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 正文

立秋:秋意初萌时,晒秋色彩染千户,咬秋甘甜润心魂

2025-08-07 10:45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夏末秋初的精准刻度。当太阳行至黄经135度(2025年为8月7日),天地悄然开启由盛转敛的序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揪”释“秋”:“物于此而揪敛也”,道出万物自此步入成熟与收藏的自然律动。这个节气,是古人观测天时的智慧结晶,更是农耕文明与天地对话的深邃印记。

微信图片_2025-08-07_072125_924(1)

古人以细腻目光捕捉立秋的递变,凝练为三候真言:一候凉风至:东南风隐,北风初起,炎威虽在,凉意已潜行于晨昏;二候白露降:昼夜温差织就晶莹晨露,缀满草叶,宣告湿气上升、万物转衰;三候寒蝉鸣:夏蝉声稀,寒蝉幽鸣,生灵敏感回应着阴阳之气的流转。这三重物候,是自然书写的时令密码,更是古人安排农事的生态罗盘。当此之际,稻浪涌金、棉桃吐絮、玉米垂缨,大地迎来一年中最热烈的丰饶图景。

《月令十二集解》详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古人将节气编织进五色、五音、五味的宇宙网络,构建出宏阔的时空认知体系。《周礼·大司徒》更揭示其科学内核:“日至之影尺五寸为中,春分、秋分之影皆七寸五分。”通过圭表丈量日影,先贤精准锚定节气坐标。这种“以物观时”的生态智慧,在精密仪器主导的今天,依然闪烁着可持续农作的启示之光。

160e1397-0210-4724-a2d0-22b0913eed9c(1)

立秋时节,暑热未消而温差渐显,恰是黄淮平原稻穗灌浆、江南棉田采收、华北玉米定浆的关键期。古人“晒秋”“抢秋”的号子,化作今日联合收割机的轰鸣,效率飞跃的背后,节气始终是农事不语的导师。

立秋的民俗,是一场与自然的温情对话:晒秋:皖南赣北,辣椒的火红、玉米的金黄、南瓜的橙暖,在屋檐院场挥洒成流动的丰收油画,升华为国家级非遗的视觉史诗;咬秋:京津人家立秋日必切西瓜,一口清甜“咬住秋天”,既是驱暑纳凉的古老仪式,更是家人围坐的温情符号;润燥之道:梨的甘润、百合的清雅、莲子的绵软,顺应“秋收”之气,滋养身心,沉淀为“顺时而食”的东方生命哲学。

微信图片_2025-08-07_072131_819(1)

立秋的微凉,总在诗人笔尖凝成永恒:杜甫于乱世漂泊中写下“白发生头速,黄花入梦迟”(《立秋后题》),节气更迭映照生命苍茫;陆游隐居山阴,听“立秋已过三更雨,一洗炎蒸是此声”(《夜闻水车》),夜雨涤荡出超然心境;文徵明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立秋日》)开篇,承袭杜诗沉郁,融汇明人旷达。

2016年,“二十四节气”荣登人类非遗名录,标志着这份观照宇宙的生命智慧,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立秋不仅是一个时令刻度,更是一把解读中华文明的密钥。它串联起天文与农耕、诗情与烟火、古老仪式与现代生活。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让我们重拾这份“与四时合其序”的古老智慧——于晨风白露间感知万物脉动,在耕耘收获里书写属于当代的节气诗行。王天佑)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