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六十载,一路传承“步履不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江苏讯( 许俊)扬州,有着“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扬州市木偶剧团(现为扬州市木偶研究所)表演的杖头木偶戏,乃国家级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具特色,享誉中外。自上世纪80年代始,迄今已远赴3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性演出。
扬州木偶的发展史中,有一个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扬州木偶剧团原业务团长,也是扬州木偶届唯一兼任演员、导演、编剧为一身的人,他就是武塘社区党员居民焦锋。
因木偶世家与木偶戏结缘
“我们家是木偶世家,三代都在搞木偶戏。我从小就受熏陶,耳濡目染下就学会了木偶戏。”焦锋说。焦锋的哥哥曾是南京木偶剧团团长,年幼的焦锋就开始了自己白天上学,晚上客串演出的“龙套”生涯。1959年,焦锋以优异的成绩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木偶剧班毕业,来到了南京木偶剧团工作。艺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70年底,焦锋被下放至苏北农村务农,导演“样板戏”。直到1978年扬州开始引进人才,焦锋才被调至扬州木偶剧团。80年代初,焦锋被推荐进入了南京举办的“华东六省戏曲导演进修班”学习。
回来扬州后,便当起了专职导演,一干就是20年。80年代初,乘着改革的春风,焦锋承包了剧团第一演出队,成为剧团第一个体制改革试点的“弄潮儿”,足迹遍布豫皖鲁浙等地,大受好评,并得以排演人生第一部自导自演的大型剧目《猪八戒出世》,创下连演2000多场的演出记录。
时代在变,木偶戏也该转型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木偶艺术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在剧目内容、导演手段、舞台体现等诸多方面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和观众的要求,剧团才能有出路。”焦锋说。作为一名专职的木偶戏编导,他深刻的意识到木偶剧转型的必要性。因此,焦锋广泛涉猎国内流行的三大木偶戏品种,并借出访国外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的机会同国外同行交流,借鉴他们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段,提高和丰富导演技巧,于1994年创作了大型儿童神话木偶剧《琼花仙子》,带领整个扬州木偶戏转型。“《琼花仙子》中有一幕叫做‘反弹琵琶’,需要三个人一起操作,这就是我借鉴日本‘文乐’而来,将其为我所用,融会贯通。”焦锋说。新颖,有趣,至此木偶戏的受众开始转向儿童。《琼花仙子》大获成功,连演了32年,场场爆满,焦锋也因此获得了领域内最高奖项“文华新剧目奖”。“从我开始,木偶戏开始了有构思的、正规的导演,并且有了突破。音乐方面,开始接地气,选取地方性的故事;表现形式方面,首先演员‘见光’了,开幕撤台,强调木偶的‘偶性’;其次,戏曲与歌舞、儿童画相结合,形式多样。”
作品曾被当做国礼
“表演是导演的基础。一个导演,应该做到‘三懂’,即懂剧本、懂表演、懂鉴赏。”焦锋对自己职业素养的高要求高标准,使他成为了“扬州名片”。1997年,巴基斯坦建国50周年,文化部委派焦锋到巴基斯坦编排了一部《孙悟空闹龙宫》作为国礼赠送给巴基斯坦。“不仅如此,市里也非常重视,我也曾带着我的木偶戏去美国演出。”焦锋表示。
现在虽已退居幕后,但无论是报刊杂志、文史资料或是剧场海报、舞台屏幕……现在虽然已只要看到“木偶”二字,那亲切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作为一个木偶剧艺术工作者,58年艺术探索历程,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和对木偶艺术的深情;58年的拼搏历程写满了工作的酸甜苦辣。“多亏了党的重视,木偶戏才能走上正轨,才能被看得起。”焦锋激动地说。木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焦锋决定要做好其传承工作,拿好自己的“交接棒”,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11
2024-08-12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