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江海清:以笔墨铸魂,以诗心照世的当代文化大家

2025-07-30 15:19

江海清,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出生于厦门同安,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银奖获得者。书法毛笔硬笔兼具,且“食古而化,集众妍归我,自成一脉 ”,被人民网、人民日 报海外网、中华网、CCTV、新华在线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 中国网、雅昌艺术网、中国收藏网、藏艺网、中国书画报、《艺术家》杂志、《东 南收藏》杂志、人民日报《人民美术》杂志等数十家国家级专业主流媒体报道, 被誉为“当代江南才俊 ”、“诗书双馨,堪称压倒元白之才 ”、“书坛诗界巨擘, 当代文化名人 ”。书法作品以清逸超群、自然妍美、飘逸洒脱、雅俗共赏而著称。

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 大众文化学会名人书画艺术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工委 委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会员,孔子美术馆签约艺术家、孔子奖章组 委会艺术研究员、中央新影中学生美育视界栏目特邀评委导师、环球旅游频道《美 丽中国》栏目特邀导师。

他独创的《银郎 24 课时汉字规范字快速练字法》,改变了传统习字需临、 摹,且费时费力费财的做法,仅用24 个课时,就让大多数人能轻松写出一手工 整好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改变了千百年来想学好字需临碑、帖的做法,为 汉字书写做出突破性、革命性的贡献。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登记认证。被清华大学 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评价为:“他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开拓出高铁通道,借古 开今,亘古未有!江海清在启发众人智慧的时候,也得享大师声誉!德艺双馨,真实 不虚! ”。

而他创作的古诗、古文,被赞为“足以流芳百世的当代最励志古诗 ”,他的 自文自书代表作品《谋策》、《催风帖》、《乡宦铭》、《书穴观语》等 4 篇幅 文言文巨幅长卷,被誉为:“无愧于时代的传世经典之作 ”,彰显其广学博览, 真才实学,不鹜虚名。孔子美术馆长江继良评价为:“江海清的书法作品,也有 汇入书法文史长河为源流的资粮,自作诗文自写翰墨的代表作品有《谋策》、《催 风帖》、《乡宦铭》、《书穴观语》等,有着非常可贵的佳品资质,传以春秋, 可以作为当代书家笔墨照汗青的证据! ”在收藏界享有:得其一纸书,胜过一间 屋;拥其一幅字,胜藏百家万幅的美誉。

他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授予“ 中国当代百佳诗人 ”、 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授予“德艺双馨诗词箴言名家 ”、 被中央新影《时代强国》授予“时代影响力人物 ”等荣誉称号,及入编中国科学 院四川编译中心、中国科技协会未来研究会等单位编纂的文献典籍,并被中国文 联所属的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颁授“首批中国文化名人工作室一 一江海清工作室 ”,2020 年 7 月被《书法报•书画天地》评为“人民心中的大师 ”, 被媒体誉为“竹林新贤士,江南真才子”。

他也是当代诗坛书坛唯一获得囊括中国社科院、中科院、中科协直属机构表 彰,或授予荣誉称号,或收录进相关出版文献,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百度文库、 百度学术、百度知道收录,并纳入中国科技大学中普指数的人物。

荣誉与成就

荣誉称号:

“ 中国当代百佳诗人 ”(2015 年 11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德艺双馨诗词箴言名家 ”(2014 年 11 月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中国 文联主管)

“2017 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名家 ”(2017 年 12 月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

“首批中国文化名人工作室 ”——江海清工作室(2019 年 12 月中国中外名 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人民心中的大师 ”(2020 年 7 月《书法报 ·书画天地》)

“礼赞百年,时代人物 ”(2022 年 9 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

“十四五 ”国家重点文化课题研发项目“卓越贡献艺术家 ”(2024 年 1 月北 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时代影响力人物 ”(2024 年 7 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

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美国华尔街卫视 2025 年 3 月 14 日)

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

荣获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银奖(2025年6月)

编纂出版《同安交通志》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出版,与高中班主 任李逸老师合作编写)

《羲之书画报》刋号 CN37 一 0083 发表个人诗文专版(2015 年 5 月、2016 年 12 月各一个整版)

《银郎 24 课时汉字规范字快速练字法》 (2016 年个人独创,2019 年 4 月 16 日获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

《中国书画文化报》(2014 年 11 月 30 日主办:荣宝斋)

