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宜兴紫砂行业,如有一些作品,带着心腑灵境、带着田园的诗意、带着悠远的书卷气世代传承映入视野,那一定是一种精神的盛宴,十分奢华。当看到范大生的作品,无疑,那是期盼已久的风采,视觉的审美洋溢着传统工艺的技法,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爽朗,随风而动。当究其本,《范氏家谱》载:“大生壶缔造者范广善为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承范家制陶技艺,其子范钦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大生壶艺创以辉煌,从而开创了“大生壶”时代。
鲜为人知的是,范大生并不是特指一个人,而是范家几代人使用的名号,乃仁义礼智信之化身也。《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然,读《易经》“大德曰生”之意,淅悟以“大生”为印,永乐陶业,其世家之风鲜明精要,曾荣获过多次国际金奖而名声鹊起,鼎盛期间,曾有“千金难求大生壶”一说。
纵观范家壶艺的今日,我们从范大生(钦仁)嫡孙范伟群身上找到了那宜兴紫砂家族世代传承的智慧。
中国紫砂壶大师范伟群
范伟群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陶艺专委会副会长
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人才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无锡市十大杰出技能技艺人才
范家壶庄创办人,艺术总监
宜兴市丁蜀镇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江苏省物价局特聘紫砂艺术品价格评定专家
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1970年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四代嫡传,承祖艺继陶业。师从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清华美院、中国美院高研班学员。三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掌握扎实的传统手工技法,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领办人。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范家壶艺传统技艺档案》。多年来创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爱,并成立“范伟群壶友会”。扎根农村,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为无锡人大代表,先后赴法国等欧盟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我国台、港、澳地区举办紫砂作品展,推广交流,传播紫砂文化,并获得“全国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宜兴市十佳青年、宜兴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等称号,积极奉献,捐资成立“丁蜀高级中学范伟群优秀学生奖励基金”,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爱心大使”称号。央视一套、二套、三套、四套、七套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所制作品工精、型美,文化内涵深厚。被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陶瓷博物馆、韩国博物馆等收藏。先后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敬业爱业,致力于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范大生款东坡提梁壶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曾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于是,我们称坚持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为工匠精神,他们可以是任何职业者。
他出身匠门大家,是“大生壶”四代嫡传。师从多位前辈名师,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是不折不扣的世代紫砂匠人子弟。
他是一名优秀的紫砂艺人,创作了一百多件紫砂新品,得到了行业内外的认可。他是2000年后在国内、海外举办紫砂展,并持续多年进行紫砂文化推广交流、传播的“带头人”。他扎根农村,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推动紫砂行业的进步,作出当代优秀紫砂人该有的担当。
书香
他就是范伟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家壶庄创办人、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首届江苏工匠称号。
范伟群,1970年生于陶艺世家,“大生壶”四代嫡传,承祖艺继陶业。习家艺,又得吴同芬、季益顺、徐汉棠教导。后又进入清华美院、中国美院进行深造,并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时至今日,范伟群进入紫砂行业已有37个春秋。拉开长长的履历,每一段都异常光彩夺目。“我有先天优势,一做茶壶就很快上手,但更多的还得益于老师的关心、长辈们的关怀”,作为范大生的后代,他继承了先贤留下的精气神,在众多老师的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提升飞快,很早就展现了自己在紫砂制艺方面的天分。
合盛
15岁的范伟群是紫砂厂最年轻的学徒工,17岁就获得了技术员职称,是当年紫砂行业最年轻的技术员。20多岁,他创作的多个新品相继入选参加港澳台地区展览,深得客商喜爱。而且,因为极高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他先后参与了“2006东盟博览会”“2008年世博会”“2010年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紫砂礼品的设计和监制工作。
新品迭出、造型精炼、风格独特、工艺精美,他是当时紫砂界最具潜力的青年陶艺家。少年得志,他依然步履稳稳。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一步步迈向了更高的山峰。成为高工、大师的时候,他还是当时最年轻就获得这些称号的艺人。他的作品因工精、形美、韵深而享誉海内外,“粉丝”遍布国内各大省市、港澳台及世界各地。获得了几十个专业陶艺展评奖项,被中央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及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陶瓷博物馆、韩国博物馆等收藏。多年来创作一百多件紫砂新品,深受藏家珍爱,并成立“范伟群壶友会”。
