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引漳入林工程,漳河成为了林州的母亲河。源远流长的漳河,虽然没有黄河、长江那样雄伟壮阔,但她也绝非等闲之辈,其浩荡之风,其神圣之韵,不同凡响,震古烁今。她又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默默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孕育着我们生生不息的灵魂。从远古走来,站立云端俯视我们脚下的这条长河,那些动人心弦、震撼心灵的中国故事,就发生在漳河之上,就发生在红旗渠的源头。
然而,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在那神秘的源头,又有着怎样扣人心弦的传奇?她的流域发生了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是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还是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这些故事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红旗渠的引水点是怎么确定的?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抉择?为什么在有最佳水点辛安的情况下,却最终选择了看似相劣势的侯壁断?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考量和权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大局的权衡?
让我们跟随着赵建红老师的镜头,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揭开漳河那神秘的面纱。去探寻源头的秘密,去聆听古老的传说,去感受历史的厚重。这条挂在天上的河,与漳河血脉相连的红旗渠,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吗?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你我一起来。让我们携手并肩,将漳河的故事、红旗渠的精神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华民族的魅力与风采。
读完赵建红老师的文章,也正式拉开了他的《探寻文化根脉》系列报道:漳河与红旗渠的传奇与交响。
在华夏大地的广袤版图上,漳河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蜿蜒流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传奇。它发源于山西,穿越山川,润泽大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和文明。
漳河的故事,是一部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搏斗的壮丽史诗。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始,精卫填海的坚毅、共工撞不周山的壮烈、女娲补天的慈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在漳河的众多故事中,红旗渠的故事无疑是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曾经,林州大地饱受干旱之苦,水源匮乏成为了制约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难题。为了摆脱困境,勇敢的林州人民决定引漳入林,修建红旗渠。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到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林州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向大自然发起了挑战。他们腰系绳索,悬于峭壁之上,一锤一凿地开拓着希望的道路。
在选择红旗渠引水点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权衡。辛安,这个看似最佳的引水点,却因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的发展而被放弃。最终,侯壁断成为了历史的选择。尽管条件相对不利,但林州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林州人民的用水问题,更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林州人民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困境时的勇气和力量。
漳河奔腾不息,红旗渠精神永垂不朽。漳河的故事延续着千年的传承,红旗渠的故事则书写了当代的传奇。它们共同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如今,当我们站在红旗渠畔,望着那流淌的漳河水,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先辈们的敬仰和感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们传承漳河与红旗渠的精神,继续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让这传奇的交响在时代的浪潮中奏响永恒的旋律。
(邓阳评语)
《探寻文化根脉》系列之
漳河古韵:人与自然的千年博弈
作者:赵建红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有一条源远流长、承载着千年传奇与故事的河流——漳河。漳河虽然没有黄河、长江那样雄伟壮阔,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其浩荡之风,其神圣之韵,不同凡响,震古烁今。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它宛如一条灵动的绸带,蜿蜒流淌于山川之间,不仅孕育了两岸肥沃的土地,更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造就了独特而迷人的漳河文化。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层层树,重重山,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现代诗人阮章竞的长诗《漳河水》,唱出了漳河流经太行山云环雾罩、山重水复的风光。我国古代典籍《禹贡》早就记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予考察其义,乃清浊相揉者为漳。”漳河由清、浊两条漳河汇合而成。我们把目光首先投射到浊漳河。浊漳河有三个源头,就是南源、西源和北源。
南源又名潞水,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发鸠山。巍巍发鸠,三峰耸立,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主峰海拔1646米,危峰秀拔,势接云汉。这里山峦起伏,峰岭峻峭,恰似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不禁令人发出“太行深似海,波澜壮天地”的感叹。发端于发鸠山的浊漳河南源,不但是漳河、海河的正源,而且具有神圣的地位,无怪乎不少古老神话传说都发祥于此。相传,中华始祖之一炎帝就在上党盆地“尝百草,育五谷”,始兴稼穑,开创农耕文明。他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不幸遭遇溺亡。于是灵魂化作一只坚毅的精卫鸟,日复一日地从发鸠山衔石填海,誓要将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填平。这位女娃成了漳水之神,被人供奉于发鸠山漳河南源的灵湫庙中。“精卫填海”这个充满力量的神话故事,象征着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不屈与抗争,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永不言弃的信念。
即使是穿行于崇山峻岭中的清漳河流域,同样飘荡着神话传说的绚烂云朵。远古时期,共工撞不周山的传说令人心潮澎湃。这不周山,据说就是发鸠山。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天下霸权,共工在愤怒之下撞向不周山,致使天地失衡,引发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巨大灾难。天空倾斜,大地崩裂,星辰移位,江河泛滥,世间陷入了一片混乱。而创世女娲不忍目睹人类深陷苦难,毅然挺身而出,炼石补天,拯救了世间万物。她不辞辛劳地寻找五色石,用烈火将其熔炼,然后修补天空的漏洞。女娲补天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她始终未曾放弃。至今清漳河畔的河北涉县中皇山上,有一座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女娲补天的伟大义举,彰显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以及拯救苍生的慈悲情怀,让我们对天地的起源和运行有了最初的奇妙想象。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战胜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
《山海经.北山经》:“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浊漳河南源水出长子县,经长治县入长治市郊区,在此建有漳泽水库。水库跨长治郊区与屯留县界,出库后又流经潞城县、襄垣县,在襄垣县甘村与浊漳河西源水相汇。浊漳河西源,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村附近。清代吴琠《漳河源头》诗曰:“漳河源头何处寻?古碑残墅碧云深。一溪瀑翠清如醴,万里飞声势若骎。”他把浊漳源头从碧云深处流出的情境,写得声色并茂,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河出沁县,入襄垣县,在此建有后湾水库,并在甘村会南源水。北源亦称武乡水、县河、关河,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西河乡三县垴。水出榆社县,入武乡县,在两县交界处建有关河水库。后又进入襄垣县,在合河村与南源水汇合,形成浊漳河。