《书画市场报》一个整版(2018 年 11 月 25 日)

《中国书画家报》(2019 年 1 月 18 日)

《人民美术》杂志(2019 年 2 月主管:人民日报社)

《联墨艺术报》2 个整版(2020 年 3 月 9 日) 《作家报》2020 年 5 月 15 日 (半个版面)

《艺术家》杂志(2021 年 7 月)

《中华英才》杂志(2022 年 2 月 16 日) 《东方收藏》杂志(2023 年 2 月)

近期拍卖成交记录

中英文书法《性相近,习相远(Men Are Similar by Nature) 》成交价约人民币44万元

英国罗素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5年6月

《思已邪,何来善美之作》(自言微语句)

成交价23万

保利(厦门)拍卖有限公司,2021年11月。

《禅语无声,悟于心,践于行》(自言微语句)

成交价:17.25万

荣宝斋(南京)春季拍卖会。2021年7月

《远志不局近舍》(自言微语句)

成交价:22.1万

亚轩(东南亚)新加坡春季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拍卖会

2021年6月《古诗一首》成交价:10.25万 御宝嘉和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厦门同安的晨雾里,常有一个身影立于案前。宣纸上,笔锋游走如流泉,时而顿挫如惊雷,转眼间,“远志不局近舍” 七个字便带着晋唐的韵致与当代的风骨跃然纸上。这便是江海清 —— 一位集诗人、书法家、教育者于一身的当代文化大家。他的笔墨间,藏着千年文脉的传承,更有着突破陈规的创新;他的诗文中,既有 “致君尧舜” 的壮志,亦有 “竹下观心” 的淡然。从闽南故土到国际舞台,他以 “食古而化,集众妍归我” 的艺术追求,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一、墨海寻路:从传统深处开出创新之花

“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是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塑。” 江海清常说。这位祖籍泉州、生于厦门同安的艺术家,自幼浸润在闽南浓郁的人文气息中。闽南古厝的楹联、寺庙的碑刻、老街的匾额,都是他最早的 “书法课本”。年少时,他每日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在墨香中触摸王羲之的潇洒、颜真卿的刚劲,渐渐领悟到:“学古不是复刻,是要在古人的笔墨里找到自己的心跳。”

多年的沉潜让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主张 ——“食古而化,集众妍归我”。他的书法,毛笔与硬笔兼擅,楷书端庄如君子立朝,行书飘逸似闲云出岫,草书豪放若惊鸿照影,却始终透着一股 “清逸超群、自然妍美” 的独特气质。人民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赞誉其作品 “雅俗共赏”,恰是因为他的笔墨里既有传统的根,又有当代的魂。

真正让他打破书法学习壁垒的,是独创的《银郎 24 课时汉字规范字快速练字法》。传统习字讲究 “临帖十年方入门”,费时费力,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江海清却从汉字结构规律、书写力学原理中找到突破口,将复杂的书法技巧拆解为 24 个可量化、可操作的课时,让普通人在短期内就能写出工整好字。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 “学好字必须临碑摹帖” 的千年传统,2019 年获国家版权局认证,被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盛赞为 “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播开拓出高铁通道,借古开今,亘古未有”。

有人质疑这种 “快速练字法” 会消解书法的艺术性,江海清却有自己的坚持:“书法首先是‘书’,是记录与交流的工具。让更多人写好中国字,才能让书法艺术有更广阔的土壤。至于艺术追求,那是进阶之路,但门槛不能太高。” 如今,这套练字法已让无数人受益,从中小学生到职场人士,都在他的方法中感受到汉字书写的乐趣,这正是他 “让书法回归生活” 的初心。

二、诗墨双辉:自文自书里的时代风骨

“诗是心声,书是心画,两者相融,才是完整的文人表达。” 在江海清的艺术世界里,诗歌与书法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当代诗坛的重要力量,其古诗、古文被赞为 “足以流芳百世的当代最励志之作”,而自文自书的《谋策》《催风帖》《乡宦铭》《书穴观语》四篇文言文巨幅长卷,更被誉为 “无愧于时代的传世经典”。

