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是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终身难忘的日子。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我们民族小学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习总书记当时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提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十六字”总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十六字”已牢牢铭记在我们每一个师生和家长的心中。
一年来,我们民族小学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落实“十六字”总要求,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只关注教书到今天倍加注重立德树人;由以前,只关注小学阶段的教育到今天更加重视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需要;由昔日,只关注学习成绩到今朝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的转变带动了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改变。
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在海淀区教育工委、教委的引领下,民族小学坚持注重立德树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整合,加大了育人力度;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教育改革,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评价上更加完善全面,增加了学生品行习惯评价的比重;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加入了北京市大学扶持中小学教育项目之中,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四所大学的扶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展示的空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积极落实“十六字”总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自觉自律意识得到了强化,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体验更加丰富,在“做最好的我”这句校训的激励下,师生更加自尊、自主、自信、自强。
“记住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孩子幼稚心中
习总书记说:“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海淀区教工委特意为学校定制了“核心价值观手环”,做到了每位师生人手一个。在学校里,教师带领学生背诵核心价值观24个字,很快就做到了人人熟记其内容。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要求,学校也开展了很多活动。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纳入到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和每周两节的“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也融入到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编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手抄报,开展主题绘画活动;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撰写核心价值观童谣,有的教师和家长一人就创编了七八首童谣。孩子们编写的童谣反映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二年级8班姜欣雨同学的《生日树》,歌谣中写到:“鸟儿叫,花儿俏,我的生日已来到。讲节约,要勤劳,不再宴请买蛋糕。爸爸忙,妈妈笑,帮我一起种树苗。”
此外,学校还重视学科间的整合联动,例如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修改完善自己的童谣,美术老师则指导孩子们为每一首童谣都精心设计了插图。再比如,为了不忘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班主任老师和音乐老师联合开展了“讲述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唱响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歌曲”的主题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到排练、指导、表演之中。在年级演唱会上,当《让我们荡起双桨》、《劳动最光荣》、《邋遢大王不邋遢》等熟悉的旋律响起,台上台下都忘情地共同演唱了一曲又一曲。有的家长激动地说:“这样的活动真好,过去的很多好歌曲都值得传唱下去,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情怀。”
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了比较具体的认知,使24个字通过一支支歌曲、一段段故事、一首首儿歌、一幅幅画面渗透到学生头脑当中,从而对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具体的理解。
作为民族小学,我们还积极宣传习总书记的“十六字”总要求,和广大少数民族小朋友共同学习和进步。我们和贵州水族中心小学、青海玉树藏族的师生建立手拉手联系,与新疆和田墨玉二小成为对口支援共建单位,一对一结对子,学生们在书信中向小伙伴介绍自己亲历习总书记参加学校活动的兴奋心情,见面时,还把“十六字”要求讲给民族小伙伴听,大家共同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参观国旗班,以及参加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队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传递出去,使学生们从小养成民族大团结意识,尊重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增强民族间互相学习的能力。
“心有榜样”,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
习总书记说:“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在青少年的心目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很重要。
学校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树立榜样。一方面,学校用好北京市下发的《北京小学生连环画》这一资源,每一套274本的连环画分别下发到各个年级,各班轮换阅读,并在班级、年级内开展故事讲述和交流活动,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头脑之中。同时,学校通过展板的形式举办了“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精英人物事迹展”、“海淀区道德模范事迹展”,孩子们懂得了当今社会上那些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力量的普通人也值得尊敬和学习。
另一方面,全校师生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寻找身边的榜样。学校把身边的榜样在校园宣传栏、校报和网站上进行报道,海淀区少工委还在学校开展了“最美少年”事迹宣讲活动,让师生在身边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努力,“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我!”
