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典亮全人类共同价值|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2-06-29 09:55 作者:杨立新 来源:央视网
大字号

【释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语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廪:米仓。意思是老百姓粮食充足了才会懂得礼仪,吃穿不愁了才会知道荣辱。这句话《管子·牧民》原文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将“则”易为“而”,强调“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和基础。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出任齐相后,重视民心民意,对齐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指导下,齐国货物流通、财富积聚,人民生活富裕,礼仪得到弘扬,政令畅通无阻,很快走上了国富兵强的道路。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赏析】

6月24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习主席开宗明义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接着话锋一转,他又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末,自己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个小村庄当农民的切身体会。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身的7年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并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泪别梁家河。人走了,但他把心留在了这里,梁家河乡亲们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此,为群众做实事成了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并伴随着他的从政之路。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如今的梁家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第二段,习近平主席引用中国古代哲人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阐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并用亲身经历畅谈感想:“这些年,我走遍中国城镇乡村,也访问过不少国家。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

环顾世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所指出的:“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在讲话的最后,习近平主席豪情满怀地向世界发出号召:“让我们坚定信心,朝着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的正确方向携手奋进,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责编 李媛】