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 正文

回家的路:中国“安文化”哲学与中西方哲理的多维对话 即将出版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郭帆 2025-09-01 11:23

《回家的路——中国安文化哲学与中西方哲理的多维对话》一书将问世,作者安夫以三十万字的内容与中西方哲学、诗歌、影视、音乐展开时空对话,首次将中国安文化哲学的内核全方位剖析,与中西方哲理深度对接,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无疑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意义的思想突破,开启了人类对这一概念全面探索的崭新篇章。

一、历史意义

1. 填补思想空白:从历史角度看,“安”的概念虽广泛存在于人类文化与生活之中,但从未被如此系统、深入地挖掘并与中西方哲学体系关联研究。过往的哲学研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虽各自有丰富的思想成果,但在“安文化”与哲学融合对话方面存在明显缺失。本书通过多维对话的形式,将中国传统“安文化”与西方哲学中诸如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思考、实用主义对生活实践的关注等进行对比与融合,填补了这一思想领域的空白,为后世哲学研究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成为哲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里程碑 。

2. 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安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对生活、社会、宇宙的认知与期望。本书以现代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安文化”,不仅梳理了其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体系中的体现,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理念下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墨家“兼爱非攻”主张中对社会和平稳定的向往等传统内涵;更结合时代发展,将这些古老智慧与西方哲理相互映照,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让古老的“安文化”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共生 。

二、现实意义

1. 契合人性需求: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愈发凸显。“安文化”哲学所倡导的内心安宁、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安全等理念,深深契合了人性追求幸福、平静生活的本质需求。与西方哲学中部分强调个体竞争、自我实现至上的理念不同,本书所阐述的“安文化”哲学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注重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学习与践行“安文化”哲学,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焦虑与压力,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宁静,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人际关系,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

2. 为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从社会层面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社会矛盾冲突、安全隐患、道德滑坡等。“安文化”哲学强调的和谐秩序、道德约束、共同责任等观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借鉴中国传统“安文化”中对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重视,结合西方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与理念,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在社会矛盾调解中,运用“安文化”中倡导的包容、理解、互助精神,辅助西方的法律、制度手段,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安全、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

三、共建人类“安文化”意义

1. 推动中西哲学交流互鉴:回顾中西哲学交流的历史,虽有过思想碰撞,但多集中于某些特定领域或概念,缺乏像“安文化”这样全面且深入的交流对话。本书打破了这种局限,搭建起一座横跨中西哲学的桥梁。它促使西方哲学界开始关注中国“安文化”哲学中蕴含的对和谐、稳定、安全的独特理解,为西方哲学注入新的思考维度;同时也让中国哲学界在与西方哲理对话过程中,拓宽视野,学习西方哲学严谨的逻辑分析方法、对个体价值的重视等长处,进一步完善自身哲学体系,为未来中西哲学深度融合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2. 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冲突与误解等问题。《回家的路——中国“安文化”哲学与中西方哲理的多维对话》,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它以“安”为切入点,挖掘中西方文化在追求人类福祉、世界和平方面的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国际合作中,基于“安文化”哲学所倡导的和谐共生理念,各国能够超越文化差异,寻求共同利益,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安全应急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

作者简介:

郭帆,国学与红色文化学者,毛泽东国际日筹备组成员,中国“安文化”联合创始人。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