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记忆 | 周恩来:无与伦比的 忘我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邓丽君 王爽 2023-03-10 15:57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5周年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又到了周恩来总理诞辰的日子,每一年,本刊《红色记忆》栏目都会推出纪念文章,不仅是为了缅怀和铭记,更是为了追忆那份不朽的、始终绵延的伟大精神!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感受,相信也是很多人心中持久而深切怀念的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恩来总理曾有一段深情的评价,“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周恩来心中,始终坚如磐石。特别是他为自己立下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座右铭,不仅呈现了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坚定党性原则、自我完善的路径选择。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再次翻开周恩来侄媳邓在军老师赠送的《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亦是感慨万千,我们心中的他和世界许多人心中的他,构成了一个更为立体而真实的伟人形象,那些朴素的、至真至情地讲述,那些倾情国家与人民的往事,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细细了解与品读。

撷取几个记忆的侧面,跨越时空去感受其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范,并以此,致敬人民心中永远的好总理——周恩来!

 

工作永远第一

“把我推上这个历史舞台,我得用一切精力来把工作做好”

周总理“忘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工作的奋不顾身。

其卫士长成元功曾讲,万隆会议的一周时间内,周总理总共休息时间只有13小时,每天睡眠不足2小时。在那样复杂的局面和紧促的时间内,他提出扭转大局、闻名世界的“我们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求同存异”的补充发言,便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起草的,每写完一页,就马上交给翻译译出。

周总理通常一天的工作时间是18小时,剩下的6小时是否休息好,也很难说。工作都是见缝插针的,卧室、饭厅、卫生间、汽车,甚至理发,随处都在办公,经常天亮才睡觉,睡觉前,还要抱着一摞材料在床上看,想起什么,就赶紧交待秘书。有时候毛主席找,即使吃了安眠药,他也要赶过去。每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秘书找去,了解休息期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情。

身体健康的时候,他的忘我工作有目共睹,可在得了重病和多次大手术的情况后,已经没有条件再照管工作了,他还坚持过问、坚持工作。

周总理秘书钱嘉东还记得一天夜里两点钟,忽然接到还在住院的周总理的电话,大概就是在《参考消息》看到一篇文章,指责中国对粮食问题不负责任,一味依赖世界市场,周总理觉得不真实,需要了解情况,以防不测。

传达室的大爷目瞪口呆,简直不能相信深更半夜,一个大国总理还在和秘书交待工作。没想到,随后,联合国召开了世界粮食会议,中国代表有了机会介绍中国进出口粮食的真实情况,这场澄清中国在粮食立场上的争论,在世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哪会有如此及时并切中要害的敏锐。

周恩来在新疆和田丝织厂视察

1975年4月那段时间,周总理病情加重,可越是这样,他对外宾的接见要求越是极尽满足,据统计,他在医院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接见外宾60多批。钱嘉东还记得,当时,突尼斯总理到访中国,可周总理刚动手术没几天,还不能起床,无法接见。因为别的外宾都受到周总理接见,突尼斯总理觉得不见面回国难以交待,可他不知道实情。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决定会见。当突尼斯总理去医院看到周总理身上还插着好多管子时,不知所措,匆匆见了一面便离开了,他再三道歉,感激之情也是难于言表。对于周总理而言,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他永远奋不顾身。

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还记得,周总理刚刚确诊膀胱癌时便讲,“我一定配合你们,你们也要配合我”,意思是,医疗工作的安排不能影响他的工作,此后的治疗,基本都是抽时间进行的。膀胱癌的特点是容易复发,1974年5月时,周总理出血很厉害,需要输血。有一次,正在输血时,忽然毛主席要见外宾了,周总理拔掉针头就去参加,在他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由于长期超负荷透支运转,周总理病情不断加重,身体日渐虚弱,特别是“文革”时期,他所承受的重压更是难以想象。

他“气”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的捣乱,他“忧”国家的前途命运,特别是林彪叛逃后,“四人帮”更是公开向他发难,他一边要巧妙、策略的周旋,尽量避害就利,一边还要千方百计保护革命干部。当时,许多部长受冲击,他便把他们集中到中南海工字楼,名为“写检讨”,实为保护起来。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曾讲,造反派要抄余秋里和他的家,是周总理让他们搬到国务院来住,还公开和造反派说理。

