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爱鸽子,因为孙中山也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着和平
1949年8月28日下午3时45分,毛泽东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站台,他是专程到这里迎接宋庆龄的,接站的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董必武等50余人。
这一年,是新中国的开国之年,全国各地来京参加开国大典的各界贤达数不胜数,但能让毛泽东亲赴火车站迎接的,宋庆龄是第一个,她也是开国大典第一排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在宋庆龄研究专家何大章看来,宋庆龄不仅仅是孙中山夫人,更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宋庆龄,新中国的建立会延期。”
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合影
宋庆龄的特殊身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绝无仅有。她在孙中山病逝、国共分手、北伐面临危难之时,义无反顾地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给予中国革命事业博大无私的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她身居高位,又低调示人,在国内外各种场合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为国家、为民族、为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尽心尽责,无私奉献,被称颂为“国之瑰宝”“20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氏三姐妹同出一宗,情同手足,但信仰、志向、情趣各不相同,公众舆论对此曾有精辟评论:霭龄爱钱,庆龄爱国,美龄爱权。爱国正是宋庆龄最显著的特点。她始终不以追求个人幸福为目的, 而是以追求国家的独立富强为己任,以博大的胸怀、优雅的人格魅力,赢得世人的敬仰与尊重。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这在1911年共和以后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再也没有一位女性被赋予如此崇高的职责与荣耀,足见其卓越贡献。
美国记者文森特·希恩曾经写道:她的庄重是如此自然和确切, 简直可以称之为雍容华贵……她还有罕见的精神力量, 使她在严重的危险中镇定如常。她对孙中山的忠诚以及她作为孙夫人的责任感, 使她能够永远经得起各种考验……死不能吓到她……贫困和流亡、自家亲属对她的愤怒、世界各地对她的污蔑,都不能使她的意志屈从于她认为错误的道路。
1957年4月,宋庆龄向中共中央恳切提出入党要求,党中央认为她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宋庆龄对此表示理解。直到临终前,1981年5月15日晨,宋庆龄最后一次向前去看望她的王光美提出入党要求,并且一连重复了三遍。15日下午,中央开会,一致通过接受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授予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晚8时18分,宋庆龄在京溘然长逝,享年88岁。从正式入党到逝世,虽然只有短短2周时间,但她无愧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优秀的党员之一。邓小平在悼词中讲:“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遵照其遗愿,宋庆龄没有选择和孙中山一起葬在南京的中山陵,而是选择了上海的万国公墓,这里也是其父母和家人长眠的地方,在她看来,紫金山是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 自己没有这样的资格,她不愿分享孙中山先生的光辉, 也不想为此花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财。
伟人之所以伟大,大多是源自一颗大爱无疆的心,宋庆龄投身革命70余载,最终,为自己选择的崇高理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将踏着革命的足迹前进,在这条道路上绝不回头”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形容宋庆龄“她的外表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 而内心是力图冲破罗网的雄狮。”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在当时就是惊世骇俗的。孙中山是宋庆龄父亲宋耀如的朋友,宋庆龄从小就知道孙中山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英雄,也知道父亲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因而对孙中山非常仰慕。
1979年8月的《儿童时代》封面。1950年,宋庆龄亲手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少儿综合期刊《儿童时代》
在美国读大学时,宋庆龄知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时,这个沉静温雅的姑娘,在她著名的论文《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中,写下了对新生共和国的憧憬:“中国以其众多的人口和对和平的爱,应该作为和平的化身屹立在世界上。”这篇论文表明了她对革命的理解,也为其日后全身心地支持和投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3年,在美国大学毕业的宋庆龄,到东京去看望随同孙中山流亡日本的父母时,拜会了孙中山,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接替姐姐宋霭龄,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由于年龄相差27岁,孙中山又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父母极力反对这门婚事。但她不顾重重阻力,于1915年10月25日毅然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
既决定“嫁给革命”,便义无反顾。结婚后, 她与孙中山共尝艰辛,用孙中山的话说,真正做到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对人生的态度、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等品格,都对宋庆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孙中山直到临终前还呼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的斗志,深深激发了宋庆龄要为孙中山而献身,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而献身,为中国的复兴和富强而献身的意志。
宋庆龄曾说,和孙先生在一起的十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十年,在和干女儿隋永清叙述往事时,古稀之年的她拿出几张过往照片,隋永清一看说:“哎呀,孙先生年轻时这么帅啊,换我也会去追了。”宋庆龄很自豪地讲:“你晚了,已经被我追上了。这个男人是我的,你可追不到哦。”能够感到,她在爱情的回忆中,很幸福,很幸福!
