,使得演出录像也能营造出令人沉浸的现场感,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出新空间。比如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5G云联机技术,自由视角超高清拍摄系统迭加智能插帧算法,快速生成更为平滑、连续、稳定的“时空流转”“精彩定格”的美妙瞬间。一系列硬核科技的充分应用为观众带来奇妙、震撼的视听感受。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探索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对话的新空间

传承经典是李佩红的情怀与热爱、责任与信念;利用“虚拟世界的新质生产力”完成“虚拟世界中的京剧”的重要创新,是李佩红戏曲科技团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前进方向。依托世界非遗、国粹魅力、虚拟创作、全球共享的中国价值,近日李佩红及其团队将成为苹果首批受邀单位,在(Apple Vision Pro)平台上架12K、3D京剧程派《穆桂英再挂帅》高清视频样片参与全球展示和体验。实现中国传统戏曲与美国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成功破圈走向世界,成为3D时代内容的“种子”和“内核”,以此创研国家文化产品,为解决国内硬需和国际急需的3D内容供给,为全球人民共享奉献了一份中国心意。

作为艺术与科技碰撞融合而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戏剧不仅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也将为舞台艺术创造出极具想象空间的发展前景。有专家评论,《穆桂英再挂帅》成功创造了“虚拟世界中的新质生产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融入世界的能力和决心,也为全球观众创造了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新路径。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以现代科技方式创造的“未来戏曲”向世界的一种展示和推广,也是现代科技在戏曲文化传播中应用的一次积极探索。

艺术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

李佩红虽然从事的是“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但是她的思想却很现代和超前,她经常对学生和同行说:“你们不要觉得咱们做戏曲的就要食古不化,所有跟现代沾边的就避之不及,唯恐自己不纯粹不传统了,不原汁原味了,其实越往前走,艺术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并不矛盾,更不存在对立。”回顾人类文明进程和历次科技革命可以发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催生出新的媒介形式和新的艺术形态。数字戏剧是艺术和科技融合的产物。“数字”是科技,“戏剧”是艺术,数字戏剧就是将数字科技引入戏剧艺术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如火如荼的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正在给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数字化变革

“以我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历来说,戏剧舞台一直都是在变的,而且是变得越来越好。”比如几十年前舞台幕布的开合是要依靠人力的,没有麦克风之前演员全靠肉嗓子,没有录音、没有录像,老艺术家们再精彩的演出也无法留存下来供后人观摩、学习、欣赏,而且很多艺术随着老艺术家的逝去也彻底失传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重大损失。后来,机械科技革命带来了吊杆、大幕、舞台装置的革新;电力科技革命带来了舞台灯光场景的营造;电子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舞台音响的变革,也带来了灯光控制、音响控制、机械控制等调控技术……现在如火如荼的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正在给舞台艺术带来新的数字化变革。

李佩红说,我们要感谢科技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并且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传统的舞台艺术不会在数字化进程中消失,而是会越过实体剧场的物理围墙,延展到更为广阔的数字空间。在虚实深度融合的数字时代,传统的舞台艺术仍将以其“在场”“共情”的特有属性,为观众提供饱含生命温度和人文情怀的审美体验。

李佩红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文武兼能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佩红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文武兼能,扮相凝重大方,饰演巾帼英雄,颇有大将风度,深受广大戏迷朋友的推崇和喜爱。她的演唱特点是在严格规范的程派韵味中,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景,既有程派含蓄低回、幽咽委婉、深沉跌宕的情韵,又不单纯追求音色的形似,而是以情带腔、以腔抒情,力求从探索人物的性格、心理、情绪的深层底蕴上,来体现程派演唱艺术的精髓。被誉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多年来潜心培养戏曲人才

2017年,正值事业黄金阶段的李佩红毅然舍弃钟爱的舞台投身教育,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院长。虽然远离了鲜花和掌声,但是她认为,为京剧艺术培养后继人才比个人在舞台上的光鲜更重要、更有意义。“我从没有认为在最好的年龄退居幕后有什么遗憾的,恰恰我觉得学生们应该拥有充满活力、有经验又能亲自为他们示范的老师,如果等我腿都抬不动的时候再去教学,无论对于我还是我的学生来说,都是遗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曾这样评价李佩红: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放弃了鲜花和掌声,走进学院,多年来潜心培养戏曲人才,为京剧事业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令人十分敬佩。