在辛安村峡口,浊漳河陡然东折,进入峡谷。从平顺县的湾里到下马,其间百余里,谷深峡长,山重水复,百回千转,腾跃起落,一路喧声。这里的浊漳河谷,自古就是冀豫两省进入山西省的交通孔道,也是一条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旅游风景线。山岭上春红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与河谷里潺潺山泉、滔滔河水的声音,给人以壮美的享受。近年来,河谷开辟了漂流旅游,十余公里的击水冲浪使人尽兴。这一带河谷古迹颇多,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四处:王曲村的天台庵,是我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中最具原貌的一座;实会村的大云院五代壁画弥足珍贵;石城村龙门寺,集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古建于一处,全国罕见;辛安村原起寺的唐殿宋塔精美绝伦。
林州红旗渠引的水就是浊漳水,渠首引水口就在河谷的东端。浊漳河出马塔关后,进入了河北省涉县与河南省林州市的交界处,这里的浊漳河又是冀豫两省的界河。浊漳河与清漳河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清漳河的源头有东源和西源两个。东源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与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清漳河的西源,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清漳河又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在黎城东北端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涉县。
五源汇漳水,呼啸出太行。漳河东经河北省磁县、临漳、魏县、大名等县,在馆陶县与大名县的交界处并入卫河。漳河在磁县建有岳城水库。漳河流经的县域,只有临漳带有“漳”字。受地形因素影响,历史时期上漳河上游河道相对稳定。而下游平原河道,由于沙多水猛,形成放荡不羁的豪横性格,善淤、善决、善陡,难怪有“小黄河”之称了。
可以肯定地说,漳河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区是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的热土,否则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神话传说都起源于这里呢。而漳河出山后的冲积平原,则是夏商周王朝之一商朝的建立者商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据文献记载和考古验证,先商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冀南豫北的漳河流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之商水,就是今天的漳水。可以肯定地说,作为洹水的兄弟河的漳水,其所流经的地方,都是王畿重地。
漳河让人如雷贯耳,始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语文课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和“引漳十二渠”的历史壮举。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西门豹来到邺地,发现漳河汹涌澎湃,泛滥成灾,如猛兽般无情地吞噬着当地百姓的家园和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经过暗访,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天灾人祸交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水患,必须打破迷信的枷锁,驱散笼罩在百姓心头的恐惧阴霾。于是,他果敢坚毅,以雷霆万钧之势,惩治了那些利用“河伯娶妇”的荒诞骗局坑害百姓的恶势力。他揭露了骗局的真相,让百姓们认清了恶势力的真面目,恢复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民众齐心协力开凿渠道,巧妙地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得邺地的农业生产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具体做法是,在漳河长约十二里的河床上,筑十二道拦水坝堰,又在漳河的右岸开凿了十二条引水渠道,并以“干支斗毛”等渠道为配套工程,织成灌溉水网。“西门豹引漳灌溉,以富魏之河套”,农田变得肥沃,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邺地从此成为魏国有名的富庶之地。引漳十二渠开我国多首制大型引水工程之先河,为后世的水利治理提供了无比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西门豹之后,引漳灌溉事业薪火相传,连绵不绝。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陵碣石有遗篇。”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建都于邺。这位乱世中的枭雄,与邺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雄才大略统治之下,邺城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枢纽。曹操在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三台,其中铜雀台最为著名。每当有重大决策需要制定,曹操便会召集文臣武将在铜雀台商议,众人各抒己见,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文化领域,众多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汇聚于此,他们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安文学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建安七子等文人在这里吟诗作赋,相互切磋,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此外还有历史上最著名的决定大秦王朝生死的大决战“巨鹿之战”,据《史记》记载也在漳河两岸展开。项羽大军救巨鹿时所渡之河不是黄河,而是漳河。破釜沉舟,这一激荡人心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漳河上。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强大的秦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面对秦军的铁蹄铮铮,项羽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下令砸破锅灶,凿沉船只,断绝了士兵们的退路。在这种背水一战、生死攸关的绝境之中,楚军士兵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斗志被瞬间点燃,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们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败了秦军。这一战役的经过充满了惊险与刺激,展现了项羽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绝的决策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在漳河上引漳灌溉达到高潮。目前漳河流域在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6个。其中河南省有漳南灌区、红旗渠灌区、跃进渠灌区;河北省有民有灌区、大跃峰灌区、小跃峰灌区,为漳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其中举世闻名的大型引水工程红旗渠,被称之为“人工天河”,是现代水利发展之壮举。在长期与水旱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漳河流域积淀了大量的治水实践,也孕育了丰厚的灌溉文化。悠悠漳河水,不仅生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时也义无反顾地造福了沿途百姓。
漳河文化,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蕴含着深邃丰富的内涵和源远流长的意义。它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不懈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和无畏勇气,传承了千年的灿烂文明与伟大精神。漳河文化也是人类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生动体现,它反映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文化滋养和历史借鉴。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漳河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我们应当以开放的胸怀,分享漳河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丁鹏】
新华网2023-04-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1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