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当前位置:

 首页  > 抗击疫情 > 正文

曾光:多次与流行病交手的“老战士”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齐殿斌 2021-01-13 10:36

增光:我愿意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发声
增光:我愿意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发声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线医学科学家中,除了深受人们尊敬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之外,还有一位74岁的老专家也同样令人敬佩,他就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曾光两次亲赴武汉实地考察,而且频繁在媒体发声,科学分析疫情,回应大众关切,权威解疑释惑,因而也成了热点人物。

作为中国疾病防控领域的资深专家,曾光喜欢用打仗来形容自己和流行病的每一次交手,他说自己是个“老战士”,无论何时都得绷紧一根弦。2020年伊始,这位“老战士”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一场新的“防疫阻击战”。

2020年1月8日晚上,已经退休多年的曾光接到通知,要为一种“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提供咨询意见。第二天早上,他就义无反顾地飞往武汉。他说:这次“可以说是临时参战,国家紧急需要我,就算是退休的老将也得出马。”

1月18日,曾光又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等赴武汉实地考察疫情。“我们先后去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疾控中心,也去了华南海鲜城,看了下外部环境……这次感觉疫情明显严重了。”

1月22日晚上,曾光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应该是哺乳动物,不是禽类”。而针对目前已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社区传播”,他表示,“出现第三代、第四代传播者,都有可能。”

1月29日,曾光在谈及疫情防控时用战争来比喻,他说,“我们不怕敌人强大,我们最后要围歼它。现在是其他省份要争取打个歼灭战,武汉市和湖北省打个反击战。我的道理不是书本上的,不是模型推论的,是实战经验。”

1月31日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发布“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很快引发各地的双黄连抢购潮。曾光表示强烈质疑,“公布药品这么快,是谁批准的,他们在哪个机构做临床实验?到底是授权哪个单位做的?”“我建议老百姓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行为上,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保护自己,避免人群接触。对于双黄连,在公布程序前我不做药效评价。”在包括曾光在内的几位专家权威发声后,“双黄连抢购潮”逐渐平息。

2月2日,曾光在回答如何看待“新增确诊病例的增长率不断减缓”的问题时表示:我觉得输入病例已经开始明显减少了,也就是湖北省以外各省确诊的病例在减少。而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确诊病例也在下降,这说明武汉“封城”的隔离效果开始初见成效。

2月8日,卫生防疫专家在上海的发布会上确认,气溶胶是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之一,引发各界关注。曾光就此接受专访时表示,气溶胶传播就是过去说的空气传播。病人一咳嗽或者气管一插管,伴随着病毒可能就出来了,SARS中就曾出现这种情况。“但是,气溶胶传播只是多种传播方式中的一个”,曾光认为,新冠肺炎病毒还是以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为主。他提醒,还要注意消化道传播,关注粪口传播问题,要进行全面防护。他多次提醒公众:“戴口罩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在抗击疾病的漫长战争中,出生在1946年的曾光见证了中国几十年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公共卫生战士。

1988年,当时负责全国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曾光接到电话,上海甲肝爆发,30万人患病,症状是全身乏力,面色连同眼睛都发黄。曾光说,“当时上海的东西已经卖不出去了,外地人连大白兔奶糖都不敢买了。后来甲肝爆发的元凶被流行病学专家找到了,是上海人经常吃的毛蚶。此后,禁止食用毛蚶,切断了食源型甲肝的传播,疫情很快平息了。”

2003年,在非典肆虐时,曾光被聘为国务院非典督导组成员、首都非典防治指挥部顾问,为抗击疫情出谋划策。当时有人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疫苗和抗病毒药上。曾光向中央领导提建议,不能把力量都放在高科技研发上,而是要先集中力量隔离防控。于是建立了小汤山医院,也封闭了一些医院,使疫情得到了控制。“这次武汉的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家医院,会对缓解疫情起到很大帮助作用。”

退休后,曾光似乎比以前还忙:慢性病、癌症、疫苗安全、食品安全……这些都是他放不下的忧虑。他每个月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我对中国公共卫生发展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继续发声,我觉得自己还能为国家再做点贡献。”

【 人物简介 】

曾光,1946年出生,1970年河北医学院(今河北医科大学)毕业,1982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做美国CDC访问学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执行主任。多年从事现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对策研究,长期工作在疾病控制和应急反应的学术前沿,处理解决国内重大、复杂的公共卫生事件,关键时刻多次向国家提出重要公共卫生对策建议。

(2020.02.16 第03-04期)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