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记得在正定的时候,我应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建议,搞了一个农村研究所。研究的都是微观的东西。包括发展蚯蚓产业、村级组织建设等。他当时就提出一个概念,限于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和条件,要多考虑实现现代化的‘穷办法’。我在‘穷办法’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土办法’,就是适应当地的办法,不一定要大而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农村研究所,就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决定成立的正定农村研究所。
1984年4月,中国第一个农村研究所在正定成立。农村研究所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今年是正定农村研究所成立40周年。回顾总结40年前的探索实践,对于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建议,搞了一个农村研究所”
改革开放之初,正定是产粮大县,但农民并不富裕,就是所谓“高产穷县”。粮食产量很高,老百姓却很贫困,甚至吃不饱肚子。1982年3月,刚任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习近平就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
习近平认为“没有人才,民不能富,县不能强,翻两番无从谈起。”1983年,习近平制定出台了享誉全国的正定“人才九条”,破解人才政策瓶颈制约难题。他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顾问团,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才智。一年内吸引了700余名科技人员来函咨询、联系调动。经济学家于光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5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应聘参加正定县顾问团,形成了人才虹吸效应。
根据于光远的建议,县委书记习近平决定成立正定农村研究所。距正定县城西北3公里的永安村,成为研究所挂牌地和试验地,因为这里离石家庄市较近,工作基础较好。研究所配备了三名正副所长,选调了六名有大中专文化水平、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同志担任研究员,并从省内聘请有关方面专业研究人员和学者、专家以及一定数量的优秀农民代表,作为兼职研究人员。1984年4月5日,正定农村研究所在永安公社永安村原知青大院挂牌成立。《河北日报》以《研究农村问题 勾画最美图画——我国第一个农村研究所在正定成立》为题,进行了报道[]。
时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亚平接受采访时回忆:农研所由县政府办公室代管,聘请经济学家于光远等为顾问。所长是正定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戴留金,李亚平和县科委副主任于之春为副所长,于之春常驻永安村。
于之春接受采访时回忆:农研所是综合性研究机构,任务是为当地农村建设服务;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何在农村中贯彻落实,农村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及生产、交换和分配方面的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农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及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农研所成立初期,首先编制了农研所一年三年工作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各种运用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知识取得精神财富的实验,在“人才九条”的启发下农研所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省市科技专家指导下做各种运用自然科学、自然技术知识取得物质成果的实验。
二、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带动正定城乡经济起飞
1984年2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县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实现正定经济起飞。正定经济必须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的路子。“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习近平提出了这样的号召。
戴留金接受采访时回忆:如何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开拓有正定特色的经济起飞之路,是习书记交给研究所的重大研究课题。
农研所成立之后,习近平就让于之春去北京拜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请教农村研究所怎么搞得更好。于光远安排于之春吃住在自己家里,就如何发展城郊经济进行了详细讲解。
李亚平接受采访时回忆:经于光远推荐,正定县选派李吉成、刘学军及农研所工作人员梁兰新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修学习。于光远还协调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研院所等,对农研所在农经发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正定人多地少,在地理位置上南面、西部毗邻石家庄,县城离市区15公里。而且有2条铁路和4条公路与城市相连,交界线长达29公里,这是很独特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农工商业,决定了正定必须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道路。“半城郊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它既具有“城郊型”经济依托于城市、商品生产比较发达、城乡联系比较密切、工农结合比较紧密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般农村经济的某些特点,是两类经济结合的中间型经济。
在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过程中,习近平总结出“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1984年4月23日,正定县出台了《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种植业怎样充分利用空间,养殖业怎样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工业怎样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重点发展哪些行业,一目了然。
这个方案引导正定人民打破了行政壁垒,冲开了思想禁锢,实现了“靠城吃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正定农民开始利用自己的劳力、产品等优势,去叩开城市市场的大门。
