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于上月21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讲话,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努力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笔者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思考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我们认为,亟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探秘治国理政方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文化瑰宝,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之魂,更是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振兴中华的文化之根和心力之钙,它是海内外数以万亿的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延续传承下来的唯一文明,五千年文明史是其核心特征,折射出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中所蕴含的独特力量并长期推动历史前进。这一“伟力”即是中华优秀文化及其滋养、培植、造化、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及其范畴,它们相得益彰,诠释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合成力、战斗力。一代又一代的贤人明君及其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独具的治国理政与安邦育人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能辅政、文能辅武,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精神谱系,在画好同心圆的基础上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画好最大的同心圆和最大的利益公约数,在民族大义和整体利益面前实干兴邦、团结互助,共同担当履行好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应有职责,在凝心聚力之中恪尽职守、砥砺前行,勤勉地唱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赞歌。
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贯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包括“以人为本”——主张人是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中心,主张“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民为贵,君为轻”,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论断不谋而合;“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节约环保,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崇德尚义——重视人的德行操守注重道德养成,重视品德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培养和人格精神的塑造砥砺,竭力推崇和宣传教化那些具有民族气节和高尚精神追求的高尚人士及其典型群体,比如说“和为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倡导人们信守道德信念,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等。中国文明在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判断及其价值导向,如责任先于权利,和谐高于冲突,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载体和生动有力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回答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它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永葆青春活力,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历久弥新始终熠熠生辉。优秀传统文化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又如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为今天的社会提供镜鉴,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解决冲突提供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并举,洋溢着深厚的中华情、浓浓的中国味、独特的民族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一种思想理论、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题中应有之义。赓续中华文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才能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我们要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心胸,敢于打破客观上存在的诸多文化鸿沟及其壁垒,虚心汲取世界诸多文明的有效养分来滋润我们,着力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国门。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世界诸多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责编 李玮】
光明日报2024-07-11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7-11
光明日报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