1955年春,宋庆龄视察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怀抱着一对孪生婴儿
孙中山去世后, 她忍着丧夫之痛, 牢记孙中山遗言, 决心“试求忘掉我自己, 投身于丈夫毕生的事业, 就是实现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在武汉, 她创办妇女政治训练班, 领导妇女参加国民革命,又以国民政府卫生部长和北伐军红十字会会长身份, 投入伤病员救护工作。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她以孙夫人的特殊身份,集合国民党左派人士与共产党合作, 为挽救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作了最后的努力。
大革命失败后, 宋庆龄从武汉回到上海, 拒绝参加国民政府的一切活动, 前往苏联和德国,筹划今后如何继续进行革命。在蒋介石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迫害和捕杀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后,她与蔡元培、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大力予以营救,并支持声援上海日本纱厂反日罢工的中国工人,如此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实属难能可贵。
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宋庆龄再次以民族大局为重,重建国共合作契机,并不惜一切代价为根据地筹措抗日资金和药品等。为让世人了解中共领导的革命真实情况, 宋庆龄邀请美国记者斯诺和马海德前往陕北考察, 斯诺发表的《西行漫记》, 使世人第一次了解了中共的革命事迹和抗日主张。
抗战胜利后, 宋庆龄回到上海,忧危民生疾苦,大力开展慈善工作,同时拒绝蒋介石北上邀请,拒绝移居海外建议,坚定地留在大陆,全力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新中国。
可以说,宋庆龄的一生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奋斗的一生, 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一生。她忠诚不渝地信守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威武不屈,她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宋庆龄一生没有子女,这与她早年的特殊经历有很大关系。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怀有身孕的宋庆龄,在孙中山安全突围后,率领卫兵坚守了8个小时,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导致流产,这也致其终生不能再生育。但是她把满腔的母爱,献给了全中国的孩子,一生致力于妇女和儿童的福利事业,被中国人誉为“国母”。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是宋庆龄一生秉持的理念。在新中国的儿童事业中,宋庆龄是蓝图的勾画者,她把儿童的工作称作缔造未来,开创了儿童事业的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家儿童艺术剧院、第一个儿童艺术剧场、第一家少年宫、第一本少儿读物、第一家寄宿制托儿所和第一座妇幼保健院,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教育、文化和医疗设施,在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典范作用。
1953年,宋庆龄和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孩子们在一起
人们犹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向世界发出“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的大声疾呼,并风尘仆仆多方奔走,帮助各地建立孤儿院、托儿所等收养难童。姐姐宋霭龄和妹妹宋美龄领导的妇女指导委员会,在国统区共收养儿童2500名,而宋庆龄则把着眼点更多地投入到中共领导的解放区。
早在1938年6月,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开始,她就不断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儿童保育院提供各种支援。通过洛杉矶的国际友人和华侨,她募集到一批物资和款项,几经辗转运到延安,在窑洞里建立了托儿所,抚育收养了一大批抗战将士的遗孤。许多党政军领导人的孩子,像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邓小平的女儿邓琳等也都在这个托儿所生活过。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把保卫中国同盟改组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用很大精力在上海举办儿童福利站,为贫苦儿童提供生活和医疗援助。
当时,上海的环境非常险恶,宋庆龄就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国际威望,机智巧妙地动员了一切力量,使儿童工作得到国内外的赞助和支援。为募集到儿童福利基金,她不停地给海外的团体和朋友写信,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项工作的意义。不论捐助多少,她都要亲笔回信,向提供捐赠的人们表示感谢,并负责任地说明他们捐出的款物用到了什么地方,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6 年10 月,宋庆龄观看话剧《升官图》,该剧以闹剧的样式、泼辣的夸张、多变的节奏,表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丑恶群像。她对此极为赞赏,颇受启发。随后,特意约见这出戏的导演黄佐临,请他帮忙创办一个儿童剧团。她讲:“对于贫苦儿童,不能只给他们吃饭和穿衣,还要给孩子们精神食粮,要使他们看到未来。”
1947年4月初,宋庆龄一手创建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诞生了,剧团免费招收失学的贫苦儿童,包括杂货店的小学徒、小报童、街头的流浪儿……他们都是苦孩子,没有受到过应有的文化教育,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儿童福利站成了他们最好的学校、最幸福的家。宋庆龄还用公演的收入,在各儿童福利站开设了图书室。
上海解放后,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宋庆龄虽工作繁忙,但仍将儿童剧团挂在心头。为给孩子们最好的艺术教育,她邀请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们担纲儿童剧团的指导教师,并鼓励孩子们参与院团管理。她说:“你们现在可以自己管理一个院团,明天就能管理好一个国家。”
1952年,宋庆龄和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孩子们在草坪上促膝谈心
1952年国庆节前,宋庆龄亲率儿童剧团赴京演出,请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观看,予以支持。八旬高龄,她还亲临剧场观看演出,并走上舞台慰问演员。大至全国亿万儿童的衣食住行,小到身旁工作人员子女的生日,她都一一关注,牵挂在心。
缺少经费,她就捐款,1951年9月,宋庆龄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的国际荣誉,她将10万卢布的奖金直接捐赠,用于妇儿福利事业。两年之后,她又一次把所著《为新中国奋斗》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儿童福利基金会。
宋庆龄太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了,在其北京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的居所里,接待最多的就是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晚年,她身体不好,常在暖廊里走动,常有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带着孩子来看望她,当孩子们在草丛中做游戏时,她就打开窗户看着,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她便开心极了。
孩子们来之前,她会让工作人员把鸽子蛋、鸡蛋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然后藏在草地的各个地方,等待孩子们的找寻,找到之后,她就给小朋友分发小礼物。走廊的空地上,她专门为小朋友准备了秋千,那里经常荡漾起孩子们阵阵的笑声。她也会在院子西北角的鸽舍旁,和孩子们一起喂鸽子。孩子们喜欢慈祥的宋奶奶,常常会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制作的手工放进她手中,对于宋庆龄而言,这同样是一种慰藉。
令人感动的是,重病中,宋庆龄仍念念不忘孩子们,写下《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呼吁全社会不断地关心年轻的一代,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和教育他们,把祖国和民族的希望的火炬传下去。
就在逝世前15天,她抱病靠在床上,勉强伏在木板支撑的台面上,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写去贺信。在其逝世的前8天,她的《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的文章发表,她为孩子们留下最后赠言:“希望你们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愿你们成为栋梁之材。”
《党建》杂志2022-01-19
法周融媒2022-01-19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