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鹰厦(1955年—),上海人,别号“里姚降人”,当代书法家、文化学者。自幼酷爱中国书画,师承著名书画家曾璞,深耕书法艺术五十余年,尤以小楷闻名。其作品融合晋唐法度与个人风格,代表作《老子道德经》《金刚经》《善见律》十米长卷被誉为“姚本三部曲”,被藏家广泛收藏。现为国家级书法协会会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致力于传统书法传承与创新。
社会职务
• 国家级协会:
•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
• 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社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书法)艺术研究员
• 教育机构
•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 中国孔子学院孔子美术馆客座教授
• 媒体与机构:
• 央视书画签约艺术家、《人民日报》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
• 文旅部评定“国家高级书法艺术传承师”
•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在册高级文学创作师
• 公益与文化推广:
• 励志片《青竹》电影艺术顾问
• 鲤鱼溪·九龙漈风景名胜区书画艺术产业发展联盟特聘书画家
从艺经历
1. 早年启蒙:幼年习书,临池数十年,奠定扎实笔墨功底。
2. 师承脉络:2005年拜入曾璞(《壬辰千字文帖》作者)门下,系统研习金石篆刻与书法源流。
3. 创作突破:
• 专注小楷,完成“姚本三部曲”十米长卷,被誉为“当代抄经典范”。
• 2023年书法作品《曾璞先生·布衣赋》入选中国文联“3D艺术空间”永久展。
4. 跨界成就:
• 2021年与孙晓云、叶培贵等名家合作出版《中国艺坛两大家》,获评“百年形象大使”。
• 登载美国《时代周刊》,作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载体。
技艺简介
• 书体专长:以小楷为核心,取法皇象、钟繇、“二王”、褚遂良等,笔法精严,形神兼备。
• 艺术特色:
• 守正出新:强调晋唐法度为根基,主张“无传统则无创新”,反对盲目变革。
• 文人风骨:作品融合哲学意境(如《道德经》抄本),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
• 理论贡献:
• 担任《中国书法大字典》新版编纂学术顾问,推动书法理论体系化。
• 提出“全民书法教育应重临摹、轻浮华”,倡导回归经典临习。
主要成果
• 奖项荣誉:
• 2018年全国翰墨杯诗书画大赛书法组金奖。
• 2021年入选“全国金鼎文化艺术名家榜”,获“入榜艺术家”称号。
• 2022年全国首届“大国风采”杯书画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 代表作品:
• 《姚本三部曲》:小楷十米长卷《老子道德经》《金刚经》《善见律》。
• 合作出版物:《中国艺坛两大家》《精湛艺术献给党》(与何家英、韩美林合著)。
• 社会影响:
•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创新者(首创全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流动车”)。
• 书法工作室获评“优秀书法艺术品创作示范基地”。
名人评价
“姚鹰厦小楷《道德经》抄本,笔墨技法娴熟无碍,字字谙哲学,句句播文化,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新经典。其作品既有盛世文人的洒脱,亦承载古今相续的文化使命。”
——孔子美术馆馆长江继良(2021年)
艺术理念
• 传承观:“丢弃传统求新,如无本之木,必引歧途。”
• 创新观:在扎实临摹基础上探索现代艺术性,倡导“以古为基,以心为源”。
• 公益使命:“弘扬中华文化,重拾文化自信,服务社会,为传承尽绵薄之力。”
姚鹰厦楷书作品赏析:“哪怕万千不如意,只要睡着就过去”
在中书协会员姚鹰厦先生笔下,一幅楷书作品“哪怕万千不如意,只要睡着就过去”宛如清泉,流淌出对生活的豁达哲思,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此作品在书法技艺上展现出姚鹰厦先生深厚的楷书功底。笔画规整而不失灵动,起笔、行笔与收笔之间,尽显法度与韵味。横画平稳坚实,似承载着生活的重重压力却依然坚毅;竖画挺拔刚劲,犹如在困境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结构上,字与字之间疏密得当,布局和谐,给人一种端庄稳重之感,恰似在生活的波澜中保持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从文字内容来看,“哪怕万千不如意,只要睡着就过去”传递出一种超脱豁达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与不如意,或事业受阻,或情感失意,或生活琐碎带来的烦恼。然而,姚先生以这样简洁而有力的话语告诉我们,不必被这些不如意长久地困扰。睡眠仿佛是生活的重启键,当我们在疲惫与烦恼中沉沉睡去,醒来时或许便能以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去面对一切。这是一种对生活压力的巧妙化解,是对心灵的一种自我疗愈。
这幅作品将书法艺术与人生哲理完美融合。它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我们驻足欣赏这幅作品时,既能领略到楷书的独特艺术魅力,又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它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豁达的心,学会在困境中自我调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每一个新的开始。
姚鹰厦先生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这幅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与领悟。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1-1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