“从小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说:“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我们提出:“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做的有意义。”这也成为了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宗旨。
我们设计并实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个一工程’”,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个好身体、一份好担当、一生好习惯。力求通过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聚沙成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一手好字:作为中国人,我们练习书法,就是传承民族的基因,就是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学校大力开展书法活动。
其一,提供充足的习字时间。学生除了每周一次书法课外,每周三下午,全校拿出一小时练习书法,每天书法社团的孩子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进行练习。时间的积累带来了质量的提升,孩子们逐渐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把它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坚持不懈。
其二,创造展示交流的空间。学生每周都要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并在校园中展示交流,营造了浓厚的书法及传统文化氛围。每周五下午,书法名家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书法讲座。学校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在学校举办了三次书法展览。目前,全校同学对书法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不仅自己喜爱上了书法,还带动家里的人一同练习书法。学校也成为了中国书协“翰墨薪传”中小学书法培训示范学校和北京市中小学书法特色校。
一副好口才:学校为孩子开设5分钟演讲微课程。每节课的前5分钟,教师都要把讲台让给孩子们。围绕文化传承、科技发展以及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每个孩子轮流进行演讲。演讲结束,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建议和点评。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多次当众演讲的机会。学校还组织年级间学生沙龙,开展校内外热点话题讨论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小记者、小主持人、小解说员等学生社团。通过锻炼,孩子们思维更加活跃,表达更加大胆从容,待人接物也更加大方得体。
一笔好文章:学校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为孩子营造书香氛围,教会读书方法,拓宽写作思路,搭建展示平台。首先,营造读书氛围。除学校图书馆外,每层楼道都设有开放书架,还建立了班级图书馆,每班配有600册图书。孩子们随手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坐在旁边安安静静地阅读。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还开展经典古诗文考段活动,将240篇经典古诗文分为八个级段,学生做小考官,孩子们自主选择级段去考,不断挑战更高的级别,这种由“齐步走”变成“尽情跑”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古文经典的积极性。有的孩子入学不到一年,已经能够熟练背诵120多首诗词。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一带X”课型的探索,让大量的经典名著进入语文课,使孩子们从小就爱上读书,并且得到有效的阅读指导。第三,拓展写作体裁。学校倡导孩子们尝试写小说和诗歌、编童谣、写新闻稿等等,通过不同的写作形式培养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第四,积极为孩子搭建展示平台,我们以各年级为单位开展读书展示交流活动,为班级出版诗集和小说故事集,利用校园微信和校报等平台发表孩子写的文章……多方面的举措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读书和写作成为了快乐的事。
一个好身体:现在的孩子虽然家庭条件都很优越,但是体质却普遍存在不足,还有一些孩子身体活动不协调,眼睛近视的学生也很多。学校对学生身体健康非常重视,在锻炼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除体育课和课间操外,每天下午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半个小时。体育老师还组织了“小胖子训练营”,针对体重超标的孩子进行专项训练。班主任也非常重视,有的年级提倡孩子每天早来十分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除了给足时间,学校还重点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在体育课程中增开网球、跆拳道、健美操、武术、足球等内容,开设太极拳、双节棍、啦啦操等校本选修课程,成立多个学生体育社团,这些课程和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一年来,学生的体质有所增强,近视眼发病率也有所下降。
一份好担当: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要有担当,有责任心。在校园里,处处活跃着红领巾志愿者的身影,少先队设置了礼仪示范岗、分餐员、图书管理员、书法志愿者等几十个岗位,门窗、黑板、电灯,甚至每一块地砖,都有专人负责。人人有岗位、事事有人做,从小承担起责任。每一个孩子一入学,都会得到一本小公民护照,记载着孩子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足迹。在校园外,孩子们也积极用行动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例如到社区捡拾垃圾,到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孤儿院看望身有残疾的小朋友……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要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了用行动去关爱社会。
一生好习惯:儿童时期,正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老师们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针对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不足,设定了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并开展了培养方法的研讨。本着“把有意思的事情做的有意义”这一宗旨,学校完善了游乐设施,教给孩子怎样使用这些设施,游戏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并相互监督与提醒,对于不能够遵守规则的学生,将暂停游戏设施的使用权,经过再次培训和教育后,才可以恢复使用权利。我们把游戏与教育结合起来,把权利与规则结合起来,从小培养孩子守规则、讲诚信、懂自律。
“接受帮助”,在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习总书记说:“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当前的教育,过多的呵护造成孩子比较任性、脆弱,听不进意见,更不能接受批评与帮助。总书记提出的“接受帮助”这四个字,对当前的青少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我们常说,学校是允许人犯错的地方,更是人改正错误的地方。学校引导孩子懂得,要想不断的进步,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认真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并且努力在行动中改正。在学校的倡导下,师生共同背诵《弟子规》,结合自己的实际表现查找不足。在班里,老师还组织孩子开展相互提建议的活动,鼓励孩子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勇敢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有的孩子写道“《弟子规》中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自己有的时候没有做好,但是不愿意让别人说,这样做不对,不能让自己尽快改正错误。”
在家长层面,学校组织召开多次的家长沙龙和家长讲堂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良好的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满足孩子多少物质需要的欲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使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才艺,或者灌输多少知识,而是要有良好的家风,从日常生活入手,重视孩子的品行习惯的培养。同时,通过家长沙龙、座谈会等形式,从鲜活的事例入手,给予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纠正一味表扬鼓励、受不得批评挫折的错误认知和做法。经过努力,家校逐步达成共识,形成育人的合力。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学校正在向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推进。在这当中,我们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使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校被评为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习总书记的到来为民族小学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对学校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将继续努力,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把民族小学办成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窗口,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绝不辜负习总书记的嘱托与殷切的期望。
(2015.06.01 第11期)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7-30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10-19
人民网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