无相紫砂提梁壶
秉承文正家风之耕读传家。如今,他的作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传承,以历史作品为原型,进行二度创作;另一条则是创新,目前已达百余个新品,创作灵感丰富的令人羡慕。“我的创新品风格多样,不拘泥于一个种类”。因为多年来对于器、型、款、装饰都已了然于心,他的创新显得非常游刃有余,并不拘泥于器型,也不拘任何装饰手法,“我的创作语言比较宽泛,有完全现代的,线条、形体的,也有传统壶型搭配新艺术、装饰的,也有新兴创作雕刻、泥绘、镶金等工艺的。”
“因为紫砂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其它工艺、文化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人的作品”,在“范家壶庄”里,每年有不同行业的艺人、匠人来往交流互相碰撞,也有艺术家、雕塑家工作室常驻于此,丰富着范伟群的作品和文化。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市场认可度非常高。甚至出现了奇怪的效应:每当范伟群有新品面世,市面上会迅速出现“同款”壶,而且销量往往还不错。
大生园拾景之“依澜壶”
在与范伟群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一位大师级人物的谦逊,“要一直学习、不断进步,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经登峰造极。更要一直创新,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和生命力”。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眼界,范伟群很早便意识到:紫砂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外推广。于是,他先后赴内地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参展。2001年,他就到了广州、上海、北京参加艺术品鉴会、茶文化博览会。
后来,他更是迈出国门。2004年、2005年,他两次赴韩国举办紫砂壶艺展、紫砂壶艺演示会及紫砂壶艺爱好交流推广会,得到了韩国壶友热烈的欢迎和喜爱。后又赴法国等欧盟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举办紫砂作品展,推广交流,为推动紫砂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主编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范家壶艺传统技艺档案》并先后出版《宜兴紫砂简史》《民国紫砂简史》《范伟群紫砂艺术作品集》等多部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他敬业爱业,致力于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2018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范伟群“中国陶瓷艺术传承突出贡献奖”。
范大生款东坡提梁壶(水磨光工艺)
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各级政府的肯定,授予了他“全国百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他意识到,紫砂的生产模式,应当主动变革,与世界接轨,走品牌化的道路。于是,他承先贤之风,创办了“范家壶庄”,为紫砂走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范家壶庄”是开放的,想做壶,就可以来学习。范伟群不仅自己倾囊相授,还经常邀约知名前辈来指点斧正。它是媒介,只要手艺过硬,作品优质,就可以通过范家壶庄与市场对接,获得更好的收入。它是一艘船,带着农民匠人走出村庄,去触摸世界。
独占鳌头
后来,范伟群又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了“西望村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带着更多的乡里乡亲,搭上乡村振兴这艘巨轮,一起远航。
在我们与诸多西望村及周边村落紫砂艺人的交流中,不少艺人尤其家庭贫困的艺人依然感念,“做壶的启蒙是范老师,感谢他的公益学习班让我们学了手艺,有了新的出路”。在范伟群看来,“手艺人,无论是生活、思想还是创造,都应当是自由的”,“要有文化有视野,有自己的职业荣誉感,能够凭借自己过人的技艺,过上优雅而又有品质的生活”。“我更希望的是,通过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将紫砂发扬光大。将来紫砂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茶桌上,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中华大文化”。
水云间
一粒种子的力量,五代人的传承。在范伟群的带领下,范家壶庄成为宜兴紫砂的一张名片,对外交流推广,走出家乡,走出国门,独具风范!
2023年,联合国计划发行的2款纪念邮资票品皆为范家壶,这不仅是对宜兴紫砂的认可,更是对范家壶艺世代传承的鼓励。范大生制作的紫砂珍品“东坡提梁”以及范伟群原创设计紫砂作品“无相”入选在册。翻开历史,优雅而庄重。范大生代表的“东坡提梁”早在上世纪初便走向国际,1926年荣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奖”,可谓“东坡提梁”这一壶型题材中的典范之作。范大生其嫡孙范伟群承其风范,入选的代表作“无相”成功地从天道观念中发展出艺术创作的语言逻辑,巧妙体现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把中国天道观念纳入壶中。扬紫砂之清风,世代传承之智慧。他用作品传承着紫砂非遗的技艺文明,这无疑体现了当下宜兴紫砂非遗传承人的一种态度、一种探索、一种方向……
竹海组壶
大生的艺术、艺德,犹如浩瀚的星空,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常常留恋于范家壶的艺术世界,津津乐道。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是从范大生的身上,亦是从范伟群的身上,都能够看到一种光,这种光能照亮自己,更能引领他的子女乃至徒弟们,这种光有热度和穿透力。
(2023年第07期)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11
2024-08-12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