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赓同志诞辰120周年
在中国的十位大将中,陈赓是被公认最活跃、最具个性、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其中之一便是陈赓。
陈赓大将
陈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老党员,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有“黄埔三杰”的美誉,黄埔军校有这样的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他曾用快腿救过蒋介石的命。他也是唯一 一个见过鲁迅的开国将帅。与大多我军将领出身不同,陈赓是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曾随曾国藩南征北战。
南昌起义后,陈赓成为中央特科的负责人之一,深入龙潭虎穴,为保卫党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看起来文质彬彬,但打起仗来凶猛无比,无论是战前冲锋,还是战后指挥,均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因卓越的军事才能,陈赓先后被派往越南和朝鲜战场指导作战。他是我军唯一同日、法、美军都交过手的高级将领,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战争的高级将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又奉命组建了赫赫有名的解放军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即著名的“哈军工”,从该校衍生的高校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
可以说,陈赓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立下不朽功勋。1955年,陈赓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
陈赓是全能型人才,能文能武,才华横溢,性格豪爽。他有时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能跑上台喝一口正在作报告的毛泽东杯子里的水,令庄严的会场顿时笑语哄堂;他真诚待人,比如,很多将领都是在其帮助下找到了幸福的伴侣,彭德怀与浦安修就是由陈赓牵的红线;他诙谐幽默,时不时开点儿无伤大雅的玩笑,使其所到之处充满笑声。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他均乐观对待,人称“军中幽默大师”。也正是如此,他也成为我军最有性格特点的大将之一。他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常能化解大家心头的阴霾,既鼓舞了士气,也融洽了关系,所以,有人评价其是“最阳光的将军”。
由于积劳成疾,陈赓患上较严重的心脏病,但他仍在以多病之躯忘我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61年3月16日,陈赓病逝,年仅58岁,他也是开国元帅和大将中去世最早的一位。中共中央在悼词中称他是“卓越的军事天才”。
得到陈赓去世的消息,周恩来暂停了在广州的工作,希望陈赓的追悼会一定要等他回去亲自参加;蒋介石哽咽评价陈赓,称即使五个胡宗南也比不上陈赓一个人;聂荣臻听到消息后,捶着桌子连声喊着“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徐向前说:“陈赓是我们这些老家伙里身体最好的,才58岁就走了,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损失啊。”粟裕在得知陈赓离世消息后,一度哭得无法站立;李克农是陈赓在隐蔽战线的亲密战友,闻听陈赓离世,摔碎手中酒杯,感叹再好的酒也没了味道;刘伯承是陈赓的老上级,他在陈赓的遗体前默默地流泪,久久不愿离去……
“红军永远是红军,任他换个什么名义,戴上什么帽子,我们始终为了共产党的光荣而奋斗。”这是《陈赓日记》记述的其生前所讲。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视党的事业为生命,陈赓真正做到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勤恳务实的态度、为国为民的胸怀,在国共两党间均有目共睹。
坚定的党性——“忠于民族,孝于国家”
陈赓自幼聪慧顽皮,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以至于后来到了部队也是出了名的武学大师。陈赓的父亲为人直爽、乐善好施。这样侠义而豁达的家风熏陶,使得他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
1916年,14岁的陈赓偷偷跑出家门投奔湘军,拖着齐头的长枪,陈赓在旧军阀部队经历了4年军阀混战的兵营生活,这让他深感失望,遂于1921年毅然离队到长沙当了一名铁路职员。他利用业余时间进入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有了密切接触,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无论政治局势如何变幻,无论面对何种诱惑和折磨,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
当年蒋介石如此器重和赏识陈赓,可是在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强迫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后,陈赓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声明脱离国民党党籍,表示了坚决跟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当年进入黄埔军校,就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亡。他明白蒋介石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弃之而去。后来陈赓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后,蒋介石大喜过望,亲自前往医院劝降,可他坚持不见,这是他的鲜明态度,也是坚定立场。
