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骆青敏: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民族精神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 宗和 2025-03-18 09:52

骆青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

骆青敏(右)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携手前行

大爱无疆有责任和担当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骆青敏作为一名志愿者曾进入汶川地震中心——映秀镇,记录救援现场,参与抢险,为此,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用相机记录了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程。

他是一位浙江的生意人,也是义乌“鸡毛换糖”的传承人,还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家。他从2008年5月12日开始,放下原本非常红火的几家公司和生意,用十年的生命和精力,持续关心帮助灾区一部分学生和百姓,用相机记录了他们从坚强自救活下去到灾后重建家园、从艰难自强创业到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历程。十多年来,他上百次从浙江到灾区,每次往返2400多公里,开破了两辆汽车,却从未放弃,每年都带着朋友和家人“相约在震中汶川映秀”过大年。

灾后重建的新北川县城“巴拿恰”修饰一新

2017年他发起创建了“中国·再创业”俱乐部,号召全国有梦想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万众一心”众筹拍摄《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这部大电影,所获利润用来创建一个“世界灾难基金”,为人类的生存、和平、安宁作贡献。

骆青敏出生在浙江义乌,早年家庭条件艰苦。在骆青敏的记忆中,爷爷跟父亲都是靠鸡毛换糖、砍柴度日。父亲是个老共产党员,现在退休在家,已经89岁高龄。母亲也健在,已经80岁高龄。骆青敏这十多年来每年的春节都在汶川与受灾地区的当地百姓和资助的学生一起过春节,尽管春节不能和父母团圆,父母亲都非常支持理解,希望自己的儿子实现他的大爱梦想。

胸怀大志用爱托起希望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骆青敏游历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摄影创作,出版挂历年画,并自学成才,成为国家一级摄影师。在3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相机记录了刻骨铭心的三件事:一是亲历1997香港回归盛典,创作出版了11套挂历;二是在祖国50周年华诞时,拍摄了10幅大阅兵照片;三是在汶川特大地震时,进入汶川地震中心映秀镇,记录救援现场,并亲自参与抢险。他用相机创业,赚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生意可谓风生水起。

机缘总是那么巧合,真正让骆青敏将摄影从职业上升到民族大爱高度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他正红红火火地开着彩扩中心、婚纱影楼与商贸公司,惊闻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内心被这场大地震刺痛了。就在地震的第二天,他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他翻山越岭21个小时,徒步穿越余震区,进入到汶川地震中心映秀镇,帮助当地老师将救援出的300多名映秀中小学生带到都江堰安全地带。

在此过程中,骆青敏拍摄到第一架直升机降落重灾区、第一支救援部队挺进重灾区等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从此以后,他的心里再也没有放下汶川。

十多年的时间里,骆青敏每年都在汶川过年,帮助受灾的孩子们学习,关心当地百姓的生活,带领和鼓励部分老百姓奔小康。

追忆这十多年,骆青敏多次通过举办国内外摄影展等形式宣传灾区的重建和发展。2008年7月,他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楼连廊大通道上以《生命的赞歌》为主题开办影展,吸引了时任莫桑比克议长穆伦布韦的驻足停留。穆伦布韦仔细地观看了骆青敏展出的照片,被照片所反映出的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所感染,当即为汶川灾区捐款,表达了莫桑比克人民对中国人民兄弟般的深厚友谊。当年8月11日至12日,塞浦路斯前总统帕帕佐普洛斯和夫人来义乌参观访问,在参观国际商贸城时,也观看了《生命的赞歌》摄影展,同样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感动。国际友人的赞赏大大激励了骆青敏继续坚持关注灾区的信心。

骆青敏常说:“汶川大地震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次团结。我们要把这种爱和美德传承下去。”由于多年深入灾区,骆青敏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大胆策划并且采取众筹的方式,拍摄一部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史诗性大电影,从而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互助美德及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并传承下去。

骆青敏想通过一部电影作品让全世界看到震后十年汶川群众内心深处的变化,以及在地震灾害中勇敢站起来的精神,同时,把灾区人民感恩同胞、感恩世界友人的情谊带给所有人。骆青敏的这一大胆做法和他的大德大爱,很快就得到了志同道合者的积极响应。

打造文创产业弘扬民族精神

骆青敏作汇报

骆青敏紧扣时代脉搏,想要拍摄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电影这一感人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资深编剧李冯的支持,二人一拍即合。

