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建明:游心载道 石趣藏真 匠心之品 大家之风

2022-11-17 12:25 作者:陈志颖 邓丽君 张浩歆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欧阳建明寿山石雕《米芾拜石》赏析

 

欧阳建明

1984年出生于福建,福建企业艺术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青年雕刻家。欧阳建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陈益晶和巴林石矿第八任矿长张志强。欧阳建明创作的寿山石雕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大型展览会中参展并获奖,多部作品被收藏。国际收藏家联合会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紫光阁名人书画院院长、著名书法家王文祥在中南海为欧阳建明题写《天工人巧日争新》。

欧阳建明为《白宫总统肖像印谱》提供整套印石,曾在联合国工作的刘超少将对此为其题写《金石世家》。欧阳建明创作的佛像、观音、寿星等寿山石雕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和宗教人士喜爱。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怡学法师在什刹海为其题写《境由心生》。

欧阳建明相关寿山石雕的文脉传承情况被多家媒体报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蔡白玉为其撰写的《从青年雕刻家欧阳建明的作品看寿山石雕的文脉传承》一文,发表在国家公开出版发行的省级社科综合类期刊《名汇》2021年8期。《艺术品鉴》在2021年12期刊载了《欧阳建明作品赏析》。


 天真平淡  不装巧趣

——恃才傲物之雅士米芾

 提到米芾,人们会联想到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初名黻,字符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元佑六年(1091)起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樊,后定居江苏镇江。宋徽宗赵佶召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据《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后来有心之人大做文章,米芾因此被罢官。但米芾淡泊名利并不在意,以此怪石为原型,画作《拜石图》,米芾拜石的故事深受历代画家喜爱,成为广为流传的历史作品创作题材。“米芾拜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鼎盛局面。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陈洪绶钟爱画米芾,对米芾的为人个性十分敬重,一生画多幅米芾拜石图,其中一幅立轴115×47.3cm《米颠拜石图》在嘉德2010秋拍中以1176万元价格成交。

米芾的造诣主要体现于书法、绘画与收藏砚石三个方面。米芾书法以行草见长,行草书博取前人之长,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刷字”书风盛行不衰。米芾绘画以繁密的墨点堆叠成山峰,表现云雨中山峦的浑厚润泽,效果独特,前无古人,画史称“米点山水”,推为文人山水画的开山巨擘。米芾对中华古典赏石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通过长期的赏石实践,以一个艺术家独到的审美体验,先后成就了一部《砚史》和言简意赅的“相石四法”。《砚史》虽逾千年,对后人研究、认识文房古砚的材质、形制、纹饰乃至制砚工艺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四库全书提要》曾给予很高评价。米芾“相石四法”之“瘦、皱、漏、透”,在中华赏石文化史上的理论地位也极其重要,引领了一股“回归古典,感恩本真”的赏石审美理论潮流,米芾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赏石大家。同时,米芾也是一个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有着“天真平淡”,“不装巧趣”,追求自然之美的艺术风格。

寿山石雕  米芾拜石

——独具匠心赋予新生命

青年雕刻家欧阳建明根据米芾钟爱的“相石四法”,取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多幅米芾拜石图中之文化精髓,选取特别稀少且质地顶级的五彩芙蓉石创作了寿山石雕刻作品《米芾拜石》。芙蓉石因其雍容华贵,细腻脂润,清朝乾隆皇帝将田黄石章与芙蓉石章一起作为下达诏谕的凭信,田黄石被誉为“石王”,芙蓉石被誉为“石后”。

欧阳建明从小出生寿山石雕家庭,并先后拜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陈益晶等为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阳建明的奶奶陈畏治就一直从事寿山石薄意技法雕刻,是当地知名的薄意雕刻师。而爷爷又是寿山石矿坑上的石匠,一辈子从事采石、相石、选石、琢石等工作,欧阳建明的父亲自小就跟随父母学习相石、选石以及雕刻,早年与雕刻大师王祖光、陈益晶等为石雕界好友,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雕师。奶奶、父亲和师傅们所授寿山石雕刻知识和技法都牢牢地印刻在了欧阳建明的脑海里。欧阳建明在创作《米芾拜石》过程中,博采石雕技艺传授之所长,赋予了寿山石石雕作品《米芾拜石》新的艺术生命。

《米芾拜石》正面图

《米芾拜石》作品中的人物米芾,他在嶒崚玲珑不可名状的奇石面前,头戴乌帽,身着官袍,手持长笏,神色端庄,摆好香炉,俯身前倾,虔诚叩拜的神情,增添了静穆肃然的气氛,生动和严肃的表现出米芾折腰作揖拜石的痴心形象,一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脱俗气质油然而生。

《米芾拜石》作品中的怪石,是米芾最喜欢的一种。它外形轮廓棱角毕现,刚硬修长,中躯坚挺,不肿不疲,骨气显然。侧重于石体外部轮廓的整体变化,给人清奇古怪,风骨嶙峋之感。石之表面起伏跌荡,纡回峭折,阴阳正背,石肤富于变化,又有皱的苍桑。加上石体玲珑多孔,左右上下宛转通透,布局自然,有路可循,内部变化多端。米芾十分崇尚自然随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一个情绪型和艺术气质极强的艺术家。不蹈前人轨辙,自居风范,这在他的作品中顽强地得以表现。其书法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以浑厚功底作前提,而出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这与石性及他品石的理念可谓是一脉相承。

