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节日》 1978 年杨明义遍寻水乡发现周庄的第一幅作品
一
深秋的江南,金黄与深绿交织,风景与风情交错。去年彼时,在典型的江南水乡周庄,除了上面的共性格调外,还多出了格局。
这个小镇并不满足养在深闺、小桥流水,而是希望通过某些碰撞、某些创新、某些跨越,让更多可能出现在这里,并从这里向世界传播。这些“某些”又不能媚俗、不能迎合、不能盲从,毕竟这里是周庄,是江南第一水乡。
最终,还是艺术对上了周庄的密码。而解码的人正是周庄的老朋友:画家杨明义。
杨明义
去年10月29日,“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在古镇周庄拉开帷幕。小桥流水人家走进了近百位各界大咖。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甘愿跋山涉水、情愿百转千回。艺术,当仁不让。
这次的活动以“再回周庄”为主题,充分利用古镇沿线建筑、水巷空间的植入,以古戏台和源丰顺酒作坊为首尾呼应的时空节点,分三个空间创新呈现,是一场多层次、多维度、多时间线、多形式的“艺术与古镇”的“深情对话”:杨明义影像文献展、(凌听)声音的记忆博物馆、小镇艺术客厅。这是杨明义艺术展周庄项目的首次完整实践,是“世界艺术小镇”驶向彼岸途中的又一次先锋呈现,是现代与传统的一次碰撞,也是古镇与艺术的一首叙事诗,将周庄生动而具体的呈现。风格之鲜明、特征之多元、形式之新颖,当代传统兼容并蓄,向世界一展江南文化的建瓴之意。
一场艺术展,让古今碰撞迸发无限可能。周庄坐落的苏州昆山,人们熟知它是产业链群完备、创新动能强劲的现代科创之城,雄踞中国百强县之首。昆山的另一面,就是历久弥新的文化与传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昆山有底子、更有底气。周庄正是一个缩影。
当所有人沉浸于“再回周庄”其中,寻找和体验属于周庄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情绪价值,去发现关于周庄的触动、周庄的生动、周庄的灵动、周庄的感动。这就是周庄的故事,昆山的故事,苏州的故事,江南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临水人家》
《周庄春雨》
二
光阴荏苒,周庄宛如一颗明珠,从默默无闻蜕变为风采绝伦之地。这座古镇被赋予多项珍贵赞誉,它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跻身国家首批5A级景区的殿堂。坐落于苏州城的东南,周庄古镇交织在昆山、吴江和上海三地之间,四周被静静的水系环绕。宛如自水中崛起的城市,水街城市,如此绝妙的布局与风景成就了周庄。
周庄的美深深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前来,将这座古镇的风景点滴化为艺术之作。这些碎片化的艺术创作如拼图般完美嵌合,使周庄的形象愈加丰满、多彩、栩栩如生,以更多层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在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大舞台上,画家杨明义是艺术传承的重要使者。他以独到的笔墨和灵感,将周庄的景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化为了绝美的画卷。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他对周庄特殊的情感和珍视,仿佛周庄在他的画笔下变得更加珍贵和独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艺术之光中闪烁不已。
杨明义就出生在江苏苏州,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他是苏州水印木刻的领军人物,其后在绘画上继承发展了中国水墨画传统,开创了吴门绘画的现代新生面,创造了水墨水乡画的新体式,生动地表现江南水乡的浓郁韵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画风,具有留住乡愁和传承人文的重要属性,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江南景物的本身。他独特的个人画风深受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影响巨大。吴冠中称杨明义为“创新派中国画家”,黄永玉称赞他为“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
《周庄之晨》
《周庄人家》
《周庄雨》
《雨中双桥》
1978年,杨明义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并把周庄介绍给世人,被评论界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获得周庄荣誉镇民的称号。
那年,杨明义第一次从周庄写生归来后,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连夜创作刻制,并连续创作了水印版画《双桥秋雨》《水镇细雨》《小巷深处》《舟过石桥》《水乡的节日》等,都是以周庄为主题的作品。苏州文坛之主陆文夫老师看了这些作品后特别赞赏,用杨明义先生的水印版画《小巷深处》作为他文集中的重要插画,并把这幅作品一直悬挂在他书房之中,直到去世。这幅刻画周庄太平桥前的小巷画面,后来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画廊里作为重要的展品进行展览。那幅描绘周庄的水印版画《水镇细雨》,在中国美术馆于2022年春天举办的“能见大义”个展中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8年岁末,杨明义经过反复构思,把他从周庄带回来的写生素材结合苏州周边水乡古镇的典型景色,综合起来创作了“水乡节日”主题的中国画,画面宏大,刻画各种人物近三百人,被美术评论家称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在苏州、南京、北京展出,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后来,杨明义用从周庄得来的素材又创作了不少水墨画,这些作品2001年在香港展出,由吴冠中为画展题字“杨明义画周庄”,在香港引起轰动。2002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杨明义画集《水墨·水乡》,并在江苏美术馆举办画展,展出了许多以周庄为题材的作品。两年后,杨明义为黄永玉家乡凤凰古城新建的“玉氏山房美术馆”创作了《周庄烟雨图》,受到黄永玉赞誉。其后,杨明义创作了著名的《江南百桥图》,内有描绘周庄古桥景色的作品52幅,这也是杨明义的代表作品集之一。2008年,他再次以周庄为原型,创作了《水乡瑞雪夜》,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览,并获法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特别独立艺术家”大奖。2018年,杨明义荣膺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和文联颁发的最高终身艺术成就奖,两年后又收获法国巴黎艺术学院ESLAP学术委员会严格评选的终身艺术成就勋章殊荣。