陈赓对党的忠诚,不仅表现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与火的战斗,也表现在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和倾向进行批评和斗争。长征途中,张国焘进行阴谋分裂党和红军的破坏活动,陈赓站在党的立场上,坚决捍卫和维护了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电视剧《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出场时,职务是一个团长,这个团隶属于八路军129师386旅,其旅长便是陈赓。
陈赓当年领导的386旅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打了无数硬仗、恶仗、大仗。每次战斗,他总是冲到最前线指挥,有时躺在担架上还在指挥。他多次负伤,多次毒气中毒,左脚腕骨还曾被打断。全面抗战最初的两年,386旅对敌作战达210多次。陈赓后来说,“没有一天没有战斗,我那时简直打起劲了!”大受挫败的日军视陈赓为眼中钉,甚至一度在坦克上贴出 “专打386旅”的标语。
1938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386旅的卓越战略战术是“世界上所仅见”,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陈赓一生征战,创造太多以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战例,体现了指挥艺术的高超和战术战略动作的完美统一。
面对装备、数量远胜我军的国民党部队,陈赓提出不打乱仗,打有把握之仗。他在作战经验总结中写道,要强调近战、夜战……要用迂回、包围、分割、穿插、渗透等战术动作。从歼灭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到陈谢兵团挺进豫西“牵牛”、洛阳“伏虎”等经典战例,让敌方惊呼“攻城陷地,如入无人之境”。
歼灭黄维兵团是决胜淮海战役的关键。面对危局,陈赓主动请缨,表示即使把家底拼光了也要拿下黄维。面对昔日黄埔同学,陈赓先摆出背水一战的架势,然后施计诱敌深入,最终将黄维团团围困在双堆集,以纵横交错的沟堑战壕,步步紧逼,快速猛攻,仅1个月时间就大获全胜。堑壕战术后在抗美援朝中,又发展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使得我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经受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猛烈火力的考验。多年后,粟裕回忆说,在淮海战役自己紧张过3次,其中歼灭黄维兵团是最紧张的。经此一役,陈赓和粟裕也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
陈赓知战懂战,1950年7月,他出国援越抗法,当时,越南人更倾向于攻打大城市,并不理解陈赓提出的先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战略设想。为了说服越军的武元甲及其他将领,原本打算“简单说明一下”的陈赓,足足讲了4个小时,从战争形势、地理情况以及战争中各方力量的变化,讲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打消了越军指挥员的顾虑。最终,按陈赓的部署,边界战役取得歼敌8000余人的巨大胜利,这是法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军事失败。越南军民也被能精准分析敌情、娴熟指挥打仗、精通军事教育的陈赓深深折服。
1950年11月1日,陈赓从越南启程回国。回国途中,他夜不能寐,在日记中写道:“昨晚失眠,总是思考着朝鲜战事。工作是艰苦与残酷的,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随后,他主动请缨赴朝作战,毛泽东曾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跟美帝打,你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先后三次赴朝考察、指挥作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岭战役中,陈赓运用了灵活战术的思想,命令一线部队改造防御工事,在墙壁上挖出小型掩体有效防止美军炮击带来的伤亡,还进一步将第3兵团的阵地坑道化,这种工事能够相互联通且坚固无比,适合长时间的攻坚作战。这一战美军的炮火覆盖力度远超二战任何一场战役,但在陈赓战术指导下,我军以牺牲4800余人的代价,造成了5000余美军、10000余韩军伤亡,成为朝鲜战场上的经典战役之一,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和军威。
陈赓不仅英勇善战,更善于总结和研究战术经验,虽然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时间不长,但仍旧能够因地制宜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他的战术理论也成为中国国防建设和部队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陈赓去世前,想把自己一生积累下来的作战经验和敌后斗争经验总结汇总,编写一部《作战经验总结》,供人们学习,但刚刚写完序言部分便与世长辞,令人扼腕叹息!董必武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为其写下挽联:“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
挚诚的个性——“任何时候都要讲真情、说实话”
凡是经过毛泽东认真思考后定夺的事情,一般人很难再改变,也没人敢改变,可陈赓就是有一段被传为佳话的 “叫板”毛泽东的往事。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发起重点进攻,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搬到天赐湾,黄河两岸一时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认为,陕北虽有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坐镇,但不得不需要分出很大精力对付诸路敌军。面对陕甘宁边区的危急处境,毛泽东安排:“调陈赓率四纵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就做个当阳桥上的猛张飞吧!”