《米芾拜石》作品中的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芭蕉喜欢倚靠着怪石生长而出,怪石也引导着芭蕉随其身形生长。芭蕉寓意“潇洒超脱”,这与米芾放浪不羁的性格遥相呼应;芭蕉寓意“来清去白”,体现米芾为官清廉,执着艺术;芭蕉寓意“品质坚韧”,怪石之上盛开的芭蕉同怪石之景平分秋色,怪石与芭蕉共存,这是大自然执笔的写实图,唐宋文人多喜欢借芭蕉抒发家国情怀。

《米芾拜石》细节透视图

《米芾拜石》作品以米芾、芭蕉和奇石为主体,从整体工艺技法上看,在米芾、芭蕉等俏色的利用上独具匠心,尤其是米芾的头部和面部的俏色,显得雕工特别精湛,不论是人物还是奇石都活灵活现。从细节之处看,更见欧阳建明的天工与匠心,米芾脚下的大地,利用红色紫砂俏色过渡进行了细致的巧雕,大地上的树叶脉络清晰、错落纷繁,洋洋洒洒;利用大地与奇石之间的淡黄色俏色过渡,九朵雏菊屹立绽放。晋朝陶渊明爱菊成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后世文人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芳熏百草,色艳群方”。香炉长烟袅袅,缭绕盘旋,与奇石浑然融为一体。细节上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内容和寓意更加饱满,到处充盈着生命的痕迹。这种花与叶的雕刻,既展示了寿山石多种雕刻技法,也寓意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欧阳建明利用颜色的过渡,从芭蕉、到米芾的衣服、到脚踩的大地、树叶、菊花、再到香炉,与奇石浑然一体,自然大方。细细品味,从外形到内在,极富变化的矛盾冲突又有着统一和谐,体现了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独特审美观,这也迎合了当时以米芾为代表的士大夫们为人处事的心态,他们陶醉其间,钟爱奇石,修身养性,洒脱自然。

拳拳一掌  盈盈一尺

——匠人用心传承和保护

宋代是中国赏石文化活动发展比较活跃的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宋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心态上的幽静收敛、温文儒雅;行为上的沉稳庄重、含而不露;文化形式则侧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抒怀;审美情趣则热衷于幽径庭深、异草奇石的感悟,使中国文化艺术继唐朝之后又形成了一个巅峰,并对赏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宋徽宗赵佶、文豪苏东坡、书法家米芾等赏石大家,而且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是有影响的收藏、鉴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一时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商人学子都争相仿效。朝野上下,全国各地都把搜求奇石、鉴赏奇石作为国人的时尚。赏石作为一种文化在这个时期也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了以杜绾《云林石谱》为代表的赏石理论著作;形成了以米芾提出的“瘦、漏、皱、透”为标准的赏石审美理论。“米芾拜石”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鼎盛局面。

史传中的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这一切与他的生活环境、家庭出身是分不开的。米芾的母亲曾经为英宗高皇后接生过,而米芾也是因这层关系走上仕途,这一点也成了他人生当中的阴影,因为朝中大臣经常拿这一点取笑他。人在遭到嘲笑和奚落时通常有两种反应,一是直接反击,另一种是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来掩盖内心的尴尬和无奈。对于米芾来说,直接反击不大可能,因为别人说的都是实情。所以米芾只能用另一种方式来掩盖他的尴尬,同时也表达他内心中的忿忿不平。因此他的“颠”多半是为了同世俗抗争。世人皆知米芾颠狂,但却少有人探究米芾是生性如此,还是假借颠狂而有所求。米芾真率与矫饰、狂傲和谦卑、坦诚和隐藏、狡猾与真诚,体现的都是两方对立的性格,所以世称“米颠”。米芾拜石其实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大智慧。米芾以天然石头为欣赏对象,肯定天公造物的神秀,便是对自然秩序的遵从与敬重。

米芾始终保持以天地为敬的谦卑之心,追寻的是古人最高智慧。米芾赋予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领略自然,便是发现自己。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米芾来说,吸收天地之灵气的原始怪石是万物精华,是含有精神力量的极美之物。怪石的存在,是提醒人们在自然界中的卑微地位,对自然万物要有谦卑敬畏之心。在文人看来,拳拳一掌、盈盈一尺的石头,是一个大千宇宙,孕育着古人无尽的智慧。中国人做一切学问都与生命、存在有关,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不是怪诞,而是富于哲学智慧。这些石孔的大小与通向不同,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有限的物体中不断变化的无限世界,可谓“世界中的世界”。

游心载道,石趣藏真,是欧阳建明的匠心追求。欧阳建明作为青年雕刻家代表,他创作的以历史、时代为主题的寿山石雕刻作品,展示的是对寿山石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我们党有着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走向更好未来的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必将引领越来越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匠人们加入到保护和传承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里。让寿山石开口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铸就文化辉煌。


文化自信  礼赞盛世

——学习二十大报告有感

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陈志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寿山石文化和石雕艺术历经千年而日盛,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文化瑰宝。寿山石质地细腻柔美,纹理多姿,色泽万千,有“国色天资”之精妙,素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的美誉,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收藏寿山石雕。雕刻艺术,是一块顽石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时代价值观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寿山石雕作为彰显国家现代审美品质的文化载体,在提升、弘扬、传承中国寿山石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方面,还有很多文章要做。我们青年一代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来抒写新的时代文化篇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历史与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富有创新、展现时代精神风韵的好作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2年第21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