他是一国的总理,可也免不了遭遇不公正地攻击和批判,他也会苦闷和痛心。曾任周总理秘书的纪东无意中看到了其用铅笔写的几句戏文,禁不住泪眼湿襟,“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即便处境艰难,可周总理从未逃避、退缩,他忍辱负重,坚持斗争。陈云曾讲,“如果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周总理明明有很多路可以选择,或惟命是从,或随波逐流,或消极怠工,或退避三舍,可他偏偏选择了舍生忘我,选择了努力将这个国家带出浩劫,他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最终,他耗干了心力,摧垮了身体,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烈,呈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永远最重

“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他是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对周总理的这句评价无疑相当精准。

他和群众一起坐公共汽车体验生活,在地震灾区亲自指挥车辆疏导交通,在黄河岸边和船工一起踏着纤夫的号子前行,在炼钢炉旁冒着暑热与炼钢工人长谈,自己排队买饭与工人同吃,甚至忍不住为葵扇厂冒着暑热辛苦工作的工人扇扇子……他始终践行着自己《修养要则》中许下的诺言:“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周恩来视察广东新会县葵艺厂时,顺手拿起一把扇子,为青年工人扇风

著名歌唱家邓玉华还记得,有一次周总理看完她的演出,要和她学习唱《革命熔炉火最红》,对于其中几句歌词,如“为人民服务,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革命,他比泰山还要重”等,周总理很是动容。“总理当年虽然在和我学唱歌,实际上是在教我如何做人。”

让邓玉华特别感慨的是,当她提到下某个矿区演出时,周总理竟然对那个矿区的年产量、产什么煤、运到哪里等都了如指掌。当得知煤矿工人特别喜欢喝酒,最怕断了酒,因为井下潮湿,都有关节炎,喝酒可以暖关节,但有的煤矿已经买不着酒喝时,周总理皱起眉头,赶紧叫来身边领导讲,“我们国务院的这些人,茶可以不喝,酒也可以不喝,但是煤矿工人不能断酒!”总理的话让在场的人激动得落了泪。

周总理一生三次到大庆油田,大庆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马德仁讲,总理登上钻台时,当班的工人一个个满手油污泥浆,总理却毫不介意,上前就握手,还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他的俯身关切、嘘寒问暖,让大家至为感动。

1962年,周恩来到大庆视察,图为在1202钻井队现场

第三次到大庆前,周总理就住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并有言在先,顿顿有粗粮,餐餐不上酒,菜吃大庆自产的。这次来大庆,他待了28个小时,但只睡了2个小时,马德仁看到排得满满的时间表,当时就流泪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共来大庆三次,视察了29个基层单位,同数万名工人、干部和家属见面,同许多人亲切握手、交谈……在大庆人心中,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后来得知王进喜得了癌症,周总理还专门派吴阶平等专家前往会诊,并亲自了解和关注治疗进展。

无论对待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还是工人和农民,他都极为关切,他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认真到一丝不苟、不可想象的程度。

在吴阶平眼里,周总理就像一个医学专家,给周总理汇报某人的病情,空手汇报是绝对不行的,“带的东西可多了,图谱、标本、X线片、显微镜,什么都得带,因为你说到哪儿,他就叫你拿出证据来。模型行不行,合不合比例,他处处在动脑子,很快会发现问题!”

对于老舍的投湖自尽,周总理一直心存内疚,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他,晚年病重之时,他还清楚记得老舍的忌日,始终不能释怀。老舍儿子舒乙记得,有一次父亲感冒,母亲给吃了一点药,周总理知道后,还批评了母亲,说父亲是国宝,生病了要送医院,要第一报告给他。“对我父亲来说,发生了天大的事,最大的事,最难办的事,主心骨都是周总理,当然他最后的信息是没有发出去,周总理不知道……周总理是历史巨人,也是我父亲的最大知音,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

作为周总理的秘书,纪东曾讲,周总理常叮嘱身边工作人员,对下边的同志态度要和蔼,不要盛气凌人,不要把主人和公仆搞颠倒了。周总理办公桌上有一部直拨的外线电话,经常有不知姓名的人因拨错号码打进来,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他总是非常和蔼耐心地告诉对方:“你是不是把电话号码拨错了?……也可能是串线了,请你重拨一下吧。”然后轻轻放下电话机,又重新投入工作。

