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郑小珊先生的花鸟画艺术
郑小珊
1958年生于扬州,1978年入扬州国画院。199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曾任扬州国画院创作室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中国画大展和省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多次被中国国家画院邀请,参加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
这是一幅元人诗意图:冬荷的残枝如屈铁般伸出水面,一只寒禽,安静、明丽。秋去冬来,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萧瑟之中,但由于色彩的运用,又让人感到那么温暖、明快。这便是中国画写意的神奇之处,它让寒冬的霜冷变成了诗意的歌唱,深秋的岑寂变成了温馨的慰藉。
《夕阳映秋水》
这幅画的名字叫《夕阳映秋水》,作者是扬州著名花鸟画家郑小珊先生。我以为,从这一幅画面诗意的营造,正可一探小珊先生花鸟画艺术的精神世界。
写意花鸟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品类,自宋元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历代佳作妙构,美不胜收。花鸟画家们在万千变化的花鸟世界里,发现了美,也反照到自身。因此,“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李方膺《梅花》诗句),画家们不断讴歌的花鸟世界,正是人们诗心的寄托,情思的反映。
对于绘画写意,文艺理论一贯强调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而我觉得,一幅优秀的美术创作,更应该尽量让画面说话。所谓“写意”,并不是简单地在画面上题一首诗便是诗意。真正的诗是“心源”与“造化”不期而遇的产物。有些画作虽无题诗却诗意盎然,有些画作虽题诗满纸却索然无味。小珊先生的花鸟画无论题诗与否,大多饶具诗情,意趣洋溢。因此我认为,濡墨运笔之前,立意已在象外。这个时候,他的气质也许更接近诗人。
小珊先生1978年入扬州国画院,是典型的学院派画家。他曾任扬州国画院创作室主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屡获奖项,名满艺坛。我认识小珊先生多年,倾交如盖,却各自忙碌。偶有所谈,又相契甚深。儒雅的修养,诗人的气质,正是小珊先生这么多年给我最深的印象。
《梦里荷香》
我始终认为,一位优秀的画家最终是要通过学养来超越形式层面的。当然,这个“学养”的概念是广义的。绘画本身也是一种学养。画家是在画面上做视觉规律研究,他们的学养集中在美学法则方面。不管哪一门类的画家都需要这个学养,这是画家的本分与资质。但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仅有这个资质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其他的学问作支撑,才能充实中国画的创作内涵。宋人邓椿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之极也”。一语道破中国画之三昧——画必有文化之修养。
小珊先生不仅是视觉美术的学问家,更是一位读通画史、画论又勤于思考的理论学者。早年间,我读他的《绘事感悟》,真知洞明,字字珠玑。再读他的《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便知道他的花鸟画味正气足,卓然不群,源头活水,其来有自。
小珊先生在古典诗词、文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涉猎和浓厚的兴趣。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获知于印沧老人李圣和,又受到国画名家王板哉赏识。这些先生都是饱学硕儒,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而他自己,勤奋向艺,不忘修文,一路走来,得心应手。特别是近年,小珊先生似乎越来越钟情于格律,游心物外,意接千古,每每寄情于诗。
《一树红芳已化云》
于是我们看到,小珊先生的花鸟世界是丰富变化的。他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发现并捕捉着自然与生活中的优美境象。他的观察是细腻的、充满爱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早期的作品,如《觅香》《鸣秋》《雪落无声》,近期的创作《花影随风》《风过荷塘》,无不是诗情画意相合一的佳作。
在小珊先生的画室里,我们还经常欣赏到他的行草书法,清新秀雅,一如其人。他曾经与我谈到,书法在中国画里对于线条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重视书法的练习。
广博的学养、精深的见识、细腻的诗情,积累成小珊先生超越他人的“文”。这种资质无疑是成就他作为一名画家的必备基础,也为他多年来的绘画上继承创新、诗画互生提供了如鱼得水的条件。
在继承传统文人写意画方面,小珊老师正是与陈淳、徐渭、石涛、八怪、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是一脉相通的。他的画面学问来自于他的画外修养,他的画外修养又升华了他的画面学问,这是所有学者型画家的共通性。
《霜飞秋叶红》
小珊先生在扬州以画荷而知著。从我见过的这类荷花作品,无不流露着幽雅的情致、净化的心韵,不难品赏到画家那种“心气和平、能应万物”的冲融心态,可以说,小珊先生是一位有见地的学者,有修养的文人,其次,他才是一位有造诣的画家。
清代画论家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淡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安可少哉?”
结合小珊先生的花鸟画,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唐岱的这段话,一名画家的上下千古之思,即是其“立身画外”的学问修养与见识。一个画家丰富多元的才情,是使作品皆成天趣的源头。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一切正是天趣所从来。我觉得,小珊先生取得的成功,如果有秘诀的话,那便是他的“立身画外”了。
(2023年第03-04期)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0-17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2-27
中国网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