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正文

红色记忆 | 贺炳炎:独臂悍将 耿介忠良

作者: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2024-08-07 13:46

纪念开国上将贺炳炎111周年诞辰

他是贺龙元帅爱将,胆略过人,勇谋俱足,多于危难时刻大显身手,频创奇迹,战功赫赫,享有“孤胆英雄”“独臂刀王”等美誉。

他是党的忠诚干部,从不计个人得失,甘作“补缺官”,只要能为民族解放事业发光发热。从无辜蒙冤到备受群众爱戴,从青葱战士到威武将军,他始终以坚定意志和实际行动表达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匆匆辞世,带走的是一身疾病,留给人间与后世的,则是一身正气,一曲绝响。

他就是人生短暂而传奇的开国上将——贺炳炎。

从铁匠到“断臂将军”

1913年2月5日,贺炳炎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像当时绝大多数家庭一样,他们一边过着苦日子,一边盼着好日子。

9岁这年,贺炳炎的母亲尚未等到好日子就因病去世。父亲贺学文素以挖煤为生,苦于无力支撑,遂将女儿送人做了童养媳,又将长子过继于人,独将聪明伶俐的贺炳炎留在身边。即便如此,父子俩的生活也依旧凄苦。贺炳炎只读了一年私塾就跟着父亲下地劳作、到煤洞挑煤,帮地主家放牛,后又陆续学过篾匠、杀猪、裁缝、打铁等多种手艺,短短十几年却尝遍了人世艰辛。这期间,他还一度投到武当山一位道长门下学习凌霄剑法,后改学玄虚刀法。由于白天还要为地主干活养活自己,他只能晚上练。这段宝贵经历虽短暂却为他日后沙场上大展雄风埋下了伏笔。

1929年春,贺龙领导的红军来到了湖北松滋刘家场。在此打工做铁匠的少年贺炳炎再也坐不住了,执意要跟父亲一起报名参军。年龄不够,父亲也不忍心,战士们纷纷劝他来年再说,贺炳炎却执意不走,抱着一棵松树不松手。僵持之际,贺龙走过来,微笑着抚摸他的头说:“人还没有枪高,长得像个瘦猴子,志气倒蛮大的嘛。好吧,你就到宣传队去提浆糊桶子吧。”置身红军队伍,贺炳炎表现积极,斗志昂扬,当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此后两年,他从一名战士升为班长、排长、骑兵连长兼政治指导员。

那是在贺龙身边担任警卫班长期间,一个转机让一心想上战场的贺炳炎得偿所愿。这天,贺龙在指挥前线部队打仗,让贺炳炎去给段德昌师长口传一个命令。接到任务后,贺炳炎即赶往师长段德昌处,完成任务后却不肯走,软磨硬泡着想加入战斗,被严辞拒绝。

就在返回指挥所的途中,贺炳炎邂逅了一群试图躲到芦苇荡里的敌溃军。贺炳炎先躲到一棵大树后观察,随即跳将出来,挡住去路大喝道:站住,乖乖投降!领头人一看不过是个毛头少年,不以为意,试图趁其不备逃跑。情急之下,贺炳炎立即对其开了一枪,又扔出两枚手榴弹。其他逃兵见状便不再反抗。就这样,17岁战士贺炳炎凭一己之力把47名俘虏押回了指挥所。此举令战士们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因此赢得了“孤胆英雄”之美誉。

1932年6月,国民党部队进犯洪湖苏区,直接威胁湘鄂西军委分会的安全。时任军校区队长的贺炳炎,在军校学生人多枪少的情况下,毅然把枪支让给战友,自己则操起一把菜刀飞身跃出工事,率先冲入敌阵,左劈右砍,夺过敌兵枪支,与战友们通力协作将两个团的敌军击退。这一壮举轰动全校,校部对他给予表彰。大家都说,当年有贺龙用一把菜刀闹革命,现如今有贺炳炎操一把菜刀上阵杀敌,随即送他一个诨号“贺小龙”。