可是,陈赓对于毛泽东的安排并不认可,他直言毛泽东,“全国战场一盘棋,您调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陈粟大军进军鲁西南,都是招好棋。但我这个小棋子,您却摆错了位置。您应该让我南渡黄河,给敌人心窝里扎上一刀,至于保卫陕甘宁,可以让其他部队担负。调我西渡黄河,属实是大材小用。”
在一番据理力争后,陈赓的想法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随后,他率部南渡黄河,兵锋直指豫西,所到之处,战无不胜,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形成了中原的三把尖刀,实现了毛泽东对他的期望。陈赓的直抒己见、大胆建言,被认为是无私无畏、敢于担当、肯干实事的作风体现。
陈赓傅涯夫妇与子女们
1960年3月,春寒料峭,陈赓和妻子一起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湘乡。陈赓身体不好,行走不便,但坚持拄着拐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
当时,受自然灾害影响,家家户户缺衣少粮,陈赓却看到乡亲们吃的是白米饭,且有鱼有肉,他仔细观察发现乡亲们面黄肌瘦,甚至强作笑颜,他直接要求打开米桶和谷仓,结果米桶没米,谷仓没谷,原来,米饭和鱼肉都是从县城调过来的,目的是让陈赓看到他期望看到的家乡人民生活的好景象。
陈赓对陪同负责的同志讲,任何时候都要讲真情、说实话,如果大家弄虚作假,只能导致更大恶果。为帮乡亲们渡过难关,他与有关部门协商,从部队退役的物资中,调剂了10辆汽车、10匹军马交给湘乡县人民政府,以发展经济。
在女儿陈知进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念旧的人,很早就有传承历史的意识和概念,陈赓曾讲,“我很希望人民能知道红军和革命群众所经受过的这一切,即使将来革命成功了,也永远不要忘记”。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有保存文献与实物的习惯,包括各个时期的日记本和照片,还有中央和军委颁发的一些证件、证章,使用过的望远镜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革命者的奋斗记录和历史见证。在那一辈人里,陈赓珍藏的各种原始文献资料,算是较多的,也是较为完整的。
值得一提的是陈赓记日记的习惯。自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期,他就开始记录,在战火纷飞、四处奔波的日子里,无论多忙多苦多累,他都要抽出时间把当时的情形与感受记下来。妻子傅涯每次和他分别时,都会送他一个日记本,陈赓写完后会将日记本交给妻子保管,他们的坦诚相待至今提及依然令人感动。
陈赓日记本及资料
陈赓20多万字的日记能够流传下来,还要得益于妻子傅涯的细心保管。行军时,傅涯将这些本子藏在马褡子里,每到驻地,她先把日记本拿出来检查一下,湿了就在太阳底下晒晒,或在老乡的热炕上烤烤,生怕丢了或受潮了。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陈赓有关战争的记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女儿陈知进坦言,“父亲留下的日记常让我温故而知新,每当碰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父亲和他的日记,一直鞭策着我前进。”
虽为共和国的大将,但陈赓从来不摆官架子,特别注重率先垂范。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受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当时学院住房十分紧张,他便带头将好房子让给专家、教授,自己则住仅三间小屋的小平房。后来到北京工作,按资历可分配大将级别的住房,可他坚持要了一套连中将级别标准也不够的住房,并在这里,住到去世。他常对孩子们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陈赓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活得真实洒脱,光明磊落。正如陈毅所讲:“陈赓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的卓越才能,他的无私无畏……都已成为永远的丰碑,他的一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中,无疑留下了厚重而特殊的一页!
谨以此文,向陈赓将军致敬!
(2022年第03-04期)
【责编 李鹏】
新华社2024-06-18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3-19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