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的故事,大禹是家喻户晓的治水大英雄。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在漳河流域,就到处流传着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水患的传说;在漳河沿岸村庄,更是处处建有大禹庙等遗迹。原来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据红旗渠渠首600米的侯壁断的上边侯壁村,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夏禹神祠”,一个是“回龙寺”。有意思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添了一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时有赓续,事有轮回。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定数。开凿红旗渠跟大禹治水一样,彪炳史册,震古烁今,都是治山治水,为民造福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这里我们对“夏禹神祠”、“回龙寺”暂且不说,先来说说漳河上游与此相距不远的奥治。提及奥治这个村名,无人不觉得古怪,既拗口,又生僻,像一个外国名字。其实不然,奥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它静静地坐落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全村412户,1300多口人。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四周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宛如世外桃源。奥治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历经了岁月的风雨洗礼和时代的变迁沧桑。奥治村的传统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古朴典雅,韵味悠长。那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结晶。走进村落,古老的四合院错落有致,房屋的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有的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故事。这些雕刻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村里的街道由青石铺就,岁月的痕迹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里,还是上党地区大禹治水的主要遗址地,广为流传着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动人传说。据史书记载,漳河流到奥治这个地方,由于山峦起伏,河道阻隔,河水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深渊,水深徘徊不前,常有水怪兴风作浪,周围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传说舜决定派部落首领鲧来漳河流域平顺境内负责治水,便在奥治村西的石山上挖石开沟,但鲧用了九年时间,大水还是无法排出,水患仍未解除。如今在奥治村的“错凿沟”就是鲧留下的遗址。随后,大禹接替父亲鲧的职责,继续负责治理洪水。面对滚滚漳河,大禹率领百姓挖渠、疏通河道,将洪水通过河道引向大海。《潞安府志》中记载“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德,就在村中修建了“禹王庙”和“禹王戏台”,还特意把村子叫做“奥治”,顾名思义就是:深奥徘徊的河水被大禹疏通得到治理的意思。大禹治水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毅力。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禹成功治理了漳河流域的水患,使得当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也被后人传诵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象征。而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愚公不畏艰难,决心移走挡住家门的大山,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太行儿女生生不息,永续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永恒动力。
从浊漳河顺流而下,到漳河十八断之一著名的侯壁断,千年古村侯壁村须仰视才见。侯壁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建筑风格。侯壁村拥有夏禹神祠和回龙寺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夏禹神祠,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建筑,展现了元代建筑风格,同时也有清代的重修痕迹。回龙寺其现存佛殿是金代建筑,展现了早期地方建筑的多样性和民间工匠的创造性。夏禹神祠和回龙寺均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文化和建筑方面的价值,侯壁村还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如煮祭等,这些活动是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历史人物魏征而形成的,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成为该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壁村不仅因其传统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还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这个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其成为一个值得探索和保护的地方。
走近夏禹神祠,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小道,开车上去,随着攀升急转,会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路的尽头已到掉头回去却是个天大的问题。通往夏禹神祠的路就像个宝葫芦,两边都是悬崖,人只能步行过去。夏禹神祠规模并不大,当地也叫它禹王庙。夏禹神祠,庄严肃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神祠的墙壁上绘有大禹治水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大禹带领民众与洪水搏斗的场景。每一幅壁画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治水时代。它象征着平安、幸福和丰收,承载着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崇高纪念和无限敬仰之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回龙寺就坐落在夏禹神祠的下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建筑特色。寺庙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和当地的建筑风格,独具魅力。寺内的殿堂雄伟壮观,佛像庄严肃穆。寺庙的屋檐高高翘起,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形图案,栩栩如生。佛殿内绘有清代工笔淡彩壁画50余平方米,正面以《西游记》为题材,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小小的侯壁村隐藏在太行山深处,被浊漳河缠绕,却拥有两处国保文物,真是令人称奇。
更令人称奇的是被称为新中国奇迹的红旗渠的源头,就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的浊漳河上。这是当年杨贵带领林县县委一班人选的“引漳入林”的引水点。历史就是这样充满敬畏和耐人寻味。杨贵一班人为了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栉风沐雨,不辞劳苦,考察浊漳河,寻求境外引水战略,在山西省平顺县不期而遇的除了一个一个遴选的引水点,还有沿漳河流域的世世代代人们建起的一座座大禹功德丰碑和美好故事。
叩问漳河,邂逅大禹,确定引水,碰撞火花。一趟漳河考察,龙宫探宝,天赐良机;一次西天取经,决胜千里,运筹帷幄。牵龙王上山,让漳河改道,“引漳入林”的宏伟蓝图由此描绘,“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雄心壮志和嘹亮号角正式吹响。
英雄的林县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异常艰苦的条件和重重艰难险阻,毫不退缩,毫无畏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披荆斩棘,绝壁凿渠,历经十年,终于建成了红旗渠这一举世闻名伟大的工程。著名作家蒋子龙著文感叹:“前后共有数十万民工上阵,他们推着小车,自带口粮、炊具、锹、镐、镢、铁锤、钢钎……浩浩荡荡地奔赴太行山。这是一项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他说这是人与大自然的肉搏,悲壮激烈,惊天地而泣鬼神。他们住山洞,睡石崖,每个人每天的口粮标准只有六两,几乎把山上所有能进口的东西全填进肚子里充饥,先后竟开凿了211个隧洞,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红旗渠人,真是拼了!这就是当代的愚公移山,这就是现代的大禹治水。
漳河,如一支金色的神箭,让神话与现实穿越;像一条绵长的红线,把古代和今天串联;似天降吉祥之花,在晋冀豫三省既生动地绽放,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漳河文化在奥治、侯壁等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红旗渠最美奋斗者的精神也在这里精彩延续。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我们应当借鉴这种精神,传承这种文化,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
【责编 丁鹏】
新华网2023-04-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