1937年7月7日,陕西富平县庄里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右二)采访了总指挥贺龙(左二)、六师师长贺炳炎(左一)、教导团团长彭绍辉(右一)

1935年11月,贺龙指挥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受到了敌军的阻击,为保证主力部队顺利通过,贺炳炎命机枪手加强火力掩护,率部与敌军展开硬拼。战斗中,他的右臂不幸中了极具摧毁性的汤姆弹,骨肉模糊,只留下一点皮肉连着肩膀。颠簸几十里被抬到总卫生部,贺炳炎已失血很多,如不及时做截肢手术便有生命危险。

在贺龙保证还让他上阵杀敌的情况下,贺炳炎这才勉强同意做截肢手术。这台手术由时任二、六军团总卫生部部长贺彪亲自操作。然而,由于当时大部队及主要物资已转移,医疗器械没有,麻药、止痛药也没有,能用的就只有锯木头用的锯子、其他配件和临时用旧门板搭成的手术台。贺炳炎硬扛下了这台两个多小时的手术,用来堵嘴的毛巾被咬碎了,汗水湿透了全身。这一年,贺炳炎才22岁。

古有关云长刮骨疗伤,今有贺炳炎忍痛断臂。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军中关云长”的美名。贺龙曾特意收藏贺炳炎两块锯下的伤骨,每逢进行战斗动员时,他都会以此激励同志们:这是贺炳炎同志的骨头,我们共产党员的骨头!

术后六天,贺炳炎就又投入到战斗当中了。他抢抓一切机会练骑马,练左手持枪、耍刀,由于他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左手适应得很快,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枪法和刀法逐渐恢复到了先前的水平。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二O师七一六团团长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接受贺龙、关向应的指示,率部直插敌后,首战雁门关。这是八路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趾高气扬的日军从贺炳炎埋伏的峡谷经过时,两侧山头上立即响起了持续的枪声。经过激战,共歼敌300余人,击毁汽车20多辆。八路军顺利撤离战场后,日军后继部队在这里竖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殉国67人,过往车辆千万小心。”

雁门关伏击战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贺炳炎和廖汉生因此获得了国民政府的通令嘉奖,海内外报纸也大力宣传该战果,称之为“雁门关大捷”。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一次谈话中以及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里,都列举了包括此次战役在内的诸多胜仗,以说明“八路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贺炳炎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屡建奇功,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是我军响当当的“独臂刀王”“红军赵子龙”“独臂将军”,更是令敌寇闻风丧胆的“一把手部队”的“一把手”。诚如毛泽东拉着贺炳炎的左手所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育出这种独特的人才!

尽忠于党  丹心为民

面对战场上无情的硝烟,贺炳炎全然释放着他骨血中刚毅勇武的一面;在风波不定的路线斗争和细碎平凡的日子里,其性情中坚韧、真挚且细致的一面也得以酣畅挥洒。

“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去看他。好的,一定坚决,一定不悲观动摇。贺炳炎这个家伙就越打越硬!”贺龙元帅在谈到贺炳炎时曾说。   

1933年春,时任红七师十九团团长的贺炳炎,在刚刚痛别战死的父亲后不久,就受到“左”倾路线的牵连。在此后的两年里,贺炳炎在随部队转移的过程中,蒙冤受辱,不仅被扣上“改组派分子”的帽子,上缴枪械,还被开除党籍,戴上手铐被关进“改组派连”中。他五下五上,历经坎坷,却始终忍辱负重,对革命忠贞不二,凡有需要的地方他都挺身而出,甘做一名“补缺官”。