习近平鼓励农民种植蔬菜,提出在城关片和滹沱河南片的乡镇试办商品菜基地,积极推广应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县里通过出技术、送地膜、给无息贷款等措施,一下子激发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西关村的王小辈在全县第一个建起大型温室种蔬菜。大棚里一年四季瓜菜常鲜,他的儿子王道永经常天不亮就上路,自行车后面驮着两筐菜,一天三趟到石家庄市去卖。依靠种菜,王小辈家成为全县首批万元户之一。通过种菜正定经济走出了死胡同,做到了利城富乡,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滹沱河以南、紧靠石家庄市区的二十里铺、西兆通、南村三个乡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模范乡。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正定县通过“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显著进步。1984年底,正定县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九项指标比1980年翻了一番;粮食总产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10项指标超历史。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正定翻身记》,肯定了正定的探索,赞扬正定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
三、“研究的都是微观的东西,包括发展蚯蚓产业”
“以最小的成本快速挣钱致富”,即如何破解农民快速致富的难题,是习近平交给农研所的研究课题。按照习近平的指示,农研所提出发展微观经济,开始探索、学习,考察外地搞蚯蚓养殖的新技术,新成果。蚯蚓适应性强,养殖技术简单,生长繁殖快,且不需要大规模场地,可以在农户家中或者废弃的土地上进行养殖,所需的原料主要是厨房和养殖场产生的有机废弃物,这些资源在农村地区十分丰富,因此投资小,风险低。通过蚯蚓的消化作用,这些废弃物可以转化为优质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蚯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这是家禽养殖尤其是养鸡业的优质饲料,因此销路也不是问题。
而养鸡业不仅适合农村地区,通过添加蚯蚓饲料,增加鸡蛋、鸡肉产量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鸡粪还可以用作果树肥料,提高果品产量和品质,这一链条经济效益明显,不仅促进了果农增收,而且还带动了农村贸易经济的发展。
于光远还在三角村搞了一个“循环经济”试点。他把农业生产从空间上分成几层一起搞。比如,一块土地,上面种葡萄,葡萄藤下挖池子养鱼,鱼池周边养鸡,修剪下来的葡萄叶子,鸡可以吃,鸡粪可以做葡萄的肥料,也可以做鱼饲料。这个“循环经济”试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引起广泛关注。
农研所还通过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解决农村生产力。当时农村广大劳动力普遍都是在农田里干一些粗活、累活,如锄地、拔草,耕种,没有新技术。小麦、玉米一年两收。但棉花一年一收,因为正定气候原因,早春特别冷,夏天雨水特别大,温度也很高,整枝打杈、防病防虫,锄草,大部分的老百姓都集中在棉田里边。
于之春回忆:习近平书记、程宝怀县长经常来农研所调研指导,帮助解决重大问题。农研所请北京农大、河北农大的教授到正定县蹲点指导。农民不再锄草了,改喷除草剂。开始几亩几百亩试验。以后一个村两个村,后来是全县布点示范,大面积示范推广。麦田和玉米田把除草问题解决了,棉田除草也解决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新技术。后来市里、省里也推广这项技术。农研所科技人员在县委,政府领导支持下,有进一步示范推广了“中棉10号”夏播棉,棉麦一年两熟高产,棉花缩节矮化、棉花早熟高产,庭院经济等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
四、帮助建设永安村新民居,改善农村民居环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永安村是正定县第四大村,有4600多人口,16个生产队。村农林牧副业比较发达,淀粉厂、面粉厂、砖窑、果园、副食厂、加工厂、制镜厂、锅巴厂等经济基础不错,发展势头良好。当时每一个生产队在村里都有五六亩地的闲置旧房子。在农研所帮助下,永安村党支部召集全体党员开会,研究开展农村建设规划,决定拆平生产队闲置的旧房子。1984年10月,全村放了62户宅基地,建设新民居。
采访时任永安村党支部委员、秘书马秋福回忆:农研所请求有关专家推荐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民居,农民盖上了二层楼。当时农村建这个房子,非常简易,村里有一个砖窑,二分钱一块砖,所以每户盖的这个小2层楼,总体面积有120平米左右,资金在1万元到1.2万元。当时最紧缺的就是钢筋。房屋过梁里边需要放6根承重钢筋,这个钢筋村里生产不了。新民居没有钢材,房子容易出质量问题。马秋福了解后,就请教研究所的专家。农研所领导就向县委书记习近平作了汇报。习近平非常重视,积极帮助联系唐山钢铁公司,为村里采购了50吨钢材。为需要家庭分了600斤~700斤钢筋,楼房质量有了保障。
新民居建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为本村村民建造房屋,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节约了用地。新民居建设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永安村民的二层建筑,仍然是当时农研所帮助设计建设的风格,颇受村民欢迎。
五、农村研究所对推进乡村振兴带来有益启示
从40年前探索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正定农村研究所,到如今引领全国各领域改革试点,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方向准”“胆子大”“步子稳”的一个重要决胜法宝。
启示一:“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在当时正定县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至今对依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有积极借鉴意义。正定县从依托和利用城市资源,到发展微观经济、庭院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结合农村资源和发展条件优势,形成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各自具体实际改革创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善用“穷办法”“土办法”,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才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把宏伟蓝图不断变成现实。
启示二: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到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从正定农村研究所引进、实验、示范、推广,农田化除草、棉麦两种两收,中棉10号示范推广;棉花矮化防徒长,棉花早熟优质等高新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积极探索调研搞蚯蚓养殖到养鸡、养鱼,葡萄藤下挖池养鱼,鱼池周边养鸡,鸡粪再做葡萄的肥料;从“循环经济”到高效、精准、智能现代农业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体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也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启示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进一步深化深化改革,农业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农民长效增收实现新提高,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农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供稿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资料整理工作专班”)
【责编 李媛】
新华社2024-06-1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2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