李冯,本名李劲松,是文坛“广西三剑客”之一、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等,曾以一系列锋芒毕露的“先锋”作品步入文坛,并在文学圈内获得颇多赞誉,为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李冯是《英雄》《十面埋伏》的编剧,被誉为张艺谋的“御用”编剧,拥有“国内累计票房最多之电影编剧”的美誉。

十多年的时间里,骆青敏每年都在汶川过年,关心当地百姓的生活,带领和鼓励部分老百姓奔小康

在资深编剧李冯的眼中,拍摄记录汶川大地震电影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在骆青敏的指引下,他们重走了当年的“救灾之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不断触动着李冯的内心。他们还走访了当时结识的映秀镇的一些居民,听当地居民讲每家每户的故事,家家户户的故事都真实动人,这些素材奠定了他们共同创作的基础。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李冯感受到,震区的灾民能够从灾难中走出来,跟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有很大关系,但真正能够帮他们走出来的,还是灾区人民积极上进的信念。这些素材经过艺术的加工,都将被展现出来,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良性互动。

李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他所理解的新时代“大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不在于这个产业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这个过程中参与的人有多少。如果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一方面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另一方面能获得内心精神的回报,同时还能让参与者体会到自身所担当的社会职责。这才是所谓文化事业与社会互动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骆青敏说:“我想通过拍好这部电影,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大家永远不忘却这场大灾难。同时,还要把这部电影收获的利润用好,把利润全部捐献出来,创建一个‘世界灾难基金’。基金流向受权威媒体或者其他权威机构监督,全透明运作,实现‘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中国人的身影’,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大德大爱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组织开展“万众一心”重走长征路活动

据骆青敏介绍,纪念汶川大地震的电影正在紧锣密鼓地筹拍,由资深编剧李冯撰写的剧本已经完成。之所以选择众筹方式,原因在于眼下大家都富裕了,都有了关心文化事业发展的心境,众筹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出力的机会。因此,发起人骆青敏拒绝了很多大企业的投资。不但如此,他还专门为电影的拍摄、基金的筹备设定了一个门槛,必须是个人参与,原因是他不在乎庞大的资本,而是更看重“万众一心”。“爱不分大小,只要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在社会各界的公益行动和爱心接力帮助下,可以早日实现美丽的中国梦。”骆青敏说。

四川屏山县新市镇院坪村被授予“文旅创新·商海 涛声·创业园”孵化基地揭牌仪式

创业再出发为追梦前行

屈指算来,2025年已经是骆青敏第16个年头来汶川映秀过年了。这些年,通过他的努力,带动了全国很多中小企业家参与其中,助力电影的拍摄。为此,骆青敏又率先创立了“中国·再创业”俱乐部,目的是让中小企业家、年轻创业者、热爱公益事业的人能够有机会互动,寻找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中国·再创业”俱乐部于2017年12月29日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拉开序幕,致力为离退休工人、破产企业的创业者、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等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创业,从而激活这样一群有资历、有能力、有社会经验的人,继续为这个社会发光发热。从积极筹建“世界灾难基金”,到联合部分中小企业及有条件的个人创建“中国·再创业”俱乐部,这些行动无不彰显着一位文艺工作者对公益事业的坚定信念。

2024年4月21日,以“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为主题的乡村振兴赋能计划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品牌赋能推介会在贵州毕节举行。活动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中国农影·村村播工程、中国农影《佳七有约》融媒体中心承办,商海涛声(四川)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协办。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领导李金祥、王先锋,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主任欧阳海洪,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文化振兴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孙林,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乡村文化振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李耀辉等领导出席。知名编剧、导演李冯,国家一级摄影师骆青敏,院坪村支部书记兼主任文图兵,院坪村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万林等文化界以及来自农业、文旅行业企业、商会代表和媒体代表150余人参加了活动,共话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新方向、新机遇。

骆青敏应邀出席并在会上作主旨发言,他表示,从2008年汶川救灾开始,至今持续16年情系汶川,用实际行动帮助辍学儿童和困难群众,16年间带领部分下岗职工、农民再创业,共同拍摄一部彰显中华民族大爱精神、互助美德的电视剧《相约汶川》,通过影视文创带动文旅产业,实现“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品牌建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骆青敏倍感欢欣和自豪。骆青敏的创新举措,也开启了分享经济在大文化产业和爱心公益事业领域的新思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德大爱,需要万众一心,也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要将大爱大美的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责编 李媛】

骆青敏: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民族精神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3-18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