在贺龙亲自点名支持下,贺炳炎收编了带有神秘色彩却作战勇猛的“神兵”700余人,改编为特科大队,时人赞曰“铁壳大队”。1935年6月,红军挺进鄂西,在咸丰县忠堡地区与国民党部队展开了激烈战斗。形势危急,伤亡时有发生。受任弼时任命,贺炳炎担任十八团团长,与政委余秋里协同指挥,配合其他军团将敌军合围全歼,粉碎其增援的企图,生擒了敌军第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这次战役共歼敌4000余人,史称“忠堡大捷”。至此,贺炳炎才彻底摘掉“帽子”,恢复党籍,保留军籍,轻装前进,为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的贺炳炎(右三)等人

贺炳炎不仅会打战,善打仗,在打仗中更善于总结和改进。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当时迫击炮只能高射无法平射的局限,贺炳炎提出了改造迫击炮的建议。几经试验,竟成功改造出了新式迫击炮,平射时可以采取拉动击发,高射时可以进行撞击击发,如此一来,迫击炮的用途扩大了。此事迹被载入了军事教程,而他发明的其他多种新式武器,在攻城和攻坚战中也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2年,贺炳炎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4年9月,贺炳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5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同年9月,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授衔后的贺炳炎始终不改共产党员本色,不搞特殊,团结群众。军区大院的花工、厨师、水电工、澡堂师傅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宾”。他还喜爱和战士们一起谈武论道,兴致高涨时还会即兴演练自己独创的“独臂拳”,只见他左臂上下翻飞,刚猛有力,赢得一片喝彩声。

贺炳炎回家乡湖北省宜都市枝江县向县直机关及中学师生作报告

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活,使贺炳炎积劳成疾,高血压、心脏病、肾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缠身,几度危及生命,他却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照顾贺炳炎的病体,军区拨了一笔专款给他盖房。他却用这笔钱盖了军官宿舍,自己仍住在简陋的老房子里。组织上退而求其次,试图给他的住房安装暖气,他又把暖气片转送给军区医院。他的衣领破了,左袖磨穿了,就把右袖拆下来补、拆下来换。一床被面又破又旧,妻子姜平建议向后勤部换一床,他不同意。一件旧棉衣补了又补,直穿到逝世前。

贺炳炎全家福

贺炳炎与夫人姜平

据姜平回忆,贺炳炎曾通过岳父、时任农垦部副部长姜齐贤从北京农场买二十只荷兰母牛,专门给军区战士和儿童供奶,而他本人则一滴也未沾过。贺炳炎还曾专程将陈毅元帅的父母接到身边予以安顿和照顾,时常看望,并送去药品、青菜、牛奶等物资,极大缓解了老人家的相思之苦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对内,贺炳炎则决不允许家人搞特殊。他有4个子女在成都寄读,只有周末接回家度假,但规定孩子们不可以坐公车回家。一次,新来的警卫员杨明松自作主张派了公车去接孩子们,贺炳炎知道后严厉批评道:“这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们不能用!”据贺炳炎女儿贺北生回忆,有一次母亲姜平悄悄让公车把他们接到军区大院门口放下,再让他们跑步回家,造成一路奔跑回家的假象。这样的小心机岂能瞒得过纵横捭阖的司令员?事后姜平当然没能躲过一场批评教育。

1960年7月1日,贺炳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成都,享年47岁。就在去世前10小时,他从昏迷中醒过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军区后勤部长冯丕成找来,询问营房建设情况:“……等我死后,那些先见马克思的同志们问我,贺炳炎,革命成功了,你掌权了,你为大家做了些什么好事呢?我说我的部下还没房子住呢。难道我能就这样去见我的老战友们吗?”不成想,这竟是贺炳炎最后的遗言。

如今,在贺炳炎的家乡湖北省宜都市和他曾经生活过的松滋市两地相继建成了贺炳炎纪念馆、贺炳炎小学、贺炳炎中学等。在这一系列赓续红色文化、传承先烈精神的举措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串串响亮的历史回声,仿佛看到了一条文化自信自强之路正在铺陈开来,通向未来。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年第14期

本刊记者邓丽君 吕月华

责编:卡咪娜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