1963年5月12日,周恩来在海上观看水下摄影机

一次,天正下着雨,纪东随周总理开车回中南海,他听到周总理提醒司机:“车子别开得太快,行人看到会紧张。有的路段有积水,别溅到骑自行车人的身上,弄湿了他们的衣服。”这份提醒何尝不饱尝着周总理对百姓真挚地关爱。

“东西长安街、市区环行路和主要街道,以及五棵松向北至西郊机场岔口,都应将快慢车道标志加粗、标清,使之醒目;此外,人行横道标志也应清晰明了,长安街中间的‘安全岛’也要恢复起来。”这是1969年12月28日,周总理对北京交通作出的批示,让纪东特别感慨,“没有平时的关心、留心,谁会为普通行人的方便和安全提出这么详尽具体的意见呢!”

1974年6月的一天,周总理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文件资料,看到群众反映,山西一个山区的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周总理深知这一分钱对山区农民的分量,立即给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打电话:“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山区群众吃上盐。”

周总理常说,“不能把我同群众分开”,“我是你们中间的一个”。身居高位,却永远平易近人,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当做人民公仆。他不论对什么人,从不摆架子,从不以领导自居,这一点周总理身边服务的工作人员感受的最真切。

周总理走路快,有时深夜回来,见值班的工作人员打盹或睡着了,马上会把脚步放得又轻又慢,关门时也小心翼翼注意不出声响。有一次晚上,成元功值班,给总理送完茶后没事了,就不知不觉坐沙发上睡着了,周总理出来看到了,就取下自己的大衣,悄悄给他盖上。

当周总理进入西花厅时,站岗的警卫战士都要立正行礼,他就特意交待,以后不必敬礼,还说“在这里都是家里人,没有首长。”他心里就是这样时时装着别人。

一次,周总理刚进人民大会堂办公区,有只鞋的带子开了,服务员侯桂珍赶紧过去蹲下身提醒并意欲帮助系上,可周总理却谢绝了,还把她扶起来说:“不,我应当自己系,咱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自己来。”周总理有颗假牙,一天吃完饭顺手拿出来放进漱口水杯里,王颖看见了准备洗一下,周总理马上拦住要自己洗,还解释说:“挺脏的,不好意思要你们去做。”

1975年8月,周总理最后一次回人民大会堂,就为了看看曾经为他服务的同志们。让侯桂珍永远难忘的是,怀孕中的她看到周总理被疾病折磨的特别瘦,忍不住想哭,可周总理却说,“你不要哭,你要哭了对肚子里的宝宝不好,要多吃点蔬菜和水果,少吃点主食,要不然大了小孩不好生。”周总理还问她,生完小孩怎么办,她说绝育,周总理马上叫来大夫问“生完小孩绝育,对喂奶有没有影响?”知道没有影响后,才安心的点点头。这份关切侯桂珍记了一辈子。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原处长耿秀贞坦言,“从社会地位上看,总理和我们天差地别,但他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慈父般的关爱,在我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永远也抹不掉。”

1976年1月7日深夜,昏迷已久的周总理微微睁开眼,看见守候在床边的吴阶平说:“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这是周恩来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

周恩来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吴阶平每提及此事都感伤不已:“总理一生关心别人,就在大脑已经很少有活动能力的时候,关心的还是他人。”

当年病重,身上插满管子,为不让大家有心理负担,手术后的剧痛他都忍着,不喊不叫。有一次周总理被病痛惊醒,忙问护士:“我喊了没有?” 护士说:“叫叫没关系的,如果疼就叫。”可他却摇摇头,坚持忍着不喊不叫。只有一次,他实在忍受不了,找来保健医生张佐良,问他能不能哼一哼,“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我说:‘总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说完了,他还是没哼哼。”周总理始终用坚强的意志对抗着病魔,最终把体重耗到了30.5公斤。

周总理关心同事、关心部属、关心身边每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更是时刻想着广大人民群众,可心中唯独没有自己,正如成元功所讲,“总理的一生,就是处处关心他人的一生”。

(2023年第05期)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