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核上的“齐派艺术”
洪和文
小小的杏核,承载着童年的许多欢乐,常常怀念几十年前的鲁西北老家,在炎热的夏天,几个小伙伴经常于树荫下玩一种“砸杏核”的游戏,当年的嬉闹和欢笑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这样的游戏既简单又有趣,较之现在手机、电脑的虚幻世界,更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红杏枝头春意闹”,由玩杏核又喜欢上了杏树,小时候放学后拔草,常于田头边、杂草中不经意间就现出一棵夺人眼目的杏树苗,似天外飞仙,挺拔秀美般长着。提及杏树,许多人未必知道,这种朴实又自带一种仙气的树木,原产自新疆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 现在大江南北都有杏树的踪迹,可见其适应能力之强与传播能力之广。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围绕杏树还生发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教学相长,传为美谈,后人便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再如,东汉末年的医学家董奉,被尊称为“杏林始祖”,《神仙传》记载:董奉为人治病,不取钱物,“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后来,人们便沿用“杏林”这一典故代指医术或仙术,“杏林”一词也成为我国中医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先生与杏树也有着许多不解之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好友“中国现代美术第一人”陈师曾先生的帮助下,白石先生精选了包括杏花题材在内的绘画作品远赴日本举办展览,大获成功,对此,身在国内的齐先生欣喜的写道:“陈师曾壬戌春往日本,代余卖杏花等画,每幅百金”,这个价格比当时国内的润金高出了许多。
传神的刻画,源自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细致观察,白石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白石铺杏子坞畔,那是一片绵延数里的杏树林,每到初春花开,灿若云霞,香满枝头。先生青少年时期的足迹与时光,就融入在这片乡野气十足的杏树林中,在一首“杏花”诗中,白石先生曾这样动情的写道: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为今已作听铃翁。”这散发着浓浓乡土味道的吟唱,一如先生的绘画,引发起人们由衷的赞叹与强烈的共鸣。白石先生还有一别号“杏子坞老民”,那更是深埋于心底的故土乡愁和情感寄托。
“杏花春雨”是描写春天最常见的词句,杏花也早已成为中国最美的文化符号之一,那么,小小的杏核也能够美起来吗?近日,尝试着在杏核上勾勒出几幅花鸟鱼虫,竟也怡然自得、一发而不可收。古有怀素蕉叶学书,今人未尝不可杏核作画,艺术的创作往往就是源于一个简单的开始,而艺术的享受首先是自娱自乐,然后才可能“自娱他乐”。大胆的尝试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愿这小小杏核上的丹青水墨能够给热爱齐派艺术的朋友们带来新的体验和启发。
(作者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原馆长)
【责编 丁鹏】
新华网2023-04-1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1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