以培养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主要任务

李佩红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以培养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主要任务,2009年建院以来,学院努力探索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提升,取得了突出成果。近年来,学院根据培养拔尖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条件出发,从全国聘请著名艺术家、著名教师授课。名师亲授与专家的介入,带动了本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梯队建设卓有成效。许多教师荣获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全国艺术院校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交流展示活动最佳教师和优秀教师称号。学院客席教师、专家与本院的专职教师相结合,构成了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

带动青年人才的培养,促进戏曲教育教学

李佩红对于学校和学生有着深深的爱和期待,她常说,京剧艺术最注重的就是舞台实践,所以,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们提供上舞台的机会。“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2022年10月,上海戏剧学院新编京剧程派《穆桂英再挂帅》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李佩红领衔,与青年学子同台演出《穆桂英再挂帅》,以传、帮、带形式推新人。剧中是穆桂英以国家安危为重挂帅出征,剧外是程派京剧艺术薪火相传欣欣向荣。李佩红希望能通过名家带教、师生同台“传戏育人”,带动青年人才的培养,促进戏曲教育教学。

希望学生们坚定不移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程派京剧艺术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李佩红对艺术追求的严谨和认真

在排练过程中,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李佩红对艺术追求的严谨和认真,穆桂英的扮演者之一王致贤说,“戏中每一句念白、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是李院长一点一滴不断推敲打磨出来的。由于多日排练、说戏超负荷运转,李佩红老师声音已经嘶哑,但她还是不厌其烦,为我们做示范指导,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另一位穆桂英的扮演者李若溪第一次在上海大剧院看李佩红主演《穆桂英挂帅》时还是一位懵懂少年,没想到几年之后,她和自己的偶像一起站在上海大剧院舞台,成了新一代穆桂英。李若溪谈起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充满了感激,“李佩红老师经常说,‘要多给学生们机会,让她们上’,她就是我心中的穆桂英,是充满大爱、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英雄。”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2023届优秀毕业生汇报演出中,同学们对自己成为“虚拟数字戏曲”参与者无比自豪,并以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感恩学院,同时也激起学院本、硕学生创作热情,两首戏曲元素风格的流行歌曲《青春挂帅梦》《穆桂英》在校内外广泛流传。该成果还转换应用于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戏曲”大讲堂VR直播·教育实践探索中。

Nikk戴上苹果公司的VR眼镜,欣赏《穆桂英再挂帅》

2023年5月3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新编京剧程派《墙头马上续情缘》在嘉兴秀湖音乐厅精彩上演。作为2023南湖戏剧艺术节“1+10戏剧展”特邀展演剧目,该剧由李佩红领衔,与青年学子李若溪、浦树等师生同台演绎,真正体现了“师生同台续情缘,守正创新薪火传”。

该剧最早由李佩红2014年创排首演于天津,被誉为京剧新剧目创作中“守正创新”的成功典范。此剧表演难度很大,本次出演的学生主演、配演都展现出了上戏青年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体现学院的“一棵菜”精神。观众们热情互动,现场掌声不断。该剧无论从人物塑造,舞台呈现,还是唱念做表的火候把握上,均展现了以李佩红领衔的艺术家精湛的演技和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舞台新风貌。在艺术家“传帮带”下,学生敢于挑战新剧目,坚持守正创新的求艺精神。李佩红说,当时李若溪是学院大四即将毕业的优秀学生,陈东炜是近几年优秀毕业生,戏曲艺术就是要不断地“续情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承经典是李佩红的情怀与热爱、责任与信念

“从刀马旦到程派青衣,从舞台走到讲台,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培养、前辈们的谆谆教导、同侪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广大观众的喜爱与鼓励。”李佩红希望学生们坚定不移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牢记守正创新,为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而努力。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09期

作者:本刊记者  董 玲

责编:卡咪娜


柯桐枝花鸟画艺术赏析(二)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04

许泽亚:海防卫士有力,社区管家用心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8-29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