可以说,杨明义在一次又一次“回”到周庄的创作旅程中,与这座古镇无法分割地交融在了一起,刻骨铭心。而周庄,也因为杨明义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得以重塑。
三
杨明义身材魁梧,步履矫健,乍一看不似人们心中江南男子的形象,但如果有和他喝杯茶的功夫,就很快能了知他既有大气高远的一面,更深蕴着某种细腻的情愫。这和他的画是暗合的:小桥流水中藏着胸中丘壑,江南绵软下透出气象万千。
画江南是一生的使命。这是杨明义对自己的一番总结。江南是杨明义创作的永久场景,杨明义故事的永恒背景,杨明义回望的永远风景。杨明义的乡愁是走出去又走回来,然后转身。这个转身之间,就是此时此刻的周庄。乡愁可能一直会有,即便仍然站立在出生之城。故乡更多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而是一种很难回去再看到的那时明月。幸运的是,杨明义通过画作,凝固了时光,记下了江南值得记住的年华。而周庄,就是这个使命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注脚,或者说是这幕以美之名义的大戏主角,也是杨明义人生旅途中循环多次的背景音乐。无论是细雨霏霏,还是雷电倾城,此间的诗与湿,都氤氲在纸墨之下舒展开来的轻重浓淡缓急,终成一种独特而经典的“明义江南”。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古戏台现场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古戏台现场
“再回周庄”凌听声音博物馆展览现场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现场“水之屋”装置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现场“和杨明义先生多聊一会儿”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览古戏台现场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现场
“再回周庄”杨明义艺术展览
杨明义著《周庄身世》全新出版,著名装帧设计师周晨设计
“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是一场有别于传统画展的呈现,在绘画艺术中点线面是构成的三元素,“艺术现场”以三点展区组成,在古镇中串联成一个面,这个面融入了影像、声音和带有未来感的艺术装置及展陈方式,而且也是将古镇中关于艺术很重要的部分建筑串了起来,古戏台(戏曲艺术)、曾经的酿酒作坊(生活艺术,传统酿造技艺)……
这场艺术展,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从设计施工到布展,克服太多困难倾力而为之,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古镇上三处可利用的老房子,改造成了三个不同形式的展馆,以“看周庄、听周庄、梦周庄”三个部分构成此次艺术展项目。
古戏台内,以影像和文献资料展出为主,集中梳理和展现杨明义先生几十年的创作中记录周庄、写生周庄,以及他与文化艺术界名人交友往来的文献资料和部分描绘江南水乡风物的绘画作品。这里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现场,讲述着杨明义与古镇在时光中的故事:每一次相逢,每一次创作,每一幅精彩画作的诞生……杨明义的画,是对周庄的倾诉。他曾深情地说,“对于周庄,我有着深深的感恩,因为她让我画出了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水乡……”
源丰顺,一座曾经的酒作坊,已因艺术而重生,成为一座极具未来感的开放式水乡陈展空间。走进空间,穿过“开放的盒子”感受“沉浸式影像”的视觉冲击力,再到“江南的客厅”与“杨明义先生多聊一会儿”,听他,将这跨越45年对周庄的情愫缓缓道来。“站在未来看过去”,一处炽热的艺术打卡地。未来美学风格与传统水乡建筑风格在此碰撞,形成一个文化展示空间、一个新媒体艺术空间和一个美术馆,展示着杨明义先生的绘画原作和江南水乡画作的数字影像。展陈设计充分考虑了作品与空间的互动效应,运用人工智能、互动投影等装置输出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生活声音等,充分调动起观众在不同层面的观感。
而在“凌听”声音的记忆博物馆,艺术家们在周庄采集日常生活的声音、自然的背景音、昆曲演员的演唱、杨明义与朋友们的对话、现代流行音乐的片段,形成一个关于周庄的声音记忆作品,让周庄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与当下和未来接轨。一部部关于在地的声音片段,“如水中的蜉蝣,那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生命”。这声音令人感动,是周庄水中的生命,也代表着一种鲜活的存在。
开幕式当天,群贤毕至。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美和艺术的感召,更是周庄古镇深入骨髓的江南文化,千百年来独特人文风貌、质朴风情的吸引力。水乡原乡,是无数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之源,吸引了杨明义、陈逸飞、吴冠中为代表的杰出画家,以及无以计数的各国丹青妙手;也吸引了给古镇带来新浪潮的青年艺术家和跨界者,让古镇走在传统与创新发展之路上,愈发迷人。
这次“再回周庄”的成功,为水乡古镇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当代表达,是对江南水乡风貌的艺术再现和创造性解读,值得写入周庄历史,乃至中国艺术史。
艺术,成为了周庄因地制宜的新质生产力。
(原文刊登于2024.4.1 2024年第7期)
【责编 李媛】
新华社2023-05-24
人民论坛网2024-11-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