走进他的书房 “书穴”,四幅长卷悬挂壁间,墨迹淋漓,气势磅礴。《谋策》中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策不精,世间难有可托之业”,笔力遒劲,字句铿锵,透着对人生进取的深刻思考;《乡宦铭》里 “官者,民之仆也;禄者,民之脂也”,笔墨沉郁,寄托着对为官者的劝诫,尽显文人的社会担当。这些作品并非空谈玄理,而是源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细致观察 ——《催风帖》写于疫情期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的句子,曾激励无数人;《书穴观语》则是他数十年读书治学的心得,“学如穿井,愈深愈甘” 的感悟,道尽求知之路的真谛。

孔子美术馆长江继良评价这些作品:“有着非常可贵的佳品资质,传以春秋,可以作为当代书家笔墨照汗青的证据!” 在收藏界,更有 “得其一纸书,胜过一间屋;拥其一幅字,胜藏百家万幅” 的美誉。2021 年以来,他的作品在保利、荣宝斋等顶级拍卖会上屡创佳绩:《思已邪,何来善美之作》以 23 万元成交,《禅语无声,悟于心,践于行》拍得 17.25 万元,2025 年 6 月,中英文书法《性相近,习相远》在英国罗素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 44 万元成交,印证了其艺术的国际认可度。

“我写的都是心里话,不迎合,不媚俗。” 江海清说。他的诗文没有华丽辞藻,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他的书法不刻意求奇,却在平淡中见真味。这种 “真”,正是他 “诗书双馨” 的核心密码。

三、薪火相传: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

除了创作,江海清更看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中央新影中学生美育视界栏目特邀评委导师、环球旅游频道《美丽中国》栏目特邀导师,他常年奔走在校园、社区、军营,用生动的方式讲解书法与诗歌的魅力。

在中小学课堂上,他不讲枯燥的理论,而是从 “字如其人” 讲起:“写‘人’字,一撇一捺要站稳,做人也是如此。” 他教孩子们写古诗,先讲诗里的故事:“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不是真的有三千尺,是他心里的豪情有这么高。”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了传统文化。有个曾经调皮的学生,学了他的练字法后,不仅字变工整了,性子也沉稳了,家长特意写信感谢:“江老师不仅教写字,更教做人。”

作为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名人书画艺术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他还积极推动书法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他设计的书法文创产品,将《谋策》中的名句制成书签、挂历,让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参与的 “书法进万家” 活动,走进乡村、社区,为普通人书写春联、警句,让笔墨香气弥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他的努力获得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他 “中国当代百佳诗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评为 “德艺双馨诗词箴言名家”,中央新影授予 “时代影响力人物”,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为他设立 “首批中国文化名人工作室”…… 更难得的是,他是当代诗坛书坛唯一同时获得中国社科院、中科院、中科协直属机构表彰的人物,其成果被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等权威平台收录,真正实现了 “学术与艺术并举,传承与创新同行”。

“文化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粮。” 江海清说。他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自题联:“笔耕不辍传薪火,诗赋长吟颂古今。” 这正是他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四、心向远方: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25 年 6 月,江海清荣获安徒生(国际)艺术奖银奖,这一国际奖项让他的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年 3 月,美国华尔街卫视授予他 “国际文化交流大使” 称号,他的作品开始被更多国际友人认识与收藏。

在国际交流中,他始终坚守文化自信,又尊重多元差异。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书法交流展上,他用中英文书写 “和而不同”,向外国友人阐释中国文化的包容;在欧洲的艺术论坛上,他讲解《论语》中的 “仁”,用书法作品展示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深层关联。“文化交流不是比高低,是找共鸣。” 他说,“就像我的字里有晋唐的影子,也可以有当代的表达,中外文化也能在交流中找到共通的美。”

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江海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每天清晨,他都会临摹一小时古帖,再写一首诗,几十年从未间断。“艺术之路没有终点,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他计划将《银郎 24 课时汉字规范字快速练字法》推向国际,让更多外国人感受汉字书写的魅力;他还想创作一组 “海上丝绸之路” 主题的诗文书法,呼应家乡泉州 “海丝起点” 的历史,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采访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棂,洒在他刚完成的《远志不局近舍》新作上。笔锋间,有闽南海风的灵动,有千年文脉的厚重,更有面向未来的开阔。这或许就是江海清的最好写照:扎根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立足本土,却不局限于本土。他以笔墨为舟,以诗心为帆,在文化的长河里破浪前行,让中国文化的光芒,照亮更远的远方。

正如他在《书穴观语》中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墨如是,人生亦如是。”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