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记忆 | 朱德:人民的光荣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 爽 2022-12-01 20:52

 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6周年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红军之父”朱德

噩耗传来,许多人都犹如置身梦中,不敢相信,就在一个月前,朱德还接见了来华访问的时任澳大利亚联邦总理的马尔科姆弗雷泽。

人们并不知道,当时他的身体已非常糟糕,保健医生百般劝阻不要去,但朱德吃了药后,坚持前往会见,他希望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工作。就在逝世前5天,他话都说不出来,却还要求听文件。秘书不忍,只能含着泪光躲着他。朱德断断续续地低声说,“我还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朱德几乎将自己的生命,全部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国家,这也是其一生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朱德的人生太传奇,也太独特。

他经历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是惟一最初未被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接纳,后来却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袖的人;他是党内极少数在共产党成立前,就参加过辛亥革命武装起义、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并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中,既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又主要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湘南起义的惟一领导人;他也是井冈山道路的两大主要开辟者之一,和惟一率领两路红军长征,三过雪山、两走草地的最高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向中央写出调研报告、建议最多的领导人,也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人……

朱德接受元帅军衔

周恩来称赞他的革命历史“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毛泽东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

朱德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的全军总司令。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便是朱德提出的,即使运用游击战术最为娴熟的毛泽东,也屡次指出他的军事经验最早来源于朱德实战的总结。建国后,朱德更是为中国解放军的发展,推进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立下不朽功勋。

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他五十四岁寿辰之时,战士们在他面前高呼“我们八路军亲爱的父亲万岁”。在整个世界军史上,统帅被士兵以“父亲”相称的,大概只有朱德吧,这不仅展现了其在军事方面的超高才能,更饱含了他人性的慈爱与光芒。

朱德与海军战士在一起

朱德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要远高于国内人们的认知。许多外国元首曾在唁电中称其是“中国红军之父”“本世纪最伟大的民族领袖之一”“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式的统帅和战士”。斯大林评价朱德:中国只有两个元帅,一个是毛主席,另一个就是朱德。足见朱德在其心目中的地位。连毛泽东本人都讲,“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他评价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并挥毫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称赞朱德“是我国民族英雄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巨星。”

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朱德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坚韧的本色作风,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崇高的人格风范最后浓缩为一个“德”字,并成就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典范!

平凡至极的总司令

朱德一生身经百战,然而他不仅大难不死,且身无片伤,所以,常有人称他是福将。

其实,朱德遇险经历很多,甚至有几次跟敌军士兵擦肩而过,但都能化险为夷,除勇气和谋略外,他的“老伙夫”形象也成为一种潜在的护身符。

欧洲求学、寻党期间的朱德

《朱德传》提到一段故事,1927年11月20日,朱德带领教导队从崇义上堡出发,去汝城同曾曰唯谈判,途中,他们住的祠堂,半夜突然被土匪包围。土匪问朱德:“你是什么人?”朱德说:“我是伙夫头。”土匪又问:“你们的司令在哪里?”朱德指着后面的房子说:“住在那边。”由于朱德穿着简朴,同士兵没什么区别,土匪信了,就往后去。朱德从窗户里跳出,脱离了危险。

朱德的朴素形象,很难让人将他与令敌军闻风丧胆、悬赏十万大洋的总司令联系在一起。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过朱德,她曾写:“他在任何时候都是个可以混杂在农民集市里的人……他浑身上下,从平凡的面貌到行动,都是个农民的样子。”

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王少桐等人,前往八路军总部采访朱德,当他们走向总指挥朱德的办公室时,只见“一个穿士兵衣服、戴眼镜、满脸胡子的人站在门口”,这个人太普通了,以至于记者们都忽略了他,而径直向门内踏去,当有人介绍那位“士兵”就是朱德时,他们感到震惊和惭愧。

类似的故事,在朱德身上发生的次数太多了。不仅追踪的敌人常把他当作“伙夫头”,据说,我军很多将领来找朱德汇报工作,也经常认不出他来,常要问警卫员才知道,原来朱德正在收麦子,或是浇菜地,即使就在你眼前,你也认不出来。陈毅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曾介绍过朱德之所以被大家称作“伙夫头”,是因为他“芒鞋草履、十分褴褛”。

朱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

朱德从不讳言自己的农民出身,言谈举止、穿衣戴帽、思维方式、生活起居,处处都保留着朴素的风格。记者爱泼斯坦对朱德的描写很具代表性:“从外表看不出来他是一位勇猛无比的军事将领,一位世界知名的、经历过许多次最严峻、最残酷的军事行动的战略指挥家。看上去他更像是任何人的父辈,在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的活儿以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解开衣扣,放松地靠在一边坐着,笑眯眯地和你交谈。”

翻看中外记者对朱德的采访记录,几乎绝大多数人都用到“平凡”“普通”“和蔼”这些字眼。凡接近过他的人都说,他胸襟宽广,平易近人,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不会感到拘束。以至于那些年轻的战士会情不自禁地称呼朱德“爹爹”,这也是战士们所能给予朱德的最高荣誉。

88岁高龄的朱德视察海军

朱德爱兵是出了名的,红军战士提起他,没有人不敬佩!据杨得志上将回忆:“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着他,我们都把他当父母看待。”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穿着草鞋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战士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战士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曾任朱德警卫的杨春於最难忘和朱德一起长征的日子。他讲,行军时,朱德马背上总会挂上几双草鞋或者麻鞋,碰到没有鞋穿的战士,他便会叫警卫员从马背上取下一双鞋给战士换上。在长征途中,常常会有饿得走不动路的战士,只要朱德碰上,都会将自己的干粮分给他们。朱德怀里一直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身边战士的名字。警卫连100多名战士,他都叫得出名字,并多次为受伤的战士擦洗脓血,包扎伤口。

抗战期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之托,曾到中国考察过八路军的美国军官卡尔逊在《中国的双星》一书中这样描述战士们眼中的朱德:在后来的几个月中,我了解到朱德受到他的部队所有人的爱戴。只要提起朱德的名字,就会在他的勇敢的同伴们的眼里引起柔和的亮光。“朱德?啊,朱德!”他们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个名字,语调传达出内心的崇敬。萧克将军也坦言,朱德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部队对朱德是带点神秘式的信仰的。

所以,有人直言,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像朱德这样统帅数百万大军,又甘当凡人、毫无架子的统帅,独一无二!他不用任何矫揉造作的将军气魄去统御他的革命军队,他所凭的只是一颗热爱的同志的心。

痴迷兰花的铁汉元帅 

朱德一生对兰花情有独钟,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对兰花的钟爱始终如一。

除草、培土、浇水和施肥,朱德都亲自动手。他不仅爱兰,且精研《兰谱》,还会去找兰花专家学习栽培技法,可谓爱得越深,种得越精。

1955年到1964年的9年时间内,朱德培育的兰花多达6000余盆,每盆都是身姿婀娜、体态优雅。为让百姓们都能观赏到兰花,他常将自己种植的兰花,甚至十分名贵的品种捐赠出去,并鼓励当地繁殖推广。如今,北京中山公园里的兰花,许多都是朱德当年所赠。

朱德敬慕兰花、赞美兰花,一生留下许多赏爱兰花的诗作。万里之子、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原会长万伯翱出版的《红墙内外》一书,记录了朱德痴迷兰花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寄托了对第五任妻子伍若兰的深深情愫。

伍若兰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也是有名的“双枪女将”,1929年2月2日,国民党刘士毅部偷袭红军军部,为掩护朱德突围,伍若兰不幸被捕,蒋介石知道她的身份后,专门致电前线指挥官,对伍若兰“软硬兼施,为我所用”,但伍若兰坚贞不屈,始终不松口。蒋介石见实在没希望,就下令“斩首示众”。

消息传来后,朱德痛不欲生,当着毛泽东的面号啕大哭,自此他更加热爱兰花。虽然和伍若兰的婚姻只有短短一年,但他们却感情深厚。在延安,他曾对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深情地讲:“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兰花的高贵品格,正是朱德看重并推崇的。在这些意形俱佳的兰花身上,人们同样品赏到了朱德如兰的人格魅力。

朱德是一位极富历史自觉的伟人。他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忠勇战士,但发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终成泡影时,他不惜抛弃高官厚禄, 远渡重洋,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旧势力里已是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在共产党这里仅是个新兵,还要面对不被理解的情境,但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始终不曾动摇。

当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硕果仅存的一团劲旅,与敌人巧妙周旋,杀出一条血路,这八百位勇士,成就了我军的第一支钢铁雄师,即后来井冈山上著名的红四军第28团,仅该团一个团队,就产生了我军的三位元帅、一位大将,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开国元勋,他却与“穷”相伴一生。当八路军总司令,1个月薪水仅5块大洋,自己基本生活都困难,更无结余照顾家人。当得知老家的生母和养母都已80多岁,生活非常艰难,只好给同学戴与龄写信求捐。即便在当了元帅的21年间,朱德也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1937年9月27日,他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说:“我为了革命保持革命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1961年朱德在中南海书房,从左至右为朱和平、朱援朝、朱德

朱德一生廉洁奉公,鞠躬尽瘁,从未有私心杂念。他曾多次对子女讲:“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什么可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公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要上交。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张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藏书,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朱德晚年病重时,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我有两万元的存款,这笔钱不要分给孩子们,不要动用。告诉康克清,把钱交给组织,作为我的党费。”

朱德高贵的品格令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深深敬仰,她曾写过一本《朱德传》,向全世界讲述这位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领袖,并留下遗嘱,“由我的著作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论来自何处,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将军所有,由他按照他的愿望处理——那就是说,建设一个强大和自由的中国。” 后来中国驻德国使馆请示朱德95008.30马克稿费的用处时,朱德批示:“买自然冶金科学新书、化学新书寄回!” 随后,使馆购买了大量国外最新科技书籍,全部分给各大图书馆和有关科研单位。

人如其名,朱德的德行与日月同辉,他的名字也被美国著名作家斯诺解读为“红色的品德”。他的人生,亦如他栽培的兰花,不朽芳名留四方。

(2021年第23期)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