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平利县的天书峡我早有耳闻。夏天,暑气蒸腾,仿佛整个城市被扣在一口巨大的蒸笼里。余是,心头便生了叛逃的念头。从江苏出发的时候就决意奔赴天书峡,去探访那传说中幽深清凉的天书峡。据说那里藏着神仙的墨迹,更有天然的凉气,是避暑的洞天福地。
从江苏南通自驾到湖北竹溪休整两天后,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一早,晨光熹微,车子便一头扎进了秦巴山区的浓绿里。山路蜿蜒,盘旋而上,仿佛一条翠色丝带,系向山的深处。周遭峰峦叠嶂,那绿意浓得仿佛要滴落下来,将人的眼睛都染得清凉。经过2小时左右的穿越,终于,抵达天书峡的入口,一如既往,下车在山门打卡的瞬间,一股清冽之气便扑面而来,裹挟着草木的鲜香,瞬间便咬住了皮肤,沁入肺腑——仿佛一脚踏进了巨大的天然冰窖,周身的燥热被这凉意一激,竟有些微微的颤栗。
在游客中心购好门票之后,门口的薰衣草肆意开放,把山川渲染得浪漫而又热烈。沿着栈道向谷中探去,如同步入了一部鸿篇巨制的自然天书。峡谷两侧,陡峭的崖壁高耸入云,亿万年的风刀水剑,在石壁上刻下了无数神秘的纹路与沟壑。它们纵横交错,恣意铺展,似狂放的草书,又似玄奥的符箓,这便是传说中的“天书岩”了。阳光被茂密的树冠筛过,只漏下几缕金线,跳跃在这些巨大的“文字”之上,光影浮动,仿佛有神灵的手指正在无声地翻阅着这天地间最古老的典籍。
谷底则全然是水的乐章。溪流清可见底,水底卵石上的纹理清晰得如同精心描绘。水流时而平缓,在低洼处汇成一泓泓碧潭,那水色绿得深邃,像一块块温润的翡翠沉在谷底;时而又遇陡坎,化作飞瀑奔泻而下,如白练垂空。最是那“飞虹瀑”,水势浩大,从高处扑向嶙峋的巨石,撞得粉身碎骨,激起漫天雪沫般的水雾。水雾弥漫,氤氲不散,阳光竟在迷蒙中悄悄拉出一道浅浅的虹桥,轻盈地悬在瀑前,为这幽谷添上几分仙气。水声轰隆,凉气逼人,伸出手去,飞溅的水珠便调皮地钻进袖口,沾湿衣襟,那沁骨的凉意,足以洗尽一切尘嚣。
溯溪而行,寻得一处开阔浅滩。溪水清澈冰凉,忍不住脱了鞋袜,赤足踏入水中。那凉意瞬间从脚底直冲头顶,激得人一哆嗦,随即便是通体舒泰。弯腰掬起一捧水,泼在脸上,清凉透心,暑热尽消。坐在溪边光滑的大石上,听水声潺潺,如鸣佩环,看光影在水波间荡漾,时光仿佛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变得格外悠长宁静。
天书峡的美,不但是峡谷里那层层叠叠的嶙峋怪石,在去天山峡的路上,一路上层峦叠嶂,绿意深浓,似乎仍在无声地召唤;与青山绿水耳语,宛如流动的梦幻。难怪这里被冠以“陕南九寨沟”美誉,美得名副其实——山的骨骼,水的魂魄,皆在此凝聚成一种至刚至柔的清凉境界。
当离开天书峡的时候,已是日暮时分,告别峡谷,沿着蜿蜒山路盘旋而上,我们便抵达了被密林环抱的平利县八仙镇。八仙镇如一枚温润的碧玉,悄然镶嵌在青山之间,安详幽雅。镇子的农家菜至今让人回味无穷,价廉物美在这里得到具象化的体验。待到夜幕四合,白日里温柔的风愈发清冽起来,犹如清泉在周身流淌,轻轻拂去白日的最后一点暑气。小镇的夜,幽静得可闻虫鸣与山风唱和,打开酒店的窗户望着对面的山岚,星空仿佛被山泉洗过,格外璀璨。山风如同丝绸般滑过皮肤,酷暑的7月中旬,竟还需盖一床薄被抵御这山野的凉意——八仙镇恰似一个被遗忘在喧嚣之外的清凉宝盒,其内里贮藏着夏夜最宜人的睡眠。我想这是一个被陕西人刻意珍藏的宝地。
天书峡的幽深与八仙镇的静谧,如天地阴阳般,共同织就了这一方避暑胜地。峡谷的奇崛是奔涌的凉意,镇子的温婉是沉淀的宁静;峡中跌宕是奔涌的凉意,镇上安卧则是沉淀的宁静。
原来盛夏的燥热并非无处可逃,只须于在秦巴山水之间寻觅——当你被天书峡的水色山光涤荡了烦热,再枕着八仙镇静夜里流淌的星河入梦,那扰人的暑气,便早被这陕南的清风与碧水,轻轻